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55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

第一章总论

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

二、统计三种涵义的关系:

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提出;没有活动,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统计的特点

一、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基本特点,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总体性。

统计的作用

一、统计的作用:

从宏观上,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从微观上,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学产生的两条路线:

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概率论-数理统计(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

一、政治自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

二、威廉·配第的代表作《政治算术》,为以后的经济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约翰·格朗特的代表作《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三、17世纪中叶的政治算术学派是统计学的开端。

四、1790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的概念: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特点:

范围的广泛性;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重点)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二、统计总体的特点:

是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三、“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标志与变量

四、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如性别、年龄)。

五、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数量标志(能用数量表示的)和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的)。

六、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七、变量按其数量是否连续,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八、离散变更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体不能出现小数,否则为连续变量。

统计指标

九、统计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在统计中占有中心地位。

一十、统计指标的要素:

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一十一、★统计指标的分类:

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相加无意义)和时期指标(相加有意义);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绝对数)和质量指标(相对数,如密度、比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如米、公斤、台)和价值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

统计指标体系

一十二、“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一十三、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按内容的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按作用的不同(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流量与存量

一十四、“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一十五、“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一十六、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一)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直接来源,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一种是别人的数据(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资料的间接来源

(二)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第二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三)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

(四)统计调查的种类: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一)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优点:

全面、详尽、系统;缺点:

工作量大、耗资多、时间周期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二)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三)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四)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有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五)统计报表的内容:

表式、填表说明。

(六)“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基于客观存在)

(七)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基于有意识的人为活动)

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五)数据资料搜集的方法:

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法。

三、询问法具体包括:

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和座谈会。

四、观察与实验法包括:

直接观察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和实验法。

五、空间遥感统计调查的科学性表现在:

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首要工作);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是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三、“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四、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内容:

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的进度;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组织领导;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四节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

一、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

对原始数据审核与整理、对第二手数据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二、对原始数据审核与整理:

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二、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

三、准确性审核包括:

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

四、对第二手数据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首先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第五节统计分组(重点)

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六)通过统计分组可以达到的目的:

可发现统计数据的特点与规律;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七)统计分组的概念:

将所研究的现象总体按照某个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并计算其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揭示总体内部的构成,表明部分与总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统计分组的方法(重点)

(八)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九)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一十)统计分组方法: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对研究总体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一十一)按品质标志分组,将研究总体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一十二)“次数分布数列”是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分配数列。

二、分布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

分组;次数。

(一十三)分布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数列(属性数列)与变量数列。

(一十四)“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一十五)“变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一十六)标志的变量分为两种:

离散变量(不连续变量,必须是整数);连续变量(可以出现小数)。

(一十七)“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一十八)连续变量数列一般只能编制组距式的变量数列,不连续变量数列可以编制单项式的变量数列。

连续变量编制的组距数列相邻组的上下限的组限值必须重合,而离散变量则不要求必须重合

(一十九)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二十)只有当变量的取值范围比较小时,适合编制单项式数列;若变量的取值范围较大,则应编制组距式的变量数列。

(二十一)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二十二)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的几个要素:

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频数与频率。

(二十三)组距=上限-下限

(二十四)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二十五)频数愈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愈大;反之。

(二十六)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二十七)变更分布的类型:

呈钟型对称分布的,称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呈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如死亡比率)。

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重点)

一、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统计分类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三、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准:

经济类型分类(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三次产业分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行业分类;基本单位分类。

四、公有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括:

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五、第一产业:

农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六、我国将基本单位分为两类:

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七、所谓机构单位,是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八、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九、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地点的惟一性;生产活动的单一性;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重点)

第六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总标题;横行标题(主栏);纵栏标题(宾栏);数字资料。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二、国民帐户体系(SNA)。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帐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二、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帐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

三、基本核算表是指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价值量核算的表式。

四、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

五、国民经济帐户是指以帐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六、国民经济帐户的基本结构:

生产帐户;收入分配及支出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资产负债帐户;国外部门帐户。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共同性:

研究客体一致;研究目的一致;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同;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重点)第一节人口数量统计

(二)人口数量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三)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

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

(四)“现有人口”是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本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五)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

人口构成统计

一、人口构成统计从几个方面做研究:

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经济构成。

二、人口分布包括:

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

三、人口自然构成即指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四、分析统计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

人口性别构成及性比例;人口年龄构成。

五、性别构成指标=男性(女性)人数/总人口数*100%

六、性比例指标=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该指标的平衡点为100)。

七、人口性别比受年龄、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社会构成是指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系。

九、人口社会构成包括:

人口民族构成;人口职业的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人口文化教育构成。

一十、人口类型表: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0%以上,年轻人口型;5%-10%,30%-40%壮年人口型;10%以上,30%以下,老年人口型。

(必考)

人口变动统计(非常重要)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

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的机械变动:

人口的迁入、迁出。

二、反映人口自然变动规模的统计指标:

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净增人数。

三、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通常是15-49岁。

人口迁移变动

一、人口迁移变动又称人口机械变动。

二、统计反映人口迁移变动的主要总量指标是人口迁入数、迁出数。

三、人口迁移统计常用的相对指标有:

人口迁入率、人口选出率、人口总迁移率和人口净迁移率。

第二节人口质量统计

人口质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一)人口质量是指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一般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统计

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其统计的意义

(二)劳动力资源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三)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特点: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再生产周期效长;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

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统计(必考)

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及其统计的范围

一、劳动力资源包括:

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包括: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包括:

有酬从业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自营从业人员(私营和个体业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其他人员(现役军人、民办教师和宗教职业者)。

失业人口包括:

城镇失业人员和乡村失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包括:

16周岁以上的在校生;家务劳动者;离休、退休、退职后不再从业的人员;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待学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第五节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一、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有:

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资源可能潜力程度。

三、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指标:

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丧失劳动能力系数。

四、劳动力资源预测方法:

直接推算法;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测算。

五、直接推算法包括:

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

六、算术级数法:

TN=TO(1000‰-N*Y)(1-Z);TN(16-60周岁的劳动力资源数)、N(年数)、Y(死亡率)、Z(丧失劳动能力系数)

七、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发展超前系数≥1,表示两者之间保持协调;如果<1,则表示两者不协调。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第一节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国民财富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一、“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重点)

二、国民财富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包括经过劳动被发现或掌握的自然资源;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是一个经济存量。

三、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宏观调控计划的重要依据;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国民财富的分类

一、国民财富的分类:

按来源分(国民财产-人类劳动创造的;自然资源);按经济用途分(物质生产部门用国民财富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用国民财富)。

第二节自然资源统计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自然资源”指一国境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的总称。

(重点)

二、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被人类发现或掌握的部分。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其生成的特征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按其性质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按其探明和利用程度分(一级、二级和三级资源)。

四、已完全探明储量并确定其用途的自然资源为一级;已相当精确地探明其储量,但对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自然资源为二级;仅可预测其储量,对具体储量和用途都需进一步探明和研究的自然资源为三级。

土地资源统计

一、土地资源总量一般用土地总面积指标来反映。

二、土地总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三、土地资源面积的分组:

按性质划分(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内陆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及其他面积);按利用情况划分(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用地)。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指标: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反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反映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

森林资源统计

一、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森林资源量统计;林木生长量统计;森林采伐量统计。

二、森林面积指标包括:

林业用地面积;森林总面积;森林覆盖面积;森林经营面积。

三、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00%=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重点)

矿产资源统计

一、矿产资源总量指标主要有矿产储量和已开采量两类。

二、矿产储量根据勘探研究程度分为A、B、C、D四级。

B级(建设前期);C级(建设设计依据);D级(建设远景规划)。

水资源统计

一、水域资源包括陆地水域资源和领海水域资源。

二、水重复利用量占全部水利用量的比重称为水重复作用率,是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三、水力资源有效利用量是我国及世界各国研究水力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第三节国民财产统计

国民财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国民财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

(重点)

二、国民财产的分类:

按性质分(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按机构部门分;按经济用途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

(重点)

实物资产统计

一、固定资产指在生产过程中被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生产资产。

(重点)

二、固定资产总量的价值指标具体分为:

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和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

三、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磨损率=累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

四、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重点)

五、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

流动资产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

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够为占有者在较长时间内享有某种特殊权利并能获得较高收益的非金融资产。

(重点)

二、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是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可以对国民经济和整体状况进行多方面的经济分析;有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第一节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一、“国民经济生产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

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生产;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三、“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重点)

四、社会产品必须同时具备的特性:

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

(重点)

五、社会产品的分类:

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按完工情况(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

六、物质产品的特点:

有形性、独立性、可存储性、耐久性和移动性。

(重要)

七、服务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其特征:

无形性、即时性、不可存储性、缺乏耐久性、与消费者紧密接近性。

(重要)

八、社会产品产量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两种。

九、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两种计量单位的乘积来计量-吨公量)、双重单位(用两种以上单位来计量-台/千瓦)及标准实物量单位。

十、计算社会产品的标准实物量,则是将同类产品中不同规格或含量的按照一定的折合系数,折算成某一标准规格或含量的产品量。

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

标准实物产量=实物产量*折算系数

十一、社会产品实物量指标在实际中的局限性表现在:

不能综合反映社会产品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不能综合反映物质产品生产的规模;不能解决对企业的产品和某些半成品统计的问题。

(重要)

十二、“价值指标”是按货币单位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的总量。

十三、社会产品的实物指标是其价值指标的基础。

十四、价值指标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

十五、现行价格亦称当年价格,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

十六、不变价格亦称固定价格,指用同类产品某年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的价值。

第二节国内总产出统计

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重要)

二、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三、常住单位是指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四、我国的经济领土:

地理领土和我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驻外使领馆)。

五、总产出是指以货币单位计算的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生产的社会产品总量,是一国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成果。

国内总产出指标的计算

一、农业总产出的概念:

是指货币形式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全部产品的总量。

二、农业总产出是按产品法计算的。

三、工业总产出的计算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最终产品的原则;“工厂法”原则。

四、工业总产出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单位,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出。

五、国内总产出=货物性生产部门总产出+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非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重要)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