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品.docx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品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选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
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
(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
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
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
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
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
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
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
(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
(1)。
师:
"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
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
师:
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
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
(电脑显示:
48÷5=9...3)
师:
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
(电脑显示:
?
)
师:
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
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
(2)求未知数x。
)
师:
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
(2)。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
(1)什么叫整数?
(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
(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
师总结:
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能被()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4)()÷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
你们回答得都很好。
(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
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
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
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
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
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
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
用花片摆摆。
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
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
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
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
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
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
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
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
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
9÷3=3(个)9表示什么?
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
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
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
一共可以摆几盘?
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
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
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
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
(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
师:
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
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
(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
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
7÷2=3(盘)......1(个)
(小结:
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
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
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
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
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
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
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
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
)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
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
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
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
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
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
2个还能再分吗?
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
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
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
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
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
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
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
做完后集体讲评。
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
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
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
然后设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
教师可举一个例子:
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
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选4篇)】相关: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5.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篇
6.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篇
7.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8.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