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大义.docx
《什么是佛法大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佛法大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佛法大义
什么是佛法大义——略述三乘菩提的异同
第一篇概说三乘菩提
什么是佛法?
有人说:
“佛法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
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
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
常常听禅师说:
“烦恼既菩提。
”那么什么是菩提呢?
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
佛门之内,说菩提者,意谓觉悟——觉悟一切有情无我。
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
“菩提三种:
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
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
是故《金刚经》云:
“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说菩提和菩提道不是一个概念,菩提泛指声闻、缘觉、佛菩萨所觉悟的内容,而菩提道是专指大乘菩萨的觉悟成佛之道。
二乘的声闻、缘觉菩提,完全属于解脱道,是讲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在这些贪着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声闻、缘觉的见道就是断我见。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和缘觉的解脱,都是由于声闻法、缘觉法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能出三界之智慧名为尽智,乃由三乘菩提之见道断我见,及见道后修断思惑所得,非因禅定而得)。
虽然声闻、缘觉因为智慧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却仍然不明白佛菩提的般若是什么?
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性是什么?
相反,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的同时,却会“顺便”完成解脱道的修证,所以说解脱道是三乘与共,故名通教。
佛菩提之修证,从熏习外门六度万行开始;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求大乘见道——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称阿赖耶识、法身、本来面目,有时也方便称为真如),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再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此后断掉异生性(凡夫性),发起金刚心,进修种智——研修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典;次第进修十地之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
大乘菩提道中,菩萨的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唯识增上慧学)之修证而建立,不共二乘,故名别教。
解脱道的修行,主要是在断除我见、我执,在断除烦恼上面去修证;菩提道的修行则是在法界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上面去修证。
解脱道如果有因缘,一生到四生很精进的用功修行,可以圆证;可是佛菩提道呢?
一般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才能圆成,所以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一般众生可以说很少有机会听闻,更别说修证了。
下面将具体的讲解脱道和菩提道所修证的内容。
第二篇解脱道略讲
第一章解脱道的修证
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众生的一念无明而引起的对三界的渴爱。
因为无明,所以众生不知道自我的虚幻性,不知道这个“我”是依赖各种因缘和合而有,总以为自己的这个色身,或以为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心就是真实的“我”,如是我见使得众生对自我非常得执着。
这种自我的执着,又使众生不停地贪着世间的六尘万法,不停地造业。
众生的这种自我的执着性以及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无记业的业种,就会产生“后有”,使人死了以后又去投胎。
解脱道的修证就是要实证无我,断除自我对三界各种有的贪爱。
解脱道的行者虽然不知或不能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与佛性,但是他们通过修行能够断除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出离生死轮回——取无余涅槃。
当然这个无余涅槃与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有着很大的不同。
解脱道的行者想要实证无我,断除一念无明,主要的就是断除身见、我见、我执,身见、我见、我执是一切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
身见是指众生执着色身为我。
我见是指众生以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坚认此意识心为轮回之主体,以为此意识心死后能至来世。
解脱道的修证,在断身我见后尚须断我执,我执是指执着意根(大乘佛法称第七识末那识),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不想让“意根我”消失掉。
准确的说众生对自我的这种执着性,正是由于无始劫以来,意识意根不肯承认自己无实体性,不肯放弃对自我的执着造成的。
由于意识意根恒常执着自我,于是世世恒有七识现行,是故有生死轮回。
那么二乘的声闻、缘觉是如何断除我见我执呢?
