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3 第三章 第34讲.docx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3 第三章 第34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3 第三章 第34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必修3第三章第34讲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地理条件
(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
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2.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
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题组一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m)”,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可大面积种植水稻
B.该地区发展种植业必须修筑梯田
C.该地区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该地区只能发展林牧业
2.该地区河流四、五月也会出现汛期的原因是( )
A.雨带推移到此地
B.气温升高,积雪融化
C.春天冬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
D.冰川在春天开始融化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纬度上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从等高线和比例尺看该地坡度很小,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第2题,该地四、五月出现汛期的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水。
题组二 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015·浙江文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4.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对比两图,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低,A项错。
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B项正确。
丁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为主,说明这里地势较高,不宜开辟为耕地,耕地开发条件不如甲地好,据此排除C、D两项,答案为B。
第4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增多,把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该地农业机械化与大规模经营,①对;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扩大耕地面积,②错;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大规模经营,③对;耕作制度一般而言是不容易改变的,并且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经营无关,④错。
考点二 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2.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
耕地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①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
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以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题组一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1.(2013·四川文综)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图1: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2: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 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解析 第
(1)题,气温、降水的差异情况从总量上多还是少、高还是低,具体分布,极值出现地区等方面回答。
第
(2)题,涝灾严重的成因应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水文等方面回答。
第(3)题,仔细审清题设提示,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气温低导致播种推后,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降水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题组二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第
(1)题,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
第
(2)题,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
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
第(3)题,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
第(4)题,“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
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
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考点三 我国的农业与粮食问题
1.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比较低。
(2)“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4)农业的“新、特、优”产品还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5)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2.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因素
内容
自然因素
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人为因素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合理布局;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域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②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
改良耕作制度、良种培育等。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的粮食问题
①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②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③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④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解决途径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例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题组一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3·福建文综)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
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
第2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3.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3)在上面发展模式中描述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中。
答案
(1)传统发展模式
(2)上:
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
左:
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
右:
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
(3)画图略。
(上:
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 左: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 右:
恢复改善生态系统)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生产属于粗放式经营,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
第
(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系统,从图中对应找出所属的内容。
第(3)题,描述的恶性循环即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反馈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地社会经济问题,阻碍地区发展,措施应具有解决各系统问题的针对性。
题组二 我国的粮食问题
4.(2015·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
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 基本特征:
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
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下面是“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图甲)和成熟期(图乙)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三江平原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
A.90天B.115天
C.130天D.140天
2.关于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山地降水多,播种期早
B.西部高原日照丰富,成熟期早
C.南部热量丰富,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D.中部平原土壤肥沃,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三江平原春小麦播种期在4月1日至4月11日,成熟期在7月21日至8月1日,经计算可知春小麦的生长期在102~122天之间。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南部比北部播种期和成熟期都要早。
东部山地播种期晚于同纬度中部平原区;西部高原区地势高、气温低而播种期和成熟期较晚。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
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4.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两地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要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分析,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热不足是其制约因素。
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不足是其制约因素。
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乙地气候干旱,降水不足,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则导致土地盐碱化。
在第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宁夏有两种葡萄酒喜获金奖。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M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西侧的高山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冲积平原,黑土肥沃
6.图中N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却是沙漠广布,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农垦、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图中M地区位于贺兰山东侧,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地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但不是黑土);降水稀少是种植葡萄的不利条件;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第6题,图中N地区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带上,由于人口增加,人类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与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地形因素影响,1月-18℃等温线向北凸出
B.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18℃等温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C.甲地海拔低,1月气温高于丙地
D.丁地纬度高,7月气温低于丙地
8.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草原辽阔,利于发展乳畜业
B.乙地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丙地河流稀少,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
D.丁地夏季低温,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1月-18℃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地区地处松嫩平原,由于该地地势低,温度比两侧同纬度地区高。
受地形(山地)影响,7月18℃等温线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甲地海拔低,但纬度高且位于冬季风迎风坡,1月气温低于丙地;丁地海拔低,7月气温高于丙地。
第8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不适合发展乳畜业;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丙、丁两地位于山区,适宜发展林业。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回答下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高考题组
(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D.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1.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双选)( )
A.Ⅰ区B.Ⅲ区C.Ⅳ区D.Ⅴ区
答案 10.BD 11.BC
解析 第10题,从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可看出,Ⅱ区位于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农村劳动力过剩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Ⅲ区内部的东北三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其他省份机械化程度较低;Ⅳ区位于中国中部,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多;V区位于西北和西南,自然条件差,限制农业发展。
故B、D项正确。
第11题,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应该是耕地面积大、目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Ⅲ区和Ⅳ区符合题意,故B、C项正确。
(2014·海南地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土壤C.光照D.水分
13.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增强市场竞争力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
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时,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第13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
14.(2014·四川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
读图、表,回答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6.5
9.0
13.0
18.0
22.0
25.0
27.5
27.5
23.0
18.0
13.5
8.0
降水量(mm)
16
17
31
74
118
148
177
139
141
84
39
18
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解析 该地冬季气温低且海拔较低,易遭受寒潮侵袭;12月~次年2月各月降水不足20mm,降水少,3月~5月气温增幅大且降水少说明冬春季易遭受旱灾;5月~9月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易发生洪涝。
15.(2012·北京文综)读图,回答问题。
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 制约因素:
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解析 华北平原有春旱、盐碱、风沙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制约。
措施可从水利设施的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农业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