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74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湖北省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

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

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2.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孟郊已46岁。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引领人们的价值观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唐代诗人孟郊46岁科举登科后的自得和喜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做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诗人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与科举制的选拔人才作用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科举制打破土族门阀垄断仕途作用的评论,D项错误。

3.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

其目的在于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C.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D.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可知,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免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的后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排除AB;D不是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分析解答。

4.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

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外戚、宦官、权臣、武将把持朝政,都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D正确;地方势力群雄并起是中央集权削弱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刘氏家族大权旁落,是表面现象,不属于根源,故B错误;宗法观念的原因也不是根源,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根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

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

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轮番为治”的理念上,每位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参政权利。

人人都有机会参政或拒绝参政的绝对自由,使得民主泛滥,政治如同儿戏。

最终导致希腊城邦衰落,被马其顿控制。

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

所以C正确。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

6.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宣布禁止高利贷……通过新的法案”等字眼是在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的,所以整个变化历程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故C正确;A项“习惯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不是原则,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业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

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托克维尔坚信选举资格势必会取消,体现了他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和对选举资格限制的反对,强调了充分的选举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在反对选举资格限制的同时,托克维尔更多的是坚信其必然被废除,A项不是对整个材料的正确分析;材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设想,没有说明美国已经取消了选举资格限制,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选举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行论证,D项错误。

8.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

据此

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

故答案为A项。

B项,从中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命,排除;C项,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

9.恩格斯曾说:

“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

10.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

民主政治的发展,考查理解史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A项体现“经济巨人”,排除;B、D体现“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排除;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不能体现上述特点,因为国家元首只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不一定说明元首的权力大小,再如英国国王也是国家元首,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1.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民族主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故A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概念混淆,故B项错误;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催生与材料中“促进了”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材料主旨,根据“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12.“(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

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

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

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领事裁判权固然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对于具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来说也带了种种不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列强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故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是体现不出材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影响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点睛: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

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13.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以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

故答案为B项。

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项;“乌托邦”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

14.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

“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A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是在1924年兴起;D是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

故答案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5.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

“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揭示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故B排除。

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16.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

“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

”“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表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继续参加一战,故B项正确。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与题干中“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不符,故A项错误。

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属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结果,故C项与题意不符。

《和平法令》属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成果,故D项错误。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过

17.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

造成两岸分离的是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台湾当局是否接受有待观察。

故选C。

AB、C说法完全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的历史,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对重要的政治制度要分阶段把握其发展的历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优越性以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

18.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

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属于中美关系相对不友好的时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其实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时代变化影响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故B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差异不会消失,A错误;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所以历史教科书没有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联系所学中美关系的史实分析解答。

19.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

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巩固新政权。

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所以选D。

20.2017年1月18日《朝闻天下》:

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到:

在亚投行成立一周年来,目前除了已有的57个成员国之外,已经又有30个经济体提出加入意向;一年中,亚投行共发放贷款17.3亿美元。

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亚投行成立以来,成员国不断增,也有和30个经济体的接触和联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国大力发展多边外交分不开,C项正确;这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和相关国家与经济体的合作,并不是不与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在政治军事上结盟,A项错误;材料中的亚投行的成立与发展,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与地区的和平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亚投行的组成与发展不仅限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D项不符合题意。

21.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人苏联的势力范围。

但是美国人很淸楚,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

这反映出美国

A.无心援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B.意图迫使苏联解体

C.希望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马歇尔计划是骗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冷战对峙,该条件苏联不可能答应,故这反映出美国无心援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A正确。

迫使苏联解体,在80年代,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故C排除。

马歇尔计划是骗局,过于绝对,对西欧国家不是骗局,故D排除。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马歇尔计划,属于冷战的表现之一。

该计划正式启动于1947年7月,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

在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其中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

……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美国这一政策

调整主要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即“冷战”对抗的需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实力在增强而非削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也未出现经济危机的困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和“主要”是基于不吻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

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A.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正确。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早已存在,不是苏联解体的后果,故B排除。

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不可能实现世界霸权,故C错误。

苏联的解体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故D排除。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的解体

24.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

A.美苏冷战政策

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识形态主导”是指冷战时期;“均势因素主导”是指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ABC项排除;“共同利益主导”是指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

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

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

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

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

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