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98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5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在学院

财经学院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课程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授课地点

普通教室

授课班级

注册会计、金融会计12级

学生人数

280

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效果等。

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

通过教学学习,我们的本科学生应该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课程总体

目标

使学生掌握基本宏观经济学知识并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应用

选用教材、

参考书目及

多媒体课件

教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参考书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多媒体

教学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制作

课程总体

设计

国民收入核算4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4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4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4

失业与通货膨胀4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2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2

教学方法为:

(1)采用多媒体教学。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教学中会用到一些数学公式、图形、案例等,教师在课堂上用黑板现写现画很费时间,如果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增加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而且可以下载一些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更为现实的一些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

为此,课程组05年以来就开始制作了电子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尝试,并结合教学实践反复修改完善课件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规律,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的班级已达到100%,普遍反映良好。

(2)不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组在每一章节中都尽量安排了相应案例,并利用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课程组编写了每章的典型案例,并将之融入理论教学中,这一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课程组编写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

(3)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多用设问、提问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跟上教师的思路,上下呼应,而且对于一些可以从学过知识中推论出的相关内容,经教师提示后,请学生上台讲解,以锻炼能力、提高素质,避免死记硬背等的不良倾向。

 

备注:

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章节

第一章绪论

学时

2

班级

注册会计1201、1202

时间

3.4

教学目标与

要求

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程改革与

创新

加入了前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情况

作业与思考题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情况总结

授课计划较好地完成,引起学生兴趣

注:

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 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

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

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

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

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 威廉·配弟 英国 《赋税论》 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 魁奈 法国 《经济表》 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

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 《资本论》 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

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 英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

其主要思想有:

(1)否定充分就业;

(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 美国 《宏观经济理论》 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

(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

(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

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经济主体。

四、完备市场假说

完备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竞争市场。

五、均衡经济假说

  宏观经济是应该而且可以实现均衡或趋近均衡状态。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章节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学时

4

班级

注册会计1201、1202

时间

3.113.18

教学目标与

要求

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GDP的算法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5.名义GDP和实际GDP

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程改革与

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来说明GDP的核算方法

作业与思考题

1.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2.名义GDP和实际GDP

授课情况总结

授课计划较好地完成,引起学生兴趣

注:

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二章 国民经济流程与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流转过程

一、两点说明

第一,流程图所表示的是货币的流向

第二,流程图所表示的是国民经济的主流,大量的、次要的支流被舍去。

二、二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

家庭:

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

企业:

向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供给;同时向家庭购买劳动,形成需求。

要素市场:

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生产要素报酬。

产品市场:

企业向家庭提供消费品和服务,家庭用所得报酬支付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居民的全部收入用于生活消费。

如下图,实线代表货币流通,虚线代表实物流通。

 

图2-1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两部门经济流程

在图2-1中,C代表家庭的消费,同时等于企业的投入,Y代表国民收入,同时等于企业的产出。

两部门经济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家庭收入等于家庭支出,企业投入等于企业产出,即:

      Y=C

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现代化大生产,其本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即经济的不断增长。

增长的动力是投资,投资的源泉是储蓄,储蓄的主体是家庭。

引入储蓄和投资之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均发生了变化(见图2-2)。

从家庭部门来看,其收入(Y)分解成消费(C)和储蓄(S),从企业部门来看,其生产分解成消费品生产(C)和投资品生产(I)。

为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地运行下去,居民的收入必须等于企业的产出且等于国民收入(Y),即

     Y=C+S=C+I

由此可得,  S=I

可见,储蓄(S)等于投资(I)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必要条件。

 

 

 

             

图2-2 扩大再生产条件的两部门经济流程

三、三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

  政府对国民经济流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府通过强制的、无偿的税收制度,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形成政府收入(T)。

另一方面,政府药费其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形成政府支出(G)。

 

图2-3 三部门经济流程

由图2-3可知,政府进入经济过程之后,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

     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从收入流量看,

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

为保持经济的均衡,社会总收入等于社会总支出,即

C+I+G=C+S+T

若C+I+G<C+S+T,即I+G<S+T, 则I(r)↑,利率r↓,G↑(增加政府开支,关税T↓)。

若C+I+G>C+S+T,即I+G>S+T, 则I(r)↓,T↑,G↓

四、四部门国民经济流程

引入进口(M)和出口(X)。

 

图2-4 四部门经济流程

由图2-4可知,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

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进口(M)

  从收入流量看,

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

为保持经济的均衡,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即

   C+I+G+(X-M)=C+S+T

若C+I+G+X-M<C+S+T,增加出口X,减少进口M

若C+I+G+X-M>C+S+T,减少出口X,增加进口M(进口产品,引进外资)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存量所运用的一套指标、表格和帐户系统。

目前,世界上普遍流行的核算体系是国民帐户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简称SNA体系。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叫“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

二、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国民帐户体系(SNA)的指标以国民收入为核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五大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