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062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docx

十三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

(十三) “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

一、“文言实词”语段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

重赞少从军,有武勇。

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

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

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

使者致而去矣。

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

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

俄改泰宁军节度。

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与重赞有隙  隙:

      

(2)使者致而去矣致:

      

(3)延正具白重赞白:

      

(4)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擢:

      

(5)俄改泰宁军节度俄:

      

参考答案:

(1)隔阂 

(2)送达 (3)禀告、告诉 (4)提拔 (5)不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译文:

 

(2)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译文:

  

参考答案:

(1)(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关键点:

“市”“构逆”“夷”)

(2)(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

(关键点:

“驰”“禽”“鞫问”“弃市”)

参考译文: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祖先为沙陀部族,重赞年少即从军,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后汉初年,由散员都虞候多次升迁,官至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白重赞被加授检校太师,改任泾州节度使。

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是燕州人,性情凶悍狡诈,与重赞有些小矛盾,便与他的部下阎承恕陷害白重赞。

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李玉拿着伪造的制书和马缨去见都校陈延正,说:

朝廷的使者将此送来后便走了。

陈延正把情况告诉了白重赞,重赞不置一词,将制书和马缨密封起来,并使皇上知晓此事。

宋太祖大为惊骇,命拆封验看,发现全都是伪造的。

(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

陈延正被提拔为刺史并得到赏赐,太祖颁诏诸州,今后凡接到朝廷制书,都要详细查验印文笔迹,辨别真伪。

不久,白重赞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乾德四年,重赞又担任定国军节度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3.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融从其游学 游学:

      

(2)恂奇融才奇:

      

(3)道殣相望殣:

      

(4)灭无赀之躯赀:

      

(5)圣贤不坠坠:

      

参考答案:

(1)外出学习 

(2)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3)饿死的人 (4)估量,引申为“高贵” (5)放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译文: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译文:

  

参考答案:

(1)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关键点:

“据”“刎”“所以”、状语后置)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

(关键点:

“以为”“宜”“寝”“从”。

“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

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

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

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

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

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

“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

”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

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

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

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

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

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

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

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

“闻鼓不进者斩。

”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

明年,迁蜀。

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

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

“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

”因系诏狱。

俄释之,还镇益州。

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注]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行方惧,奔京师,得免。

(选自《新唐书·窦轨传》,有删节)

[注] 隐太子: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

5.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使略地渭南 略:

      

(2)次黄钦山次:

      

(3)更拔其次代之拔:

      

(4)身拥数百骑殿殿:

      

(5)又坐对诏坐:

      

参考答案:

(1)攻取 

(2)驻扎 (3)提拔 (4)跟在后面 (5)因……获罪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

译文:

 

(2)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

(关键点:

“用命”,听从命令;“鞭棰”,被鞭打;“股栗”,大腿发抖)

(2)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

(关键点:

“内”,通“纳”,收入;“诏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诏在安”;“示”,给……看;“执”,捉拿、捉住)

参考译文:

窦轨,性情刚直果断有威严,大业年间,任资阳郡东曹掾,辞官回家。

高祖起兵,窦轨招募一千多兵众在长春宫迎接拜见。

皇上非常高兴,赐给他十匹良马,派他在渭南一带攻取地盘,拿下永丰仓,聚集士兵五千人,跟随皇上平定京城。

匈奴贼兵五万人侵犯宜春,高祖下诏让窦轨征讨贼兵。

军队驻扎在黄钦山,遇见贼人从高处万箭齐射,士兵因此退却。

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再提拔他们的副手代替他们,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命令道:

“听到鼓声不前进的人斩。

”击鼓之后,士兵争相向贼人冲去,敌人无法抵抗,窦轨的军队大败贼军,斩杀了一千多个敌人。

第二年,升任至蜀地。

窦轨显贵以后,更加严酷,然而自身勤苦不懈,每次出兵作战,从不解去盔甲,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因此蜀地盗贼全部平定。

后来他入朝,被赐坐御榻,面容不严肃,又因对诏不合圣意获罪,皇帝生气地说:

“你入蜀时,跟随着的车骑、骠骑将军有二十人,你快要把他们都杀完了,我那些出身陇西的车骑将军们,还不够给你斩杀的。

”于是将他拘押在牢狱中。

不久后又释放了他,让他返回镇守益州。

窦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一向不和,等到隐太子李建成被杀,诏书送到益州的时候,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

郭行方害怕,逃回京城,免于一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曰: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7.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年甫冠  甫:

      

(2)乃簪一枝簪:

      

(3)夏人蚕食其地蚕:

      

(4)没于敌没:

      

(5)时人贤之贤:

      

参考答案:

(1)刚刚 

(2)戴 (3)像蚕吞食桑叶一样 

(4)通假字,通“殁”,死亡 (5)称赞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译文:

 

(2)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

  

参考答案:

(1)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关键点:

“凛然”“爱”“退”“指”)

(2)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关键点:

“制”“籴”“纾”)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

“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

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