1声闻乘的修证
佛法中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心中,这六尘、六入会产生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
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
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所生出,佛在《阿含经》中说这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涅槃的本际。
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里面并没有常不坏的“我”存在,所以称为“空相”。
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他以这个无常空的智慧断了身我见,断了身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着修除掉,然后他就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就不再投胎受生,蕴、处、界全部都消失不见了,入了无余涅槃,就完成了声闻乘解脱果的修证。
声闻乘主要是通过听闻佛法而证菩提,利根的声闻人闻佛或圣弟子之音声说法,详述或略述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之意涵,即断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钝根者尚须闻熏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正理,然后付诸于思维及修行,才能得证声闻菩提。
2缘觉乘的修证
缘觉乘是辟支佛的修法,在无佛住世的时候,世间就会有缘觉,所以缘觉又称为独觉。
缘觉乘的行者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
缘起性空的现观,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因为我们的无明,所以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无明缘行)。
这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所产生的业的种子,落谢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如来藏)中(行缘识)。
当这一生的我们死后,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带着业种再去投胎,阿赖耶识藉着未来父母和合产生的受精卵及母体的营养,又产生了新的生命,名就是意根,色就是受精卵(识缘名色)。
当我们在母体中渐渐成长,肌体逐渐成形而后出生时,意根想攀缘外境,就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去感知外境,形成法尘,(名色缘六入),意根通过意识接触到这种种法尘,就以为自己看见,听见,嗅到,尝到,触到了外境(六入缘触),既然以为接触到的外境并以之为实,必定产生种种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触缘受),有了这种种感受,我们必然就会有欢喜贪恋乃至厌恶(受缘爱),起了欢喜贪恋,就想执取自己所喜欢的境界(爱缘取),获取了所贪恋的境界,就去想办法保有这样的境界,不令坏失(取缘有),因为一直想要想求想占有想保持,如此则又种下了来生再次受生的因,所以死后再次在三界出生(有缘生),再次出生就一定会老死,(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断,此有故彼有,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过程。
缘觉通过现观十二支缘起,实证到所谓的“我”(名色)及一切世间的各种法、相、事、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法——都是由于诸缘和合而生,也必然会因诸缘的消散而灭。
缘觉实证到“名色”的五蕴中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于是就断了我见。
当缘觉断了我见之后就说:
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就不会再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无明灭了,我执也就断了。
这样缘觉舍报后也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是缘觉的解脱果之修证。
缘觉菩提之证得,要皆不依听闻法音而入,是故异于声闻菩提。
虽然辟支佛知道有阿赖耶识,但找不到它。
所以缘觉所思所观不异声闻菩提之蕴处界空、无常、苦、无我、缘起性空、十二因缘,然偏于因缘观者多。
十二因缘观比起四圣谛、四念处观要来得深细,并且缘觉不由他人教导,自思自观而自觉证,故其智慧大多深利于声闻行者。
第二章解脱道的证果
解脱道的声闻、缘觉经以上的修证,即可分证解脱。
二乘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即初果至四果所断烦恼。
初果所断烦恼为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
1三缚结所断烦恼,先要断我见,再来断疑见和戒禁取见。
断疑见是指由于已断我见故,对于“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亦因断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能如实了知他们是否已断我见。
断戒禁取见,是指对于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及所取种种法,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由此不能得解脱。
断三缚结,即成初果,名须陀洹。
2初果由三缚结永断之见地上进修,努力除断五欲(一般指色、声、香、味、触,也指财、色、名、食、睡)之贪爱,虽犹不能即断,而能使令五欲之贪爱转为淡薄,不复转盛,如是名为斯陀含,成二果圣人,是名薄地,薄贪瞋痴。
3三果所断五下分结者,为初果所断之三缚结,加上二果时所未完全断尽之贪结、瞋结。
三果之欲贪永断是指断尽薄地所残余之五欲。
三果之断瞋是指于违心境中之微瞋,也已断除而不复现行;更不转生恨、怨、恼等后续心行,是名断瞋。
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为三果圣者,名阿那含。
4四果所断五上分结,即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结、掉举结。
慢结,谓于任何境界不于众生起慢,名为慢结永断。
断掉举之结谓于三界之微细掉举,悉令永断。
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
此是声闻乘解脱道断结证果之次第。
第三章解脱道的两种涅槃
定性声闻缘觉证得解脱果,断尽一切烦恼,舍报后必入涅槃。
解脱道的涅槃有二种:
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这里先要说明:
二乘无学证得解脱果,舍报后能取涅槃,但是他们不能证得涅槃。
要说明什么是涅槃。
先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
八识心王是: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六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
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
这七个识就是所谓的“我”,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透过二乘或大乘的见道,把自我的执着消除,认同无我,并依十八界一一现前观察“我”的不真实、虚妄、假合而有性,如实的证知无我,明了就是因为有“我”,才会有生死轮回;如果无“我”,就没有生死轮回,这样就是证得人无我,到临终时,让这个“我”消失掉,不要再投胎,就不会有轮回。
自我的执着断除了,舍报之后第八识阿赖耶识渐渐离开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再去投胎,“我”就消失掉——没有我了。
结果是剩下谁呢?
