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818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衔接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高层大气

2.下列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总星系D.银河系

2021年9月6日19点53份,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太阳活动会导致()

A.地表温度明显提高B.大气电离层受到扰动

C.水循环动力减弱D.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4.该太阳活动爆发之后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较佳的观看地点是()

A.赤道附近B.北冰洋附近

C.青藏高原D.撒哈拉沙漠

2021年11月5日,印度首枚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发射升空。

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6.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7.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磁暴”现象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4日清晨,新华社记者在故宫角楼上空拍摄到美丽的“星月童话”(如下图所示),闪亮的金星和一弯残月相约出现在东部天空,璀璨夺目,格外迷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金星和月球同属()

A.行星B.卫星

C.太阳系D.地月系

9.与地球相比金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可能是()

A.距太阳近温度低B.运行轨道不安全

C.土壤贫瘠D.没有液态水

青藏高原具有太阳辐射强、夏季平均气温低的特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近D.地面反射率较高

11.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较弱B.大气逆辐射较弱

C.地面辐射较强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与晴天相比,阴天()

A.①强B.②弱C.③强D.④强

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字母a、b、c依次表示()

A.对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臭氧层、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5.b层是飞机飞行的理想空域,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②多晴朗天气

③臭氧密度大

④无线电通信信号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图a示意西北地区春播地膜覆盖景观,图b示意西北地区秋季果园地膜覆盖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a中地膜覆盖的首要目的是()

A.保温保湿B.增强光照C.防风固土D.抑制杂草

17.图b果园中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A.阻滞地面辐射---提高地温B.阻滞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提高地面反射率---苹果着色D.提高地面反射率---阻吓飞鸟

甲、乙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甲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

A.出现在白天B.出现在夜间

C.此时陆地近地面为低压D.此时海洋高空为低压

19.乙图中(  )

A.市区气温高于郊区B.市区气压高于郊区

C.在①地建设绿化带比在②地更合理D.在②地布局水泥厂比①地更合理

下图为海陆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甲、乙、丙、丁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1.此图表示的昼夜状况和风向是()

A.白天,海风B.夜晚,海风

C.夜晚,陆风D.白天,陆风

22.岩石的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 )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岩浆岩、大理岩、石灰岩

C.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D.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

23.下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A.侵入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喷出岩

24.下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25.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27.图中丙地层发生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D.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28.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29.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

A.喜马拉雅山B.东非大裂谷

C.大西洋D.长江三角洲

30.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因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聚成原因是()

A.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侵蚀作用

B.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沉积作用

C.前者是流水沉积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D.前者是流水侵蚀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二、综合题

31.读下图,回答问题。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

(2)找油气应在图中的_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处。

(3)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32.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岩,B处为_______岩。

(2)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岩。

(3)A、B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

(4)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

33.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作用,使得②比①能量少。

(2)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④____________(增强、减弱)。

(4)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4.下左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

下右图为该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市区与郊区相比,温度较。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右图中线条上用箭头画出气流运动方向。

(3)为了缓解该城市热岛效应,请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与分布。

【详解】

太阳活动类型主要为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发生在相对应的太阳大气层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正确。

故选B。

2.B

【详解】

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了最高级的总星系,因此,河外星系不包括地球。

故选B。

3.B

4.B

【分析】

本题组以2021年9月6日19点53分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极光的观察地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太阳活动给地球的能量较小,且绝大多数被大气和磁场削减,因此对地表温度影响不大,排除A。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大气电离层,会扰乱电离层,B符合题意。

水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排除C。

大气逆辐射与天气状况直接相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短时间的天气现象影响不明显,排除D。

4.太阳活动带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极地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因此极光只有出现在高纬地区上空,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赤道附近、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纬度较低,观看不到极光,排除A、C、D。

5.B

6.A

【分析】

本题组以太阳系模式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行星判断、天体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5.根据所学的八大行星的分布规律判断,甲为水星,乙为火星,丙为木星,丁为土星,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选项A、C、D。

6.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成为火星的卫星,便脱离了地月系,选项A符合题意。

火星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因此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没有脱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排除B、C、D。

7.B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详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诱发降水量变化。

潮汐现象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

故选B。

8.C

9.D

【分析】

本题组以在故宫角楼上空拍摄到美丽的“星月童话”照片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天体系统、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星绕日公转,属行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属卫星,因此排除A、B。

