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023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docx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拆书稿

作者:

[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

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原作名:

LookingOutLookingIn,15ed

译者:

黄素菲/李恩/王敏

出版年:

2017-10

原书名:

《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原作名:

《LookingOutLookingIn,15ed》

作者:

[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

译者:

黄素菲/李恩/王敏

前言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畅销全球40年,再版高达14次,是美国地区权威的沟通教材,有超过200万的美国大学生使用此书学习沟通技巧。

这本书在内容上共分三大部分: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

●“看入人里”主要讲述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了“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和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间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并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主要介绍了人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增进沟通气氛、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全书具有深入性、广泛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堪称沟通领域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经典著作。

本书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两位作者合著而成,罗纳德多年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拉塞尔是北肯塔基大学的教授,两人对沟通学有着一致地学术见地,就沟通这个主题合作出版了许多书籍。

虽然沟通这个话题很容易被写成鸡汤文,但《沟通的艺术》完全不同,它角度独特,罗列了很多让人信服的数据,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男女关系等诸多领域。

不过确切来说,这并不是一本能让你秒变“沟通达人”的书,而是一本特别能让你长见识的书。

书中讲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为什么网友容易“见光死”;为什么亚洲人的沟通方式和美国人完全不同;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仰慕那些聪明优秀的人等等。

看完此书,感觉它为我打开了很多奇妙的小世界,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为什么会是那样的。

很多豆瓣网友在评论这本书时也表示:

有无数次被戳中的感觉。

于这本书很厚,读起来会很耗时间,所以这次我们特意做了《沟通的艺术》的精编版本,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教大家认识沟通,下部教大家学会沟通,内容上,我们会选取书中最精华、最实用、最有趣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下一章我们先从“认识”沟通开始讲起。

一、认识“沟通”

这一章的话题是认识“沟通”。

说起沟通,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每天一醒来,我们就开启了“沟通”的一天,从早点铺老板到出租车司机,从同事到外卖送餐员,从家人到邻居,甚至是和陌生人,我们都会与之产生沟通。

沟通无处不在,它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也是我们生活的地基。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沟通呢?

 

1.为什么需要沟通

●首先沟通是一种生理需求

很多人觉得沟通是社会性的东西,它没有那么重要。

但实际上,沟通对人类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

沟通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

热爱沟通、拥有活跃人际关系的人比性格孤僻、不爱社交的人更长寿并且更健康。

缺乏人际沟通会危害人体冠状动脉的健康,但只要每天沟通十分钟,就能改善我们的记忆力,增强大脑的智力功能。

所以就像托尔斯泰说的一样: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

●其次沟通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实际上,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善良的、邪恶的、聪明的还是懒惰的,很大程度源于我们与他人的沟通。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自己是谁的,沟通是一个帮我们认识自己的渠道。

●第三,我们有社交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娱乐、传递情感、交朋友、谈恋爱、洽谈业务……沟通能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重要的联结,达成上述那些社交需求。

●第四,沟通能帮我们有效地达成目的

当我们想要别人为我们做些什么时,就需要沟通。

去餐馆点菜,得服务员沟通;去理发店染发,得和理发师沟通;这里,沟通就是帮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

看完沟通的原因,可以发现,沟通对于我们的生活非要重要。

不过有个问题是,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但不见得每次沟通都畅通,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

如果不想陷入人际沟通的困境,请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沟通得越多不代表沟通得越好。

我们都知道沟通不足会产生问题,然而,沟通过多也会产生问题。

有时,过度沟通只是浪费时间,当两个人已经对一个问题沟通得十分透彻了,继续讨论只是在原地打转。

●第二,切忌表述不清,词不达意。

有时,别人没有理解你的意思,是因为你表达得太隐晦,你以为你表述得很清楚了,但对方并没有理解,所以在沟通时,尽量把话摊开来说,确保自己的表达是清楚无误的。

●第三,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理解了对方真实的意思。

互相理解是成功沟通的指标,但有时沟通得很成功,两个人却仍然不能理解对方真实的意思。

因为我们经常会刻意模糊回应,以便不给对方造成伤害。

在朋友问你她的新衣服漂不漂亮时,你心里觉得不漂亮,但为了不打击对方,就含糊地回答:

“还可以。

”虽然你们的沟通是成功的,但你并没有表达出你的真实想法。

●第四,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比如,你觉得你应该被加薪,可老板不同意,就算你和他沟通了这件事,你们之间也无法达成一致,解决这个问题。

2.社交媒介的沟通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沟通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

社交媒介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沟通,我们平时发短信,使用QQ、微信、微博,都属于社交媒介的沟通。

社交媒介上的沟通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我们创造、加强以及重新获得了一些人际关系,因为是远距离的沟通方式,所以它降低了发生摩擦的几率;

●其次,它能帮我们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在我们没办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

●最后,社交媒介上的沟通多以文本形式交流,这可以缩小人们在性别、社会阶级、种族和年龄等方面的认知差异,使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当然社交媒介的沟通也有一些坏处

●比如,网友见面很容易“见光死”。

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见面后,发现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于是一拍两散。

这是因为社交媒介只提供纯文本或语音的信息,它缺乏非语言信息线索,虚拟沟通者可以谨慎管理自己的身份,你不知道屏幕对面的人是不是满脸青春痘或者是个秃顶。

网上的沟通者对彼此的印象往往是理想化的,这就导致见面后彼此感到失望的原因。

●还有就是,社交媒介缺乏抑制作用,使得我们容易在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时就发表偏激的言论或者某些不实信息,这种情形可以被称为“网络抑制解除效应”,这也正是我们上网时总感觉网上“喷子多”的原因。

●最后一点坏处在于,社交媒介上的信息具有持久性,你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可能被永远保存,别人也许只要XX一下,就能查到你曾经在网上说过什么,如果你不希望将来为自己一时冲动说出去的话后悔,就要三思而后行,在网上谨慎发言。

二、沟通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这一章的话题是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我想,每位读者阅读这本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沟通,然后成为一名沟通高手,拥有高超的沟通技能,能让我们做事更加顺利,事半功倍。

所谓的沟通高手,就是那些沟通能力很强的人。

1.沟通能力的特点

沟通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有效沟通,在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你与对话者的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沟通能力既要求有效性,又要求适当性,一般包含以下这些特征:

●首先,理想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只有一种。

成功沟通者的沟通方式可以是严肃的、迂回的,也可以是幽默的、外向的。

就像博物馆里不同的名画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一样,有效的沟通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方式。

●其次,沟通方式应该依情境做出改变。

如果你平时喜欢和朋友以开玩笑的方式沟通,在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就不适合再用这种方式了;如果你平时沟通比较随意,在面对一个敏感焦虑的沟通对象时,就要谨慎而郑重的沟通。

●最后,沟通能力可以后天学习。

沟通能力有一定天生的因素。

基因对于我们的沟通风格有一定影响,不过生物性并非塑造我们沟通形态的唯一因素,在后天可学习到的技巧也是决定沟通能力的关键。

你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提升沟通能力。

2.沟通高手都拥有哪些特质

1他们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沟通高手懂得从各式各样的沟通方式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种进行沟通。

2他们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仅仅知道许多不同的沟通技巧并不能保证成功,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最有效的行为更加重要。

面对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就像挑选礼物一样,适合甲的礼物不一定适合乙。

3拥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像对方那样去感受对方的处境,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能力,拥有同理心能让你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4沟通高手更会自我监控。

心理学家将观察自身的行为并借此调整自身行动的过程称之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善于自我监控的人会不断质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如果发觉做得还不够好,他们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

55拥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不相同,当我们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国友人交流时,就要考虑到彼此间的文化差异。

沟通高手能调整自身的行为风格与方式,以适应其他人的文化偏好。

6拥有运用社交媒介的能力。

由于社交媒介上的沟通与我们面对面沟通大不相同,它也需要一些专门的技巧。

沟通高手在社交媒介通常会这样沟通——先思考再发布

由于互联网具有持久性,你发布的信息会一直跟着你。

所以在网上要谨慎发言,无意中在网络世界中言行失范,可能会给你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

要“守规矩”

我们社会的运行是因为某些“无形”规矩的约束。

在网络世界,也有着一套需要我们遵守的规矩。

比如注意言论文明,在网上,我们很容易发布恶意评论,这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应有的行为。

如果你想控制自己发表不合适言论的冲动,可以在发表评论之前,问问自己:

如果信息的接收者就在你面前的话,你还会说出这样的话么?