剩下“我”背后的那个它,就是“我”的它——阿赖耶识!
它没有见闻觉知也不做主,也不会再出生中阴身出现见闻觉知,就这样消失了;因为它无形无色,不会再于三界中出现,这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阿赖耶识独住的无境界的境界。
阿罗汉虽然三界烦恼断尽;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仍要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仍要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名为“微苦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
所谓的轮回生死,其实是“我”(见闻觉知心和意根)拉着它(阿赖耶识)轮回生死,因为过去世的“我”舍不下自己,所以“我”死了以后,过去世那个见闻觉知心的种子,及作主心(意根)的种子又出现中阴身,又去投胎,所以又有今世的生死,虽然“我”有生死,它却没有生死;它本来就是不生不死,本来就是寂灭,离见闻觉知不做主;它本来就是住在涅槃中。
说“我”死了取涅槃只是方便说,其实是“我”消失掉变成真实的无我,只剩下它存在而不去投胎住于涅槃之中,可是它也没有取涅槃,因为它本来就是涅槃。
涅槃不是修来的,涅槃只是在自我的执着修除掉以后让它显示出来;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涅槃是“所显得”。
因此说二乘无学阿罗汉、辟支佛并没有证入无余涅槃。
因为他们的七识是能入的心,在入涅槃时,这七识心(见闻觉知心及作主心)已经消失了,谁入涅槃呢?
没有“人”能入。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也说: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
……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
”
因为二乘无学不能证得阿赖耶识(涅槃),对涅槃的境界一无所知;所以当有人问阿罗汉:
“你断除了‘我见’‘我执’,将来舍报入无余涅槃时,既然不是觉知心及思量作主的心入住涅槃,涅槃之中没有心行、没有我、没有觉知,我已经不存在了,真实无我;我既然全部断灭了,哪你入涅槃后是不是一切法空?
涅槃是不是断灭空?
”这时阿罗汉就会舌头打结,说不出话来。
所以他必须去请问世尊。
当他提出问题之后,世尊就跟他解释: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名色的名是受想行识,识蕴之中共有七个识,七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及意根;这七个识在入无余涅槃时,和五色根及六尘一起全部灭尽,十八界就全部灭尽了,这样一来,名与色也就全部灭尽了;但是名与色全部灭尽之后,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入涅槃前的名色所缘的‘识’独存不灭,它离见闻觉知、从不思量、从来不念一切法、从来无有任何牵挂,就这样寂静无我无行地独自存在,名为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
”阿罗汉听佛解说了以后,就知道无余涅槃里有个实际“识”的存在,不是断灭空,也就安心了。
此时的阿罗汉虽然知道这个“识”的存在。
但是这个识,它的体性如何,他并不知道,也就无法了解当“我”断灭之后剩下阿赖耶识在涅槃里是什么状态。
当他再问佛:
“阿赖耶识是什么?
”佛说:
“你得要修学般若,等我二转法轮再来听。
”所以后来佛说般若经。
般若经是讲涅槃空性,但二乘人无法证得涅槃,不了解般若,就会以为缘起性空、无常空就是般若。
有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二乘人如果不回小向大,不证得真如,他就无法了解什么是无余涅槃的本际?
不知道在无余涅槃当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道理其实还是要破参证得阿赖耶识的人才能真正听明白;因为没破参的人一定会跟阿罗汉一样想象涅槃里面是什么,这是想象不出来。
以上是解脱道的修证原理与所证的解脱果,下面再来介绍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
第三篇菩提道——成佛之道略讲
第一章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
佛菩提亦名大乘菩提,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
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
“如来藏中藏如来。
”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
一切智有十智:
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
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
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
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
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
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略说如下:
1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证
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劫成满,亦有乃至一万劫方得成满者。
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
2十住位之修证
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
二住位修诸戒法戒相,坚持不犯。
三住位中修忍辱行,于¡°众生忍¡±而修集资粮。
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
五住位略修禅定及禅定知见。
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
七住位的修证即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如来藏。
禅宗之开悟明心,往往不用语言文字,学人以一念相应慧便觅得自心真如——如来藏识。
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大乘的见道。
由已亲证自心真如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
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世界如幻。
因为七住菩萨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来看待空间、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会跟无常、苦、空、无我相应。
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存在。
七住菩萨因为照见真如的真实、恒常不变,对照这个世界时,他同样会发现这个世界也是虚幻不实的。
而一般众生以为世界是永恒的,一个大劫虽然非常久远,但是从这个永无生死的真心来观照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虚幻、非常的短暂、非常的不实在,因为它终究会坏灭。
一般凡夫众生都把五蕴身当成真实的我,执着于这个五蕴的我。
但是当行者开悟明心——亲证真如之后,从此他以真如为我,不再以五蕴为我。
虽然七住菩萨以真如为我,但真如的本身是一个空性——它具有无我性的,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执着的这个¡°我¡±的见解就断除了——就断了身见、我见。
因为我见断的缘故,疑见就断了。
疑见断除了,各种人为施设的戒禁取见也就消除掉了。
七住菩萨依次断除我见(身见)、疑见、禁取见等三缚结,而进入圣道流。
所以,七住菩萨以真如的这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观照一切色身、观照一切形象、观照佛号、观照音声、观照世界,就明白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缘所生,将来必定也会因缘坏、因缘灭。
因此呢!
