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13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主观题答题要素

(一)简答题答题五要素:

第一类(部分评分法)

1、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展开;

2、要点要全面(根据分值确定答多少要点)

第二类(整体性等级评分法)

3、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比较完整的知识原理(不同于要点);

4、在回答原理时,把情景要素放进去。

5、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角度(要素)要多。

(二)政治分析说明题答题四要素:

1、归纳实质;

2、概括材料;

3、说明原理;

4、作出点评。

(三)哲学分析说明题答题四要素:

1、概述原理(包括方法论);

2、联系材料;

3、分析说明;

4、作出评价(根据题目要求)。

(四)论述题答题六要素:

1、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概括全面;

2、大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至少两个以上角度);

3、围绕每个分论点展开较详细论述;

4、大部分论述的逻辑线索连贯;

5、大部分分论点能举例并论证,举例须与该分论点对应正确;

6、正确使用题目规定学科的教材术语,行文分列清晰,条理清楚。

选择题的失误分析及努力方向:

1、看清设问指向;

2、全面掌握教材知识,准确判断。

简答题减少失误的努力方向:

1、努力在一定知识范围内多角度、多点地回答;

2、熟悉教材知识,不要有漏记的某一部分知识。

分析说明题减少失误的努力方向:

1、政治材料分层要清楚,归纳要到位,材料与知识对应要准确,尽量一材对应二至三个知识点。

2、哲学概念要准确,对应分析要一一到位。

最重要的两句话:

一、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就是全面仔细、整体有体系地掌握基础知识。

打开书细细地通读一遍,一定会发现有些生疏的地方,这就是你全面掌握的疏漏之处;

合起书细细地通想一遍,一定会出现有些记不起的地方,这就是你整体掌握的薄弱环节。

二、巧妇要做有米之炊。

(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变)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2012.12)

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的定义: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一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根本的特性。

2、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3、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实际情况办事,反对主观主义。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定义:

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四、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五、规律具有客观性

1、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七、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一、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表明,人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因果联系

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又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表现在:

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2、区别: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两者的功能不同,一方面,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各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联系: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离不开部分,同时,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在实际工作种,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功能能够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发展的观点

一、发展

1、定义:

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2、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中实现的。

2、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4、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认识论

一、科学认识的任务和过程

1、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2、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

这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过程。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联系:

①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2)区别:

①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为“一”

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那个、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的。

2、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3、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再验证,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生动、丰富而具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4、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哲学常识复习资料

前言哲学与生活

考点

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新增)

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新增)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由A-B) 

重点知识: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一部分:

概念

1、哲学

(1)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2)特征: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即它正确阐明了整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观点和方法。

)和实践性(在于它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3、世界观

(1)定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世界关于哲学的区别

 1.含义不同

 2.特点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把世界观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4、方法论的定义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5、马哲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它们是:

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考点

识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识记物质的概念(新增)

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新增)

识记意识的概念

理解意识的本质(由A-B)

运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由B-C)

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新增)

运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现象(新增)

识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重点知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部分:

概念

1、物质

(1)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是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3)物质还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意识

(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产物。

(4)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5)因此,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定义:

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地位:

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方法论。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②要尊重客观事实。

(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首要前提)

③要重视调查研究。

(是掌握一切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④要出以公心。

⑤要求真务实。

4、唯物主义

(1)主要观点:

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2)出发点是物质世界,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

(3)发展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

(1)主要观点:

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出发点是精神世界,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2)主要派别: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部分:

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是物质的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体系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具有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④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见概念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部分:

其他知识点

1、如何认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人的大脑好比是“加工厂”,客观事物好比是“原材料”,人的意识好比是“产品”,没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就无法“加工”出意识这个“产品”来。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表现

①意识具有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为现实,必须通过人的实践。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观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联系时政

1、根据内需不足的现状,我国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等等。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意识的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如极端恶劣灾害的不断发生),因此,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5、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考点

运用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由A-C)

运用运动与静止辩证正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新增)

识记运动的基本形式(新增)

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识记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社会现象(新增)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识记实事求是的含义

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重点知识:

1、规律的定义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实事求是

第一部分:

概念

1、运动

(1)定义: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A.静止的两种情形

①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②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性质不同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宇宙间的各种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2、规律

(1)定义:

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内涵: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

④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

(3)规律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践性。

3、实践

(1)定义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4)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①青少年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

②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③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区别

定义

形式

特征

阶段

感性认识

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直接性

具体性

形象性

 

初级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间接性

概括性

抽象性

 

高级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割裂二者关系会陷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如何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①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②所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③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实事求是

(1)定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地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3)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①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③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第二部分:

原理与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⑥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2、寻求真知的过程

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④反对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实事求是(见概念5)

第三部分:

其他知识点

1、科学认识的任务是什么?

探索规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联系:

①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区别:

①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为“一”

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前人和他人乃为直接经验

②就知识的全体而言,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都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③我们既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又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联系时政

1、商品价格变动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实事求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考点

识记联系的含义(新增)

运用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由B-C)

运用联系的观点,特别是因果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分析说明明社会现象

识记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运用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新增)

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由B-C)

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由B-C)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第一部分:

概念

1、联系

(1)定义实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特点:

A.普遍性。

任何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横向的联系,事物自身发展过程中纵向的联系。

B.客观性。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本身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