金星属太阳系,月球属地月系,也属太阳系,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D。

9.金星太阳近,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温度高,排除A。

金星和地球一样,绕太阳公转,运行轨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排除B。

土壤贫瘠会影响生物生长,但不会导致没有生命,排除C。

因为金星因为温度太高、没有大气,导致无法存在液态水,这是没有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D符合题意。

10.A

11.B

【分析】

本题组以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夏季气温特点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平均气温低的主要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0.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反射率弱,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D。

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纬度相当,排除B。

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青藏高原离太平洋更远,排除C。

11.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排除A。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水汽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容易损失热量,导致夏季平均气温较低,B符合题意。

地面辐射较强,有可能导致大气获得的能量多,因此不是气温低的原因,排除C。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青藏高原因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排除D。

12.C

13.D

【分析】

本题组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不同天气状况下各类辐射的强弱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散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选项A、B、D。

13.与晴天相比,阴天云层较厚,被反射的太阳辐射(②)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较弱,排除A,排除B。

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获得的能量较少,则地面辐射(③)较弱,排除C。

因阴天云量大,大气逆辐射(④)较强,选项D符合题意。

14.D

15.A

【分析】

本题组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大气层次及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层次接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b层次位于对流层之上,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c层次离地面较高,为高层大气。

由此推断,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15.图中显示,b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热的空气在上,冷的空气在下,不易产生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行,①符合题意。

该层次空气稀薄,水汽少,没有对流垂直运动,不易产生云雨,多晴朗天气,利于飞行,②符合题意。

臭氧密度大与飞行关系不大,③不符合题意。

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信号要穿过对流层,无线电通信信号并不一定强,④不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16.A

17.C

【分析】

本题组以地膜覆盖农业生产技术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不同情况下地膜覆盖的目的和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6.图a中的地膜覆盖处于农作物播种时期,大多为春季,此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地面辐射向外损失的能量,具有保温作用,同时地膜可以减少蒸发,具有保湿作用,这是图a中地膜覆盖的的首要目的,选项A符合题意。

由于地膜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地表的光照,排除B。

地膜覆盖具有一定的防风固土和抑制杂草的作用,但不是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排除C、D。

17.图b显示,果园中水果即将成熟,应为夏秋季节,地膜夜晚的保温作用或白天的降温作用会减小土壤的日温差,不利于水果积累糖分,因此排除A、B。

图中白色地膜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可以使苹果背阳的一面也能接受到阳光,使苹果的颜色均匀,选项C符合题意。

地膜提高地面反射率,对飞鸟的阻吓作用有限,不是主要作用,排除D。

18.B

19.A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18.从图中可见,图中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近地面吹陆风,是因为晚上海洋放热慢,形成低压,陆地放热快,形成高压。

故选B。

19.乙图为城市风,是因为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上升,到郊区下沉,然后在城郊之间,空气由郊区流回城区,因此在布局工业时,要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在此范围内可布置绿化带净化空气。

故选A。

 

20.A

21.C

【分析】

本题组以海陆风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气压、时间、风向等要素的判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0.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丁、丙位于高空,气压分别比甲、乙低,因此排除C、D。

图中显示,甲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乙为上升气流,海平面形成低气压,因此甲的气压比乙高,因此排除B,选项A符合题意。

21.图中显示,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排除A、B。

图中显示,甲处垂直气流以下沉为主,说明此时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热容量低,夜晚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说明此时为夜晚,排除D,选项C符合题意。

22.A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岩石成因类型的了解程度。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风化、破坏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改变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岩石为变质岩,因此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选项A符合题意。

大理岩只是变质岩的一种岩石,石灰岩只沉积岩的一种岩石,不能与岩浆岩并列分类,排除B。

选项C分类中缺变质岩,分类不完全,排除C。

花岗岩只是岩浆岩的一种岩石,不能与沉积岩、变质岩并列分类,排除D。

23.C

【分析】

本题以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石成因类型的判断,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图中显示,甲类岩石与侵入岩不是一体,因此排除侵入岩的可能性,排除A;不具有层理结构,排除沉积岩的可能性,排除B;甲类岩石临近侵入岩,曾经经历过与灼热岩浆接触的时期,有可能改变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形成变质岩,选项C符合题意;甲类岩石与喷出岩的位置和形态不相同,排除D。

