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841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docx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

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战略研究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一、当前我区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先后取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荣誉称号,近年来,通过着力营造科技氛围,提升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队伍,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全区科技进步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成效明显。

顺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坚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不动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注重扶优扶强,注重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3家,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的82.4%,其中金田铜业实现销售超50亿元,铜加工量再次排名全国第一。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11.3亿元,增长43.9%,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2亿元,增长45.9%。

甬微集团成为我区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

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科技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家对科技研发的自主追求,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技术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进而企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技基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004年,我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为1069人,全区已建企业研发中心9家,各类民办研究所20余家,组织实施了一批对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省、市计划项目和火炬、星火项目。

到2004年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到8.9亿元,利税1.46亿元,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30多家,三年内累计完成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5项,市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3项。

(三)科技投入逐渐加大,科技产出增加

近年来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日益增加,2004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4522.6万元,财政科技投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

2002-2004年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累计投入3亿元,开发新产品152项。

如下图所示为近三年江北区部分规模以

上企业政府科技投入及相关利润与税收绩效对比图,图例显示有目标地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资助,引导企业科技投入,可有效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已成为江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根据2004年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我区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的位次分别仅列全省的中游,与先进县(市、区)相比,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照创建科技强市的指标要求,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1.科技资源相对短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江北区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高级别的技工人才,导致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科研机构规模小,分布零散,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仅为7.36%,低于科技强市要求的10%,而科研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每个科研机构的人员数仅有9.64人,远远小于科技强区25人的目标要求,表示科技资源的研究力量尚比较薄弱,导致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较少,数据表明,原创性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产品(产业)利润较少,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还亟待加强。

2.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我区经济科技已有较大发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投入的情况,分析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支出,用于购买技术经费支出占1%,引进设备(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92%,原创性的R&D经费占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3%,低于科技强市1.5%的要求。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的首要前提是具有较正确的科技意识。

3.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增效显示度不足。

受高层次人力资源缺乏、现有知识储备薄弱和传统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且发展势头尚好的影响,漠视了对相关科技产业和产品发展前沿的跟踪和研究,高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导入存在严重欠缺。

江北区的主要产业是单一的铜加工工冶炼及制造业(2004年金田铜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8%),而200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3.31%,2004年为3.51%,与科技强区的12%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北区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不尽合理,经济结构模式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4.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有待加强。

区科技局是政府综合协调科技管理的部门,应涉及统筹当地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贯彻落实各项科技方针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诸方面的任务,既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科技参谋,更要协调好各部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在推动区域科技工作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使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目前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编制紧,工作内容繁杂,主要职能较多地集中在相关项目的审批与管理,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交叉多,但缺乏紧密联系;科技工作需要在街道(镇)等政府的支撑,但关联度相对薄弱,科技局的相关工作职能在街道(镇)缺乏相应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支撑;只能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的工作(如项目的审批与立项管理、企业项目调研、争取上级项目等)。

事实上,科技局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前沿来思考问题,当好科技创新的领导者,避免在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倾向。

目前迫切需要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力量,在区、街道(镇)二级政府设置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或人员),将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真正地转移到生产的第一线,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有针对性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目的地提升区域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普及科学技术,增强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科技管理工作应由侧重于具体的科技项目管理向科技宏观规划、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目标管理演变,引导科技工作的行为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并逐步转变为社会行为,渗透到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

但长期以来,较多的仍是以传统工业化的指标体系来引导、考核现代化进程,政绩考核的核心是GDP,产业和政策导向过分侧重于短期经济指标,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有效政策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各种政策相互分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应以科技强区的创建工作为契机,以创建促创新,开创全区科技工作新局面,真正发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显得尤其重要。

二、江北区创建科技强区主要指标评价

(一)2002-2004年度的主要科技经济状况

根据科技强区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以2002-2004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剖析目前我区科技进步现状,规划下一步发展的工作方案。

表1.2002-2004年江北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02年度

2003年度

2004年度

总人口(万人)

22.9

22.9

23.01

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

14.19

14.15

14.19

面积(平方公里)

208

208

208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8.3

35.47

47.09

财政总收入(亿元)

5.94

8.23

9.4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

4.05

5.519

财政科技支出(亿元)

0.1138

0.1766

0.1877

财政支出增长(亿元)

1.32

1.07

1.47

工业增加值(亿元)