色身的真实感、识心的真实感、时间与空间的真实感都消失掉了。
所以他得到了解脱之乐,得到了一种自在。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
七住菩萨却是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
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七住位的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无我观的智慧也迥异。
七住菩萨所证的内容非二乘的阿罗汉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议者。
如是七住菩萨继续进修到九住圆满,十住位因缘具足时眼见佛性。
十住位所证得的如幻观,使十住菩萨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
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见性时便在剎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
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应,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远过于破参明心,是故当修当证。
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观行。
须要指出的是十住菩萨的明心见性,只能部分的降伏烦恼,烦恼不因明心见性而一次性断除,尚需在悟后的修行中历缘对境去逐渐的断除。
是故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
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难免会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正法,舍寿之后则会受生于傍生道中,成为异生。
3十行位的修证
具足十住位如幻观的修证,就进入十行位。
一到十行的细节暂且不谈,单说十行位的观行。
十行位的观行,主要是阳焰观。
一切法犹如阳焰,是指十行性种性菩萨,悟后精勤修道,现前观察自心所生七识妄心或俱起,或互起,缘三界六尘而游移不定,犹如阳焰——好象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上那个热气反射上来,空气晃动犹如有水在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不真实,这叫阳焰观。
意思是说:
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了知六尘之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
十行位菩萨就是如此,见自七识妄心依附于藏识而追逐境界风;以证自证分冷眼旁观自他有情一切法,现见一切有情处于如幻世界之身口意行,皆是依其心与心所有法,演其所当演之角色;人生无非是戏,都是七识心与心所有法而令色身行来运往,依于藏识现一切行,犹如阳焰动摇不住,无有真实;故说人生如戏——一切法犹如阳焰,是名性种性菩萨所住境界。
这就是十行位的观行。
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凡夫性)就可以消除掉,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备菩萨性。
4十回向位的修证
凡夫性消除掉后,还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
从初回向位起,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其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
十回向位菩萨,欲入初地者,必须勤修初回向位之加行。
第初回向位之身口意行,主要为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当务之急即是破邪显正。
若不破邪,未悟众生云何能知何者是邪道?
破邪已,正道自显,众生即知取舍抉择,免入邪道。
一切证悟般若菩萨,应该亲自或协助善知识破邪显正,救护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趋入正道。
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即可转入第七回向位,次第而至十回向位满足。
十回向位菩萨的修证,依十住位所证世界如幻观、十行位所证的阳焰观,复起观察:
亲见一切有情起诸无量心所有法,于六尘相分起于贪染受用,亦起厌恶逃避;为此爱厌故,造作诸行,而不知所造一切行及所受用一切境法,皆悉无得无失。
犹如迷人梦眠,于梦中悲欢离合,喜乐无常,而不知是梦,复于梦中造作诸多善行恶行。
十回向位菩萨依根本及后得无分别智,作此现前观行,证实人生如梦,一切皆无得无失。
复观自身所行菩萨道,亦如梦中广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道,皆是梦境所行,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萨道如梦。
十回向的如梦观成就了,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自身的执着性也已经消除掉很多,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这就是异生性永伏了。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的修行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再继续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唯识的增上慧学。
进而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
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
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要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
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
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都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人;进入初地后才叫别教的初地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