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093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docx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何异同?

  

(1)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总的来说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性;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如何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因而它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有三个:

  1.物质资料生产为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存在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必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人类社会的存在及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基础。

  2.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

(2)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产生。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经济规律必然具有客观性。

(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通过社会再生产,使已被消耗的物质资料重新再生产出来。

(2)通过社会再生产又使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一定的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1)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2)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1)狭义的产业结构有四种类型,广义的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

(2)各个国家的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为逐步优化升级的演进趋势。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本章的主要问题是阐明劳动价值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商品经济产业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应了解,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

(1)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2)决定性条件是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

  2.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

(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三个作用,即配置社会资源、刺激生产力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商品价值的形成与价值的创造有何联系与区别?

  

(1)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形成的,一是生产商品时转移到商品中的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二是生产商品时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

  

(2)价值创造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所以,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2)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方式是什么?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是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以合理分配,以保持经济顺利发展。

  

(2)任务是在不同时间、部门、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3)目标是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方式主要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市场经济有哪些一般特征?

  

(1)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实行宏观调控。

  3.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和市场调节有什么作用?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市场调节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3)市场调节的作用:

一是调节价格,二是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调节需求。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只有当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2)二者的联系在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为什么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一个特点,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这就使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怎样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2)工人的抽象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实现了价值增值。

  3.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为什么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揭示出,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乃至全部资本都是工人所创造的,而且工人的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

(2)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一方面使资本家继续保持了其资本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使工人处于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怎样的?

  

(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2)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客观上要求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为什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各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必然竞相采用先进技术。

(2)当先进技术普及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相应地劳动力价值也会下降。

(3)结果是,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2.为什么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如果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种生产过程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2)一旦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一定点,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循环需要什么条件?

  其条件有两个:

(1)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2)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是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二是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通过这三方面交换可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由此可看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V+m/x)=Ⅱ(C+△C)。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利润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

(2)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

  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现途径是什么?

  

(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

(3)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3.利息率的高低是怎样决定的?

  

(1)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2)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3)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

  4.股份公司及股票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1)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2)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

(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2.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原因在于:

(1)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2)非垄断企业之间仍存在竞争。

(3)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发展?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矛盾,如市场问题、科技开发问题、国民经济调节问题等日益加重,这些矛盾的解决需借助国家的力量,从而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持续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

  

(1)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部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导致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经济全球化为何具有必然性?

  

(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和结合的趋势。

(2)由于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2)地区经济集团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3.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

(1)二者同时并存。

(2)两种趋势交替占上风。

(3)任何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这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包括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社会条件都已成熟。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怎样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1)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明显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股份资本的发展、垄断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等,都是这种自我调整的表现。

(3)这种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其原因在于:

(1)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延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顶点的时间,

(2)现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从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也不平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了解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四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

(2)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这就要求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2.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坚持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占主导地位。

  3.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

(2)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企业也是市场的主体。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实行股份制?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关键看股权由谁掌握。

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三个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旧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多种所有制形式则决定相应的多种分配方式;

(2)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我国现阶段如何理顺分配关系?

  我国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二者的矛盾在于,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

其特殊性为:

(1)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分配机制,可缓和市场经济在分配上的矛盾;(3)国家能更自觉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是什么?

  

(1)对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解放生产方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其基本结构有三个部分:

(1)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

(2)比较发育的市场;(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2.为什么转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市场主体,只有它的经营机制转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

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企业的素质。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主要形式是什么?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基本内容包括四项制度:

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3)主要形式是规范的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和市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概括地说,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2.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要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生产资料等市场。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社会主义市场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

(2)价格还受商品供求关系、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市场化。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本章的主要内容阐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如何进行初次分配的?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中进行的,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

(2)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生产劳动者个人收入三个部分。

  2.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

(2)二者的比例应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内部的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

  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精简政府机构和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合理消费、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和如何进行再分配?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