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489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docx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导案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案

 

 

————————————————————————————————作者:

————————————————————————————————日期: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

基础兽医教研室

主讲人:

蔡锦顺

第一章 绪论

一、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的研究对象

监测和检验动物性食品中与营养及卫生指标有关的化学物质,具体指出这些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说明是否合乎卫生标准和质量要求,是否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从而决定其有无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学。

二、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的任务和内容

1、进行质量监督,使其符合营养指标,保证食品的质量;

2、进行卫生监督,使其符合卫生指标,保证食品卫生与食用安全;

3、对有害物质的分析、添加剂的分析、营养素变化的分析和感官测定。

三、学习“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的意义

1、肉类食品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食物之一;

2、通过食品检测,可以掌握食品中营养素的质和量,指导合理营养,防止营养缺乏病;

3、分析有害物质,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进行控制。

四、理化检验学的分析方法

1、化学分析法:

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等;

2、物理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等。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概论

第一节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

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食品的现象。

一、食品污染的分类

1、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

2、化学性污染:

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等;

3、放射性污染:

碘(131)、钴(60)、铯(137)等。

二、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来源

1、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食物链的生物浓缩;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为联系形成的生物链结构称食物链。

3、加工过程中食品的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成分

一、动物性食品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1、营养素的损失

屠宰后组织和细胞被酶分解、微生物繁殖、加工方法不当等。

2、营养素的强化

食品中添加天然、人工合成或其他物质中提取浓缩的营养物质,达到补充、恢复、改善和提高食品营养构成。

二、动物性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1、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分类

生物性有害成分、物理性有害成分、化学性污染物质。

化学性有害物质:

重金属、农药、食品添加剂等。

2、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

①动物生长过程中对有害物质的浓缩

②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含毒动物器官)

三、食品中有害化学成分检验的基本要求

1、首先进行感官检查;

2、明确检验重点和检验目的;

3、有足够量的样品数量;

4、尽量缩短分析时间。

第三节 食品的感官检查

一、感官检查的意义

二、感官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1、视觉检查:

包装、外观、颜色、异物、透光检查等;

2、嗅觉检查:

由远而近,由少增多;

3、味觉检查:

取少量放入口中缓慢咀嚼并记录;

4、触觉检查:

轻重、软硬、弹性、粘稠、滑腻等;

5、听觉检查:

适用于罐头食品的听检和敲检。

第四节 动物性食品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一、采样

采样:

从产品中抽取少量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一过程叫采样。

1、采样的原则

①建立正确的总体和样品的概念;

②要有明确具体的检验目的;

③样品对总体应有充分的代表性;

④正确地设立和采集对照样品。

2、采样的方法

样品分:

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

检样:

由整批食品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

原始样品:

把许多样品综合在一起的样品。

平均样品:

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供检验者用的样品。

随机采样:

即用一种能使总体的每一部分有同等机会出现在样品中的方法,从大批食品中抽出若干部分。

代表性采样:

即使用系统抽样法采样,以使所取的每一部分代表食品的相应部分。

二、样品的保存

1、样品保存的意义

2、样品保存的原则

防止污染、防止腐败变质、稳定水分和固定待测成分。

3、样品保存的方法

①装入密闭容器中;②用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出容器内的空气;③低温保存。

第五节样品的制备与分析前的预处理

一、样品的制备

制备的目的:

保证样品十分均匀,分析时任何部分都具有代表性。

制备方法:

1、粉碎2、预干燥 3、研磨、绞碎

4、脱脂操作

5、液体样品的处理

二、样品分析前的预处理

1、有机质的分解

①湿法消化:

强酸氧化

②干法灰化:

置于坩埚中,高温灼烧。

2、有机质破坏后的分离与富集

①溶剂萃取法:

双硫腙、贝塔-二酮

②离子交换:

亚氨二乙酸盐螯合树脂

③沉淀和蒸馏:

将铅、汞、铜等沉淀成硫化物

④生成氢化物:

使砷、锡、铅等形成氢化物

3、微量有机成分分析前的前处理

目的:

◎与主要成份蛋白质、脂肪等分离、浓缩;

◎分子量小、含量少的有机化合物的相互分离和浓缩。

方法:

①溶剂提取法 ②水蒸气蒸馏法

③磺化法和皂化法④盐析法

⑤色谱分离法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的

营养成分

第一节食品中的水分

一、水分测定的意义

1、食品分析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2、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可加速污染物质的扩散作用,不利于控制污染和保护食品。

二、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1、游离水(自由水) 2、结合水 

3、化合水(束缚水):

配价键结合

食品中的水分主要指游离水和结合水。

三、食品中水分含量标准

肉类:

55.0%—75.0%;

牛乳:

87.0%—87.5%;

乳粉:

3.0%—  5.0%;

鲜蛋:

63.7% —74.0%

四、食品中水分测定简述

测定水分含量的方法:

1、加热干燥法2、蒸馏法

3