另外不要给他人造成不好的感受,比如在写影评时如果内容有剧透,应该在最开始提醒阅读者;如果你发布的内容含有大量图片,最好在前面提醒读者“在WiFi状态下观看”。

也就是说,在你发表状态时,也要为你的阅读者考虑,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敞开心扉,坦露自我

本章的话题是如何在对话中恰到好处地自我袒露。

我们与朋友的关系有多亲密取决于我们与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

通常我们和普通朋友只会聊聊生活或者家常,和亲密的朋友则会分享一些秘密和心里的想法。

在沟通中开诚布公地坦露自己的心声,能够有效促进我们与谈话对象的关系,这就是自我坦露。

自我坦露的定义是,是指在沟通中,有意地透露自己出相关的信息。

自我坦露是沟通中良好的润滑剂,它主要有这些好处——

●第一是宣泄作用。

当我们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时,自我坦露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宣泄,提供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双重慰藉。

●第二是互惠作用。

有研究表明,你自我坦露的行为会引发对方也想自我坦露。

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你的自我坦露一定可以引起他人的自我坦露,但你诚实地坦露自我会使他人有所触动,并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是理清自己的观点。

在自我坦露中,你向他人阐述自己的信念、意见、想法和感觉,这是一个重新梳理你的想法,理清你的观点的过程。

在你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时,也可以向别人进行坦露,对方会对此发表见解,帮助你来确认你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第四是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自我坦露能帮助我们建立一段新的友谊,同时也能巩固原来就很深厚的关系。

自我坦露是一把双刃剑,除了上面这些的好处,它还有一定的风险存在

●首先,如果你百分百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很可能适得其反,对方并不喜欢一个这样的你。

●其次,某些自我坦露,会让对方对你产生负面印象。

过度的自我坦露,也可能会降低双方对彼此的满意度。

●另外就是,一旦你把你私密的弱点分享给一个人,就像免费送给对方一个把柄一样,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控制他对你的看法了。

●最后,自我坦露还有一个风险是可能伤害到对方。

自我坦露能让你心里好受,但却可能让对方感到沮丧,比如数学考试你得了80分,你向同学吐露说:

“这次考得真差,心情非常难过。

”而你的朋友可能只拿了60分,他会因为你的话更加不开心。

为了规避自我坦露中的风险,我们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就来看看自我坦露之前应该考虑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应该对谁进行自我坦露?

如果你想使你的一段友情更加深厚,适当的自我透露可以友情更加稳固;如果你想和某个人亲近,自我坦露可以使你和他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你坦露的量与方式合适吗?

分享过多的密秘或私人信息是不明智的。

学生会很欣赏那些向他们自我坦露的老师,但他们也表示,不想过多或者太频繁地听到老师讲自己的私生活。

在某些场合中,并不适合做完全地自我坦露,比如在工作、洽谈、会议等场合,你应该适当保留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问题是,你的自我坦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吗?

自我坦露使用得不好,就会变成一个恶毒的工具。

在对他人坦诚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坦诚可能引发的后果,比如“我觉得你很笨”“你真是个胖子”“你女朋友真丑”,这样的坦露对于聆听者来说是一种严厉地打击,完全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第四个问题是,你的自我坦露是互惠的吗?

自我坦露是条双向道路,你向别人自我坦露会引起别人也向你进行自我坦露。

在别人主动向你坦露心声之后,你应该也坦露一些心声作为回馈,如果你没有这么做,别人可能就不会再向你坦露心声。

●第五个问题是,你在道德上有义务坦露吗?

有时我们有义务在道德上向身边的人坦露个人信息,尤其是一些较为敏感的事情上,比如性取向或者患有传染性疾病等。

一些男同性恋由于家庭原因与异性恋女性结婚,他们隐瞒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这是一种骗婚行为,对女方很不公平。

四、“知觉差异”——沟通路上的绊脚石

这一章的话题是“知觉差异”——沟通路上的绊脚石。

什么是知觉差异?

