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692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 人教课标版1.docx

高中地理届高考地理单元滚动检测卷上18份人教课标版1

单元滚动检测七 人口的变化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称为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b称为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

B.c不能叫人口迁移

C.b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各大城市

D.d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aB.bC.cD.d

(2017·大同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3~4题。

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4.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2016·天津十二区县模拟)木桶定律是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该定律适用于某地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测算。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期不同指标下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

据此完成第5题。

指标

数值

人口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水资源

基于生态环境

适宜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

A.可供水资源最为紧张B.人口合理容量是63.80万

C.环境承载力为210.35万D.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

(2017·太原月考)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

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

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人口密集省份B.山地丘陵地区

C.水源短缺地区D.经济落后省份

7.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2016·沈阳质检)读“我国某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8~9题。

8.上面左图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右图中的(  )

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

9.该城市今后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是(  )

A.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B.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提高出生率

C.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D.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2016·河南联考)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在2014年6月首次明确设定了“50年后维持人口1亿人”的人口目标。

下表为“日本人口统计及未来人口推测表”。

据此完成10~11题。

年份

总人口/万人

人口动态/每千人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2000

12692.6

9.5

7.7

14.7

67.9

17.4

2005

12776.8

8.4

8.6

13.8

65.9

20.3

2010

12717.6

7.3

9.4

13.0

63.9

23.1

2020

12273.5

6.3

11.6

10.8

60.0

29.2

2030

11522.4

6.0

13.9

9.7

58.5

31.8

2045

10044.3

5.0

16.3

9.0

52.8

38.2

2055

8993.0

5.1

17.3

8.4

51.1

40.5

10.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是(  )

A.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社会负担减轻

B.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负担减轻

C.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负担加重

D.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社会负担加重

11.日本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老龄化 ②人口少子化 ③低死亡率 ④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17·嘉峪关月考)读“我国近年来的人口变化情况表”,完成12~13题。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人口/万人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74

134091

134735

出生率/‰

12.09

12.1

12.14

12.13

11.9

11.93

死亡人口/万人

892

913

935

943

951

960

12.我国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4.79%B.0.48%C.1.7%D.0.7%

13.表中数值反映我国人口(  )

①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②人口死亡率一直在上升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 ④人口总数在减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7·安阳验收)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14~15题。

人口普查

第五次(2000年)

第六次(2010年)

常住人口/万人

700.8428

1035.7938

男女性别比例

49.43∶50.57

54.20∶45.80

0~14岁人口比重/%

8.50

9.84

15~64岁人口比重/%

90.39

88.40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11

1.76

14.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劳动年龄人口(  )

①增长速度慢 ②增长速度快 ③增长总量多 ④增长总量少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5.导致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C.城市人口政策变化

D.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16·葫芦岛六校联考)据2015年9月8日《联合早报》报道,因中东地区战乱,2015年以来,通过西巴尔干路线以及希腊东部的东地中海路线进入欧盟各国的中东难民较往年增长了10倍,并多为过境难民。

据此完成16~17题。

16.引起这次人口大规模迁入欧盟各国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17.大量人口迁入欧盟国家对其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D.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

(2016·长沙模拟)美国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18~19题。

18.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环境变化B.婚姻家庭

C.农业活动D.气候变化

19.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季向东迁移B.夏季向西迁移

C.秋季向西迁移D.冬季向南迁移

20.(2016·合肥质检)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移民规划示意图”(圆圈大小和线条粗细代表人口迁移量的大小)和“宁夏农业区划图”(见右图),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部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

B.北部水源充足,降水较为丰富

C.南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退耕

D.北部油气开发,劳动力需求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4题,共50分。

21.(2017·北京东城区期中)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多少?

(2)由图分析,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

为什么?

(3)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你认为北京市现在面临着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你对缓解这些压力有什么良策?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实行自由生育与国内人口自由迁移政策,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以来不断下降,已从1950年的1.5%下降到1980年的0.7%,但在发达国家中仍属于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

材料二 美国本土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本土人口密度示意图。

(1)美国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具体加以分析。

(2)中国和美国人口增长模式都是现代型,影响两国自然增长的原因是否相同?

为什么?

(3)简述人口在国内的自由迁移对美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3.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4分)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4.(2016·衡水中学调研)读图和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精析

1.A 2.A 第1题,由图可知按迁移方向,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第2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以a为主。

]

3.D 4.C 第3题,县镇、农村与城市相比,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并不具优势;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环境条件不断改善,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导致农民工回流。

第4题,农民工素质偏低,对高新技术产业无影响,A项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环境压力降低,但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B项错误,C项正确;农民工回流,可能使部分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

5.B 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

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判断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是63.80万。

]

6.A 7.C 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

第7题,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

]

8.D 9.C 第8题,从左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出生率为8‰左右,死亡率为7.5‰左右,则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读右图可知丁点最符合。

第9题,从左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可能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

10.D 11.C 第10题,由表格可以分析,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不断降低,数量不断减少,社会负担加重。

第11题,读表格可知,日本总人口不断下降,2045~2055年更明显,出生率下降显著,死亡率较高。

]

12.B 13.C 第1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第13题,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人口总数在增加,故排除①④;通过简单计算验证②③正确。

]

14.B 15.D 第14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同)总人数×15~64岁人口比重×15~64岁男性性别比。

同样可以计算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然后计算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男女性人数,比较可知,B项正确。

第15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可能是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的劳动力减少;同时,由于该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导致该城市劳动力整体比重下降。

]

16.A 17.C 第16题,材料中显示“因中东地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迁入欧盟各国,属于政治因素。

第17题,大量人口迁入欧盟国家会增加各国的公共设施负担。

]

18.C 19.D 第18题,题干材料显示“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该批工人随季节变化而迁移,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季节性。

农业活动具有典型的季节性,所以这批工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随农事活动而南北迁移。

第19题,美国迁移的农业工人,开始于美国南方地区,他们冬季在南方进行越冬作物的管理工作。

春季和夏季随作物的耕种、管理而北移,秋季和冬季又随作物的收获与耕种而南移。

]

20.C 图中显示宁夏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自南部向北部;结合右图可知,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退耕是导致宁夏人口向北迁移的主要原因。

]

21.

(1)102(或103)。

(2)否。

因为劳动力的主体部分是15~64岁的人口,而北京市该部分的人口比例达到79%,劳动力充足。

(3)面临的压力:

就业压力、人口老龄化。

对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院和家政服务,关心老年人等。

解析 第

(1)题,结合性别比概念及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数据进行计算。

(2)题,北京15~64岁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充足。

第(3)题,北京市社会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22.

(1)主要原因是大量的人口迁入。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迁移。

(2)不同。

 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再加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影响。

(3)有效调剂美国国内各地各种人才的余缺,促进其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美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种族、民族的融合。

23.

(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

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

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解析 第

(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24.

(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答出两点即可)

有利影响:

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影响:

就业压力加大。

解析 第

(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

(2)题,表中数值反映青海省的少儿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