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963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资料收集.docx

陶渊明资料收集

 

陶渊明集序

                         [梁]萧 统 撰       贺忠顺 注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1];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2]。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何故也?

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3],居一世之中,倐忽比之白驹[4],寄寓谓之逆旅[5],宜乎与大块而荣枯[6],随中和而任放[7],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之间[8]。

  齐讴赵舞之娱[9],八珍九鼎之食[10],结驷连镳之游[11],侈袂执圭之贵[12],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13]!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14];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15]。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16];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17]。

庄周垂钓于濠[18],伯成躬耕于野[19],或货海东之药草[20],或纺江南之落毛[21]。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22],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23]!

  至如子常[24]、宁喜之伦[25],苏秦[26]、卫鞅之匹[27],死之而不疑[28],甘之而不悔[29]。

主父偃言: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30],卒如其言,亦可痛矣!

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31];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32]。

饕餮之徒[33],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34],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35]。

轻之若脱履[36],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

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37]。

或怀玉而谒帝[38],或披裘而负薪[39],鼓楫清潭[40],弃机汉曲[41]。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42],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43]。

横素波而傍流[44],干青云而直上[45]。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46],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47],孰能如此者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48],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

惜哉,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49]。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

不劳复傍游太华[50],远求柱史[51],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注释]

  [1]自衒二句:

衒,卖。

士女,古代指未婚的男女。

曹植《求自试表》: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恳也。

  [2]不忮二句:

忮,害,嫉妒。

《诗·邶风·雄雉》: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3]百龄,人的一生。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载忧。

  [4]白驹,骏马。

一说太阳。

《庄子·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逆旅,客舍。

逆,迎也。

《庄子·山木》: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庄子·知北游》: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6]大块,大地,引申为自然界。

《庄子·大宗师》: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7]中和,儒家认为通过修养达到的境界。

《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8]戚戚,忧惧悲哀貌;汲汲,匆忙营求貌。

《汉书·扬雄传》:

“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9]齐讴赵舞,古代齐、赵一带歌舞美女很著名,这里指声色之娱。

《古诗十九首》: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10]八珍句,珍,美味;鼎,古代烹煮器物。

八珍九鼎,指珍美而丰盛的饮食。

  [11]驷,同驾一车辆的四匹马。

镳,马嚼子。

结驷连镳,言出游的威仪。

  [12]侈,张大,张开。

《国语·吴语》:

“以广侈吴王之心。

袂,袖子。

圭,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

古代封诸侯不同的爵位给予不同的圭。

侈袂执圭,指地位的显赫。

  [13]何倚伏二句,言祸福庆吊往往相因相随。

《老子》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履薄冰,喻贤人戒慎之至。

《诗·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5]尾闾,古代传说中的海水所归之处。

《庄子·秋水》: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嵇康《养生论》:

“或益之以畎浍(浍畎huìquǎn释义:

泛指田间水道。

),而泄之以尾闾。

”若泄尾闾,喻遇夫贪士急遽竞逐貌。

  [16]玉之在山二句,说璞玉生于山,以呈珍质而招致匠人雕琢,原始面貌被破坏。

比喻贤人出仕,失其本色。

《战国策·齐策》:

“颜斶……曰: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

  [17]兰之生谷二句,喻贤人处道亡之世,虽因遁世而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芬芳的节操。

屈原《九章·悲回风》: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18]庄周句,“濠”当“濮”之误。

《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累矣!

’庄子持杆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而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

  [19]伯成句,《庄子·天地》:

“尧治天下, 伯成子高立为诸侯。

 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20]货海东药草句,晋皇甫谧《高士传·安期生》:

“安期生者,瑯琊人也。

受学河上丈人。

卖药海边,老而不仕。

  [21]纺江南落毛句。

《高士传·老莱子》:

“老莱子者,楚人也。

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楚王请其出仕,他逃往江南,曰:

“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22]鸳雏二句,《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刍鸟,子知之乎?

夫鵷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

“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

  [23]杂县二句,《尔雅·释鸟》:

“爰居,杂县。

”《国语·鲁语上》: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文仲,即臧文仲,又名臧孙辰,春秋时鲁国正卿。

这两句以臧文仲祭祀杂县类比,说明强迫至人达士出仕只能适得其反。

  [24]子常,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及定公三年。

子常即囊瓦,楚国令尹。

楚平王卒,子常欲废平王与儿媳妇(秦女)所生的八岁太子丘(即后来的昭王),立庶长子子西,被子西斥为“败亲”(败毁他父亲平王的名誉)“速仇”(招至秦国讨伐楚国),“乱嗣”(废嫡立庶,乱嗣位,扰朝纲)。

子常为了得到蔡国唐国贡楚的珮玉、裘衣和骏马,无端扣押蔡昭侯、唐成公各三年,招致诸侯伐楚。

其时昭王不过十五岁,子常为政。

他用兵无能,兵败奔郑,使楚国几被灭亡。

  [25]宁喜,战国卫国大夫,把持朝政。

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年、二十六年及二十七年。

宁喜为了掩其父出君之罪,两次攻打出走的卫侯家族。

伤孙襄(后因伤致死),杀卫侯孙剽及其子孙角。

史载“宁喜弑其君剽。

”宁喜后被免钅余攻杀。

  [26]苏秦,战国人。

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

齐湣王末年被任为齐相。

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苏秦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和赵李兑一起约五国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一部分魏、韩地。

齐乘机攻灭宋国。

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苏秦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27]卫鞅,即商鞅。

战国时卫国人。

公孙民,名鞅,亦称卫鞅。

被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进说秦孝公。

秦孝公六年任左庶长,实行变化。

旋升大良造。

秦孝公十二年由雍迁都咸阳,进一步变法。

后十年,因战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

他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秦孝公死后,被车裂而死。

  [28]死,为动用法。

疑,犹豫不决。

《商君书·更法》: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9]甘,以动用法。

悔,灾祸。

张衡《思玄赋》:

“占既吉而无悔兮。

”《汉书·疏广传》:

“今仕宦二千石,名位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30]主父偃句,主父偃,西汉中大夫。

后为齐相,以胁齐王自杀被诛。

《汉书·主父偃》:

“偃曰: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享耳!