它是指同样一件事儿在不同人眼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

比如看待金钱,有的人认为金钱非常重要,有人则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就是知觉差异。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人们产生知觉差异呢?

●第一个因素是,获取信息的不同:

我们只能理解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即使是面对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我们也有不知道的信息。

●第二个是,生理因素:

虽然环境相似,但生理上的因素使得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

即使相同的事件摆在眼前,基于我们每个人感官机能的差异,我们对外界信息都会有不同的印象。

比如在相同的室温之下,有的人会觉得冷,有的人却觉得热。

 

●第三个因素是,文化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都有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不同的文化会造成不同的知觉。

比如亚洲人觉得做人应该内敛含蓄,美国人则觉得做人应该充满个性,向往自由。

●最后个因素是:

社会角色的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你的社会角色将注定你有什么样的知觉。

在同一个公园里,植物学家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昆虫学家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而服装设计师则会注意来往游客身上穿的服装样式。

这就是不同社会角色会产生不同知觉的体现。

生活中很多因素会扭曲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使我们的知觉产生错误,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知觉错误:

错误1: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我们评价自己往往比评价别人更宽容,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偏误。

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觉得那是他个人原因导致的;当我们自己遭遇不幸时,则会觉得是外在原因导致的。

错误2:

先入为主

我们都容易根据第一印象而给人贴标签,但第一印象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他人下判断,往往会造成判断失误。

错误3: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这种认知比较片面。

比如你觉得快手、喊麦、广场舞和凤凰传奇是低俗的文化潮流,但对这些节目的受众来说并非如此。

错误4:

被期待所影响

假如你在相亲之前,听说你的相亲对象是个清华毕业的高富帅,不管这是不是事实,都会让你对他产生期待,但这个期待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效果,因为往往期望过高,失望越大。

 

错误5:

只看表面现象

我们容易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影响,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真相。

当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时,我们会声讨杀人犯,但如果这个人之所以杀人,是因为对方用极其恶劣的手法侵犯了他的家人,那我们又会觉得杀人犯是有情可原的。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的经验就是,看待事情不可单看表面现象,否则容易一叶障目,是非不分。

我们容易产生这么多的知觉错误——有时是我们不了解事情真相,有时是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有时是我们弄不清楚对方是在故意冒犯我们还是只是无心之过。

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形之下,我们可以通过知觉检核来避免知觉错误。

知觉检核的完整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就如下面的这个例句一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的?

” 

这个例句完整地涵盖了知觉检核的三个部分,“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描述的是说话者注意到的行为;“是生气了还是比较匆忙”描述的是说话者对对方行为产生的两种想法;而最后“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的”则是希望对方作出澄清。

当你不明白他人发出的行为代表着什么时,就可以像例句里一样通过知觉检核去求证。

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知觉检核这种柔和的方式,能够维护对方的面子,减少对方的防卫行为。

知觉检核用更谦卑的途径表达或暗示:

“我不知道你的真实意思,但我没有片面地对你下判断,所以你的真实意思是?

” 

五、“情绪”——沟通中的催化剂

这一章的话题是“情绪”——沟通中的催化剂。

情绪在沟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商”是我们与别人相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大部分是靠着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体察他人感觉而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主要受哪几种因素影响呢?

因素一,性格

我们表达的情绪与我们的性格有直接的联系。

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孤僻的人更容易表达出正面情绪;而神经质性格的人比稳定性格的人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负面情绪。

因素二,文化

不同的文化群体,面对同一件事物会引发不同的情绪。

吃牛肉,中国人觉得无可厚非,印度人则会觉得罪不可恕;肥美的蜗牛,法国人看了会流口水,日本人可能就会觉得很恶心。

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会觉得亚洲人不够坦率,而亚洲人则容易觉得美国人过度流露情感,不够内敛。

这就是不同文化造成的不同情绪。

因素三,性别

即便在同一种文化内,生理特征和性别角色的不同,也会导致男人和女人体验与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

通常,男人不愿意表达,女人则比较善于表达。

因素四,社会习俗

我们习惯于分享那些比较正面的情绪,而不愿意传达令人尴尬或者威胁别人“脸面”的情绪,比如随便发火,轻蔑别人等。

因素五,情绪感染力

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周遭的环境影响,这就是情绪感染力。

在家人生病时,大家都被悲伤的情绪感染,你也会不自觉地进入情绪低气压。

了解完情绪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之外,我们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分类

