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163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x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科学总结

  成果申报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word版本[下载]

  成果完成人:

郭绍青 王卫军 张筱兰 袁庆飞 常咏梅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在2005-2007年启动实施的,项目在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为依据,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

构建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研发了以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核心的“知能并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形成了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多媒体光盘的个别化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等为核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参照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出以合作备课、集体研讨、动态跟踪为依托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

  项目研究经历了两年的理论系统研究,从2007年进入了全面教学改革实践阶段,在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系列问题:

改变了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编写了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形成了适合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了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教师分散教研方式,探索了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

  项目成果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开发立体化系列教材,创新教材建设;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

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已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全面应用,并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一、改革实施的背景

  1、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的焦点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

因此,许多国家将教师教育置于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乃至全人类的前景中考虑,教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为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美国针对未来教师的PT3项目、英国教师的ICT培训、新加坡的MP项目、韩国教师的ICT素养培养、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

一些国际组织或国家也都相继公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先后两次修订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政府也公布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国研究者都认识到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影响在职教师培训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共识。

世界各国都迅速展开了职前教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2、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在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地位。

为了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人才,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母机”,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另外,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或工程,如“校校通”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联合国儿基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百亿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在项目发展后期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工程效益与质量的关键。

  3、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培养水平对整个师范教育的质量,乃至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大局。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国很多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但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存在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系统性;

(2)教学内容存在偏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3)教学资源极度匮乏,学生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4)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5)教学评价局限滞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自主性;(6)教学工作机械重复,教师发展缺乏持续性等。

  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为适应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切实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为教师职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改革实施的基础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在总结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科学的前期调研,在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下,以大量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托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开展的,这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1)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2002-2004年,组织参与了天祝、静宁、武山等项目县的450名技术人员、24名电教馆人员的培训,完成了天祝县、张掖市、静宁县250所学校的500多名校长与技术人员再培训,编写出版了《卫星IP广播系统的安装与接收》、《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等培训教材。

  

(2)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2004-2005年,对41个项目县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校长、骨干教师、技术人员以及10个项目市的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了累计为期460天、36期次、2614人次的培训。

从2004-2006年,针对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设立的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TLRC)的部分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工作,对甘肃省中东部4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8所学校进行了现场指导工作,累计出动358人次,共计培训项目学校教师2800多人,编写出版了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印发的《卫星接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培训教材。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2005-2006年,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由郭绍青教授带队,开展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国家级巡回辅导,先后赴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广西省、海南省、江西省等,开展了短期巡回指导与教师培训,培训教师7600人次,组织开发了光盘资源和资源库,包括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校园网构建与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法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中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等。

  (4)联合国儿基远程教育合作项目。

2006-2007年,在联合国儿基会的资助下,项目组对甘肃、陕西两省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5)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

2007-2008年,与青海省城西区合作开展了“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建成了网络培训平台,开发了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

集中培训教师5期,为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

  (6)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

2008年初至今,项目组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三期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共计6期次。

每次集中培训两到三天时间,共计16天。

参加培训教师累计29人次,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并开发了“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为项目学校免费提供数字资源,同时还开发了由文字教材、多媒体光盘、专题网站构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程》和《三种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两套立体化教材。

  另外,项目团队还参加了义教工程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403项目、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

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收获: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仔细的分析;

(2)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有了准确的把握;(3)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律有了深入了解;(4)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法、模式与规律有了深刻把握;(5)掌握了系统的立体化教材开发的方法和流程,锻炼了改革团队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能力;(6)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资源与支持服务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强大的改革团队

  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深化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法、模式和规律的认识。

与此同时,也锻炼形成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

团队主要由5位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者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人。

  3、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

  改革团队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改革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改革团队出版教材或专著4部,发行多媒体软件或资源库3套,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7项,完成国家、省、校级科研项目15项,先后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这些成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展开在理论、技术、实践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4、系统的前期调研

  为了增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的可行性实施策略,项目组开展了科学系统的前期调研。

  

(1)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研。

为了分析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当前发展水平,本调研以甘肃省为个案,从应用的意识、应用的态度、应用的能力、应用的方式、应用的适应性等方面,对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麦积区、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市临泽县、嘉峪关市等6个市区(县)的十几中小学的116名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做了问卷调查。

选择了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教师为调研对象,为了解当前甘肃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提供了数据资料。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研。

为了了解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出教师教学策略的特点及变化,以期总结出较为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教学策略,并为课程今后的开展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与启示。

我们从西北师范大学16个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班中任意选取三位任课教师及所在班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学生的学习期望调查、教学流程、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六个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3)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个案研究。

项目组选择了一名小学老师,两位中学老师,从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等方面对三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做了个案研究。

  通过系统的前期调研可以发现,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是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和自主学习,然而由于职前教育中对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理念等方面培养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在职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他们职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5、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学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一直重视教师教育工作。

为了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务处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6次组织参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的专题研讨,并为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