吾目暮,故倒行逆施之。

’”五鼎食,牛、羊、豕、鱼、麋,诸侯五,卿大夫三。

  [31]楚子观周二句,事见《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这里指楚庄王。

因楚是子爵,故称如是。

楚庄王讨伐陆浑(古西北少数民族)到达洛水,陈大军于周疆,以炫武力。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军。

楚庄王问夏周相传的国宝九鼎(王权象征)的大小轻重,有取代周室的意图。

王孙满回答,国家“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大小: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又以天命压服楚王: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大小,未可问也。

”致使楚王受挫。

  [32]霍侯骖乘二句,霍侯即西汉大臣霍光。

《汉书·霍光》: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

‘威振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又骖乘。

’”

  [33]饕餮,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

这里比喻贪婪凶恶之人。

  [34]唐尧二句,唐,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

居于平阳,尧乃其领袖。

《庄子·逍遥游》: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五倪、啮缺、被衣和许由)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35]子晋二句,事见《列仙传》。

子晋,即王子乔,神话人物。

相传为周灵王太子,故称“天下之储”。

他喜吹笙作凤凰鸣声,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

三十余年后,在缑氏山顶上,向世人挥手告别,升天而去。

嵩山在洛水附近,故有“洛滨”之说。

  [36]脱履句,看轻天子之位,如同鞋子,可以随时脱掉。

《淮南子·主术训》:

“尧年衰志闵,犹却行而脱屣也。

  [37]晦迹,指隐居。

迹,脚印,踪迹。

  [38]怀玉谒帝,从阙。

  [39]披裘句,《高士传》:

“披裘公者,吴人也。

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披裘公曰:

‘取彼金。

’公投钅兼目,拂手而言曰:

‘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吾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哉?

’”

  [40]鼓楫句,屈原《渔父》:

“渔父莞尔而笑,鼓木世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41]弃机句,《庄子·天地》:

子贡在汉水见一老人抱瓮入井提水,问何不用桔槔,老人说: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42]跌宕,又作跌荡。

《后汉书·孔融传》:

“跌荡放言。

”江淹《恨赋》:

“脱略公卿,跌荡文史”注:

“跌荡,放逸也。

  [43]莫之与京句,京,大也。

谓无与之比大小。

  [44]横素波句:

汉武帝《秋风辞》:

“汎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45]干青云句,《说文》:

“干,犯也。

”孔稚珪《北山移文》: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46]不以无财为病句,《庄子·让王》: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

子贡曰:

‘嘻!

先生何病?

’原宪应之曰:

‘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逡巡而有惭色。

  [47]污隆句,言陶渊明随世道盛衰而伸屈。

《说文》:

“小池为污”;“隆,丰大也。

”污隆,指地形高低,比喻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

  [48]扬雄句,扬雄《法言·吾子》:

“或曰:

‘赋可以讽乎?

’ 曰:

‘讽乎!

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

  [49]据日本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说,他所见的旧钞《陶集》,昭明《陶渊明集序》末有记云:

“梁大通丁未年夏季六月昭明太子萧统撰”,大通丁未年是五二七年,上距陶渊明逝世,恰好是一百年。

  [50]太华,华山,同名主峰亦称太华山。

神仙道家修炼成仙的地方。

阮籍《咏怀》: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51]柱史,即柱下史。

《史记·张丞相传》:

“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司马贞索隐:

“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

听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聃为周柱下史。

”老聃,老子,道家之宗。

附:

  [1]《陶渊明集序》采用《昭明太子集》卷四,《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2]注释时间:

1983年。

 

译文如下: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

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

什么原因?

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

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

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

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

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

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

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各种珍稀的食

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

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

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

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

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

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

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

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

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

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

主父偃说:

“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就要被五只鼎烹死。

”真的像他所说,岂不痛快!

又楚子到周朝参观,被王孙满

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

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

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

人呢?

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

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

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

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

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

比的。

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

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

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

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

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

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

可惜啊!

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

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

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不强求能奉行仁义,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

到皇帝身边任职,追求名留青史,这篇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陶渊明

《形影神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

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

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

“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

“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

”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

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

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

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

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

《老子》上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

此组诗中他用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

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

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

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

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

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

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

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

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

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

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

因而影劝形道:

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

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

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

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

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

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

每日沉缅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

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

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伤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

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后人甚至说:

“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叹也。

”(马墣《陶诗本义》卷二)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

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

《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

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

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

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

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显然可见。

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

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

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显然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缅醉乡之论。

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显然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

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说:

“《形影神》三诗,用《庄子》之理,见人生贤愚、贵贱、穷通、寿夭、莫非天定,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达道之然。

”(《昭昧詹言》)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