24.C

【详解】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等,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改变地表形态。

通过上述4图可知:

A图为褶皱,B图为断层,C图为流水沉积作用,D图为火山喷发。

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C。

25.A

【分析】

本题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作用与三类岩石转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图中箭头②表示岩浆岩经风化、破坏、堆积等作用形成沉积岩的地质作用,属外力作用;图中箭头①表示侵入或喷出冷凝作用,属内力作用;图中箭头③表示变质作用,属内力作用,图中箭头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属内力作用,因此选项A正确。

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B错误。

岩浆不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C错误。

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可能形成新的变质岩,D错误。

26.D

27.C

【分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岩石成因、地质作用的午后顺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6.图中显示,甲类岩石为页岩,属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乙类岩石为花岗岩,属岩浆冷凝作用形成的岩浆岩,丙类岩石为石灰岩,属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丁类岩石临近侵入岩,应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由此推断,甲和丙两类岩石的成因相同,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27.图中丙地层发生褶皱后,图中显示,丙地层顶部出现锯齿状的侵蚀面,说明该区域首先发生了侵蚀作用,然后在丙之上沉积形成了甲岩层,再往后,岩浆侵入到丙和甲岩层内,形成侵入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如果先沉积形成甲岩层,丙岩层就不可能在地下被侵蚀,排除A。

如果先有岩浆侵入,而此时甲岩石还没有形成,岩浆不可能侵入到甲岩层中,排除B、D。

28.A

【分析】

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

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详解】

岩石圈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物质,从岩浆涌出形成岩浆岩,再到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其中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以生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以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而后重新生成新岩浆的过程。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地表形态变的高低起伏。

故B、C、D三项错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得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富集,形成矿产资源。

故A项正确。

29.D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喜马拉雅山由板块挤压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排除A。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排除B。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排除C。

长江三角洲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D符合题意。

30.A

【详解】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经过西风从中亚地区搬运过来的,在此地沉积而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而来的;黄土土质疏松,加上该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天气,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表面千沟万壑的形态特征。

所以选A。

31.DCDC背斜顶部收到张力,产生裂隙,易受到侵蚀形成谷地

【分析】

本大题以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质构造判断、油气和水的储藏地区、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图中A中间岩块断裂上升,两侧岩块下降,为地垒构造,B中间岩块断裂上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为地堑构造,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2)由于物质的密度不同(或比重不同),油气会向背斜顶部聚集,而地下水为向向斜汇集,因此应在图中的D处找油气,找地下水应在C处。

(3)D处地貌为向斜山(山岭),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32.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A先A后B

【分析】

本大题以岩浆岩生成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岩石成因类型、地层顺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图中显示,A处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因此A处岩石为沉积岩。

图中显示,B处岩石为岩浆上涌而冷凝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

(2)从前面判断可知,岩石A为沉积岩,B为岩浆岩,岩浆岩形成之前,灼热的岩浆会使接触它的沉积岩改变物质组成和结构,发生变质,因此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

(3)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因此只有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中才可能找到化石,因A为沉积岩,故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岩石。

(4)图中显示,先形成地层A,才有可能B穿过A而形成岩石,因此先形成A,后形成B。

33.削弱(吸收、反射和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减弱⑤

【分析】

本大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名称及大小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图中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①代表进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散射等削弱作用,使得②比①能量少。

(2)图中显示,序号③代表的能量从地面出来,应该代表的是地面辐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获得能源,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空气的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吸收地面辐射的主力,因此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会使④(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弱。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直接由大气逆辐射的补偿作用来完成,图中⑤表示大气逆辐射。

34.

(1)高

(2)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

(3)加强城区绿化;增加水体面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热岛效应。

【分析】

本大题以城市热岛效应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热岛效应的表现、热岛环流的气流方向、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左图显示,市区气温高于12.5℃,而郊区气温低于12.5℃,因此市区与郊区相比,温度较高。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市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郊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市区气压较低,郊区气压较高,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3)为了缓解该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建议应从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入手,城市热岛产生主要是因为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因此缓解热岛效应的建议应从减少废热排放、增强废热的吸收和扩散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从而减少汽车排放的废热;如加强城区绿化,增加水体面积,从而增强吸收废热来缓解热岛效应;还可以建设通风廊道来扩散废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