13.64

17.11

25.49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0.01

12.85

17.1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万元)

6138

5663

8947

表2.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的主要指标情况

三级指标

单位

标准值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人才资源数

万人

2.5

0.772

1.015

2.46

每万人人才资源数

人/万人

500

624

804.76

1069

辖区内科研机构数

20

2

4

45

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比例

%

10

9.7

12.353

7.36

科研机构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

25

38

42.75

9.64

科技固定资产原值

亿元

2.5

2.51

0.919

0.94

人均科技固定资产原值

元/人

500

1096

401

40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亿元

1.5

0.5372

0.91

1.29

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

%

2.0

1.9

2.58

2.74

R&D经费支出

亿元

1.0

0.1905

0.736

0.95

R&D经费占GDP比例

%

1.2

0.67

2.09

2.02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

3.5

2.24

3.03

2.58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

%

20

33

22.268

-5.4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

1.5

1.19

1.2

1.03

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例

%

75

97

97.4

98

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

%

75

77

78.6

66.73

省级以上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

12

0

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

户/万人

600

680

700

3772

三年内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数

6

1

1

1

三年内每万人经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数

项/万人

2

9/22.9

0.523

0.64

三年内专利授权数指数

500

462.5

342

586

三年内每万人专利授权指数

项/万人

10

20.2

14.9

25.45

科技中介机构数

8

5

10

技术成果交易成交合同数

120

82

106

技术流动经费占GDP比重

%

0.5

0.14

0.365

0.41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

10

5

6

11

三年内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立项数

10

2

3

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2

4.5

3.31

3.51

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家(只)

15

4

4

4

通过ISO认定的企业相当于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

%

40

65

74

74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数

20

18

20

20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0

3

5

5

人均GDP

千元/人

25

12.4

27.922

36.7

(二)有关指标的评价分析

1.人才资源指标:

人才的总量指标偏低,这与我区的人员总量有关,23.01万人的总量在全省范围内,属于较少的规模,因此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较高。

2.辖区内科技机构数:

该指标2003年的指标数据较弱,因该年度统计数据中未包含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中心,2004年的经济普查后该指标数据已有了较大改观。

但要看到:

目前的研发机构普遍较小,平均每个研发机构仅有9.64人,反映出区域经济尚处于粗放型模式,原创性的技术发明对经济的影响力不大,存在着自主研发力量不强,重视度不足的问题。

3.科技装备水平:

该指标与区属科技机构关联度较大,按目前的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我区目前的指标值与标准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计数据的来源中规模以上企业的研究机构固定资产原值统计应作为主要统计源,应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力度,同时继续从源头上加大对全社会科研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4.科技活动经费:

我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表明二产业是区内的主导产业,三产正日益增长成为江北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随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二产及三产商务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与相关因素的影响日益显现,由此而带来的科技活动对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增强。

区政府应加大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引导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自主研发。

5.R&D经费:

R&D经费是国际通用的反映科技创新强度的重要指标。

江北区的R&D经费较少(仍以财政科技投入为R&D的主要经费来源),表明主要采取技术引进与技术外包的方式获取技术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很低。

应结合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目的地支持引导一些工业企业进行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工业园中的工业企业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6.财政科技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应是区内企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应有重点地开展一些与特色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

同时,通过对企业研发经费的引导性资助带动社会性研发科技投入的增加。

明确财政科技投向,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5%。

7.企业科技投入:

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

目前R&D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企业科技研发的目的性不明确,迫切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需要积极加以引导,该指标包括:

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评价门槛为1.0%。

);二是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的比例。

8.信息化程度:

与省内其它县市区相比,信息化程度相对发达的江北区具有较大的优势。

应对照创强的指标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

同时,加大对有关信息企业的支持与统计力度。

9.科技成果与奖励:

科技成果与奖励是科技活动产出的一个主要表现。

受制于工业企业的规模及产业发展特征,江北区属科研机构及企事业中缺乏以第一获奖人获得的省科学技术奖,应鼓励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共同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省科学技术奖。

同时,对各类科技成果鉴定给予一定的政策及经济性支持。

10.专利:

目前的人均专利指数达到了科技强区的要求,专利指数总量也达到了指标要求,但仍需认识到与发达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应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工作力度,对专利申报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并积极关注授权专利的实施情况。

11.技术市场:

该部分包含了三个指标,即科技中介机构数、技术成果交易合同数和技术流动经费。

其中科技中介机构的界定是省级以上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孵化器和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0万元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

目前还不理想,应结合网上技术市场的有效开展,加强技术市场方面的工作力度。

12.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随着这几年对该项工作的持续培育已有较大的改善,2004年已达到了11家。

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立项仍是影响科技强区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应加大区内企业的产业升级及新产品研发,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火炬计划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13.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农业、工业和技术服务业中的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型(民营科技)企业。

为了能较好地搞好这项工作,建议结合已经出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工作,并积极推荐较成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市级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定性指标的基本判断

科技强县(市、区)创建指标体系中针对科技领导与管理设置了5个定性指标,要充分注意发挥我区的特色优势,对照科技强区的创建指标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并将这项工作列入《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成为我省推进科技进步的一项法定重要工作。

其意义十分重大,效果十分明显。

要结合科技强区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重点明确,绩效显著地工作为突破点,将创建科技强区与争创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争取在三年内至少有一次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2.科技行政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

开展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活动中始终把完善和加强各级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确实保证科学技术工作在党政工作中的优先地位,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区科技领导小组,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具体抓好科技领导工作。

区科技局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应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增加行政和事业编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专利、情报、档案等职能管理部门工作。

并组织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对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的激励办法,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工作的开展。

建议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科技工作网络,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能建设。

3.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地方制定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政策。

科技强区建设中十分关注围绕科技强省战略,重点针对生态省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的落实情况,我区的科技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反映该项工作得到了相当地重视,应进一步加以完善,增加相应的执行力度。

4.科普工作情况。

我区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每年的科普工作都开展得丰富多彩,将科普宣传工作延伸到了街道,重视科普场馆建设。

科普经费足额到位,人均科普经费达到了1.17元,占全省第5位,且十分注重使用绩效,取得明显的科普宣传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关注科普工作的开展,构建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5.本地区科技工作的特色和突出成效。

紧紧围绕区的中心工作展开科技工作,加强在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等方面的独创性工作,突出工作成效,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工作力度。

在江北区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应用,加大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高技术企业建设,有效地引导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将我区的科技工作“特色做特”。

三、科技强区创建工作意见

(一)下阶段需进一步加强的主要工作

针对江北区的科技强区创建工作,建议下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领导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创建科技强区工作,将科技工作融入到全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科技强区建设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摸清区内的科技进步情况底细,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特别是科技部门与统计部门的密切合作,尽可能地将区内的科技资源纳入统计口径中。

2.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将科技强区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并引导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科技强区建设工作中来,如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在很多地方均未能得到实施,科技部门应出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发高技术企业的申报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下一步应深入对江北区的科技强区创建工作进行细化分析研究,对下阶段有望改善的指标内容,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某方面的工作,并落实到相关部门。

如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与建设指导,以及科技成果与奖励的鼓励措施,高技术产业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工作。

(二)特色做特,将科技工作引向深入

为有效地作好江北区的科技工作,并将科技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重点认识,加强工作:

1.要持续加强科技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①科技为提升现有工业经济结构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势必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和更替,增强产业和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区科技储备不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现有的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着“科技瓶颈”的制约。

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适应消费变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工业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是科技必须关注的内容。

②通过技术改造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培育铜业、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狠抓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③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必须依托工业经济对科技提出的新需求,加快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缓解和突破“科技瓶颈”的制约。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具有重大突破性和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和产品智能化与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

2.加强科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

①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安全生产对科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需求

②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经济粗放增长的方式尚未有效转变,特别是部分资源高消耗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为此,要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在加大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科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促进和健全科技创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①加强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

优化环境,完善设施,建设好科技孵化器。

科技创业中心是培育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提供各方面必要条件,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要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服务流程,推进孵化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网络化,增强融资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促进江北区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②培育科技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服务,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人才测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科技评估、专利代理等服务。

应当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生存的环境,培育科技中介市场,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4.切实落实相关科技政策,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①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加强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科技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监管,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查处各类专利案件。

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职能转换到位、技术市场监管有力、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②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

以完善环境、转变机制为重点,提高政府科技部门运用规划、政策、法规等手段有效指导、动员各类创新组织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导与有效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全社会科技活动的宏观指导和有效引导,形成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科技进步的新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