情绪可以分为有助益的情绪和无助益的情绪,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强度和持续性上。

在强度方面,当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就会从有助益情绪变成无助益情绪。

比如,在赛场上,轻微的紧张能使运动员发挥地更好,但如果是极度紧张则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

在于持续性上,亲人去世时,感到悲伤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悲伤得太久,则会变成无助益的情绪。

 

无助益情绪主要来源于生理因素、基因、大脑里边的杏仁核,还有情绪记忆。

所谓的情绪记忆,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果你在走夜路的时候遭遇了抢劫,那么你再走夜路时就会感觉情绪紧张,非常害怕。

有助益的情绪是越多越好,那如何减少无助益的情绪呢?

●步骤一是监控你的情绪反应:

当你处于无助益的情绪时,要会辨认。

可以通过生理反应来辨认情绪,紧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都是无助益情绪产生的信号。

●步骤二是注意引发的事件:

在你发觉自己的无助益情绪之后,下一步要想是什么事引起你这样的坏情绪,比如你被人指责了,或者被人拒绝了。

●步骤三是记录你的自我内言:

把内心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既是一中宣泄方式,又会让你对负面情绪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写下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你仔细审慎它们是否真的有意义。

●步骤四是重新评估你的非理性信念:

你可以借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评估。

首先,判定你所记录的每一个信念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接着,解释这个信念为什么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

最后,假如这个信念是非理性的,你应该写下一个较为理性的替代思考,那可以让你在未来面对相同的事件发展时,感觉会更好。

用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取代自我打击的自我内言,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帮你增进自信以及同他人的交流。

这种理性的思考并不会全面消除你的无助益情绪,而是让它们处于你的控制之中,进而让有效的沟通更有可能实现。

到这里,我们《沟通的艺术》上半部全部解读完毕,这部分主要是带领大家认识沟通、如何成为沟通高手、学会自我坦露以及了解知觉和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下一部我将带领大家学会沟通,了解沟通关系的演变,以及如何增强沟通气氛,减少沟通中的冲突等。

六、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本章的主题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指我们通过话语传递信息,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话语,而是通过表情、动作、眼神、姿态等传递信息。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常常结伴而行,有时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能传达出我们的真实想法。

1.语言沟通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工具,这项天赋提供给人类一种其他动物无法媲美的沟通方式。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可能会非常无知、信心不足并且感到孤立。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信号的传递,我们平时对语言的关注不高,并不会每时每刻审视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只有在产生误解时我们才会注意到语言的问题。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有时会因为没有谨慎组织语言对他人造成伤害。

如果你想避免因为言语不当造成的麻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模棱两可的语言是指陈述的言词拥有至少两种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比如在医院里,医生对病人说:

“你可以出院了,收拾收拾回家吧。

”这里面就含有两种意思,一是病人康复了,可以出院回家;二是病人已经病重到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了。

这种歧义就需要医生继续去解释自己的话才能避免误会。

 

●其次,不要总是使用静态评价。

像“他是个慢性子”、“小李是个没责任感的人”、“他太玻璃心了”这些都属于静态评价。

相比给人贴上一成不变或者完全负面的标签,不如说清那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表现更加客观。

人是多变的,不是静态的,我们不能只看别人其中一面,就对其下判断。

●再次,不要使用高度抽象的语言。

高度抽象的语言会导致草率的判断和刻板印象。

像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这种过于高度概括的抽象表达会导致人们想法偏颇,忽略了事物的独特性。

●最后,少使用“你”字开头的语言,多使用“我”字开头的语言

请听下面两个对话

一:

“你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乱。

二:

“我真不希望看见房间被弄得这么乱。

有没有感觉第二句话没有第一句话那么具有攻击性,如果你是当事人,第一句话会把你惹怒,第二句则会让你为自己弄脏房间的行为感到愧疚。

不难发现,使用“你”字的语言容易激起他人的防卫,因为这意味着说话者在毫不留情地发出批评,即便这种批评是对的,大多数人也无法接受。

使用“我”字开头的语言提供一种比较精确、不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