为确保各项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有序开展,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心”,统一组织协调项目的各项改革工作,并在经费上给予了巨大支持,为项目改革工作的实施拨付了专项经费,使项目能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改革实施的过程

  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为根本,主要包括前期系统调研、同行专家论证、立体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实践、专题教学研讨等方面。

  

(1)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开展系统调研。

为增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项目组开展了系统的前期调研,包括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研,对甘肃省10多所中小学的116名在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研,从我校16个公共课教学班中选取3位任课教师及所在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调研;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个案研究,选择了3名中小学学科教师,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等方面做了个案研究等。

  

(2)精心策划、专家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项目组邀请了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博士生导师王嘉毅教授等多位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专家,对提出的课程设置体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方案进行了论证,系统规划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组织多方力量,系统开发立体化教材。

项目团队组织20多名中学教师、30多名研究生,历时一年半,开发了由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组成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程》和《信息化教学》两套立体化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列入出版计划。

仅《教师信息技术基础》文字教材20余万字;配套光盘教材4.1G,包括视频动画298个、交互式电子书82本、多媒体作品12个;网络课程包括学习主题38个、学习活动111个。

其中开发的立体化教材,已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00余名学生师范生中使用;《信息化教学》开发教学案例30多个,先后参与案例设计开发达60余人(次)。

  (4)全面教学改革实践,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动态跟踪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依托开设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公共系列课,分别就课程开设的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学习效果开展了系列动态跟踪研究,撰写了相应的3份调研报告,组织课堂观察40余次、发放各类调查问卷2000余份、收集学生学习反思数据900余份、拍摄照片300余幅、拍摄弗兰德分析用视频累计500多分钟、组织学生座谈1次。

  多元化评价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形成了以网络平台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主要参照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构成了能力发展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了良好应用效果。

网络平台中设计测验40个、作业18个、数据库4个,学生所有作业通过平台完成,系统自动完成成绩汇总。

  (5)建立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改革团队探索出了以专家引领、教师联合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为形式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

截止2007年7月,围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已召开专题会议(讨论)31次、开展集体教学研讨11次、专家指导教学座谈6次。

  四、改革的创新

  

(1)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

系统规划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2)系统设计开发立体化系列教材,创新教材建设。

开发了以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核心,以交互式电子书为特色,形成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网络课程平台:

  (3)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出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光盘教材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为特色,以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个别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课堂讨论与网络探究相结合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

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主要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5)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

探索出以专家引领、教师联合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机制。

形成了有效的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良性协同发展。

  五、改革的效果

  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很好地与信息化社会国际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接轨,更符合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教学改革成果已在各级各类教师能力培养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效果,项目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1)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应用。

改革成果在学校2006级、2007级8个学科专业的35个教学班级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教学实践效果明显。

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实施了在线全员调查。

  ①学习态度的变化。

95.0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感兴趣,不喜欢课程的仅为4.98%,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教学形式新颖,可以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空间大。

  ②学习行为的变化。

在课后学习中,有17.02%的学生在宿舍利用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学习,有76.37%的学生在其他网络环境中学习,其中21.16%的学生在校外网吧去学习,并且有76.07%的学生平均每周能够去校外网吧学习1-3次,甚至有6.64%的学生达到了3-5次。

  ③教学方式的认同。

教学改革实践采用了多元化混合学习方式,有74.1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67.5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对学习效率提高有很大作用,65.8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④立体化教材的认同。

教学采用的立体化教材方式,67.30%的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12.09%的学生很满意。

对教学提供的数字资源,有68.86%的同学表示满意。

  ⑤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同。

教学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作品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59.48%的学生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仅占5.92%。

  ⑥专业能力的变化。

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自己的计算机和网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解决教学问题能力、资源检索下载能力、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

有75.3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其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⑦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4.80%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这门课程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甚至有28.5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可以调节枯燥的专业课学习,有22.02%的学生建议,可以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课程学习中。

 

(2)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改革后的培养体系方案,已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的在职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

2007-2008年,依托与青海城西区合作开展的“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教师集中培训了5期,为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

2008年初至今,依托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改革团队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6期(次)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培训时间累计16天,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

  (3)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在职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以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为培养目标,且具备一定研究能力。

改革调整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已开设了2届,作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已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了80余人,采取了脱产集中学习、利用光盘教材自学、利用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4)教学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教学团队成员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已出版相关教材4部,获省级奖项5项,新申请科研项目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团队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吸纳了4名教育技术学博士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

部分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心主任王卫军博士,在参与了项目的改革与实施后,不仅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还在他所从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现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为项目进一步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支撑。

  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获得的部分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师职业导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9)、兰州市教育局项目“兰州市农远示范校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与网络课程开发建设”(2009)、学校“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2009)、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及实施策略研究”(2008)等。

  (5)推广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教学改革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极大关注。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套教材已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平台也受到极大关注,在XX中以“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第一条记录便是西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