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031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

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

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

这反映出周代

A.家国同构而异质

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益彰

C.中央集权遭破坏

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主要反映了周代家国同构的特性,而没有体现出其异质性,故排除A项;周代还没有形成官僚政治,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代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故选D项。

【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2.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成为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

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

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

D.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诗经》到《孔雀东南飞》都没有体现当时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内容,故排除A项;根据《诗经》“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可知并没有反映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故排除B项;《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但成为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孔雀东南飞》为无名氏作品,说明文学作品并没有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是体现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模糊,故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田制的流行

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

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

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

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可知屯田制有利于抛荒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选A项;井田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随着商鞅变法的推行而被废除,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所以屯田制不是促进井田制恢复,故排除B项;屯田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恢复农业生产,而非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更不是加速自耕农的破产,故排除C、D项。

【点睛】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4.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

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故排除A项;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南方在宋代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

5.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

这反映出,在明代

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阁与六部之间互争雄长的原因是由于内阁没有法定地位,而不是由于中央行政关系紊乱和皇帝制度已经成为摆设,故排除A、B项;没有法定地位的内阁之所以能够与六部互争雄长,主要是因为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选C项;题意反映了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故排除D项。

【点睛】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内阁的权力来源是君权,所以内阁的设立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而非削弱。

6.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于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项;根据“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故选B项;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项;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项。

【点睛】王艮、李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7.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外交思想,以这样的思想来管理对外交往,体现了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故选A项;中国依据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发生变异,故排除B项;中国对待外商来华贸易是“怀柔远人”,但并不能说明是鼓励来华,故排除C项;在对外交往上清政府没有做出制度的更新,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故排除D项。

8.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奕䜣的主张是向西方有选择的学习,但并不是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依法治国,故排除A项;题意反映的是清政府学习西方的法治,没有体现外交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可知没有反映中国的法律制度与世界接轨,故排除C项;根据“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可知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故选D项。

9.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洋务派在中国相继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故选A项;虽然中国建立了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无法推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故排除D项。

【点睛】洋务派企业,是指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

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10.下图为1898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

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式脚踏车”广告的刊登远远无法说明封建自然经济瓦解,故排除A项;脚踏车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受到了近代化的冲击,故选B项;新式脚踏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的出现不能说明传统农耕文明衰微,故排除C项;虽然刊登了新式脚踏车的广告,但并不能说明在百姓中得到普及,也就无法说明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故排除D项。

11.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

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

该学者意在强调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

【点睛】“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是由于没能正确认识到到中国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味参照俄国革命的道路。

12.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

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D项。

13.下表为新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时间:

时间

1964.01.27

1970.10.13

1972.03.13

1972.10.11

1972.09.29

1972.12.21

1979.01.01

建交国

法国

加拿大

英国

联邦德国

日本

澳大利亚

美国

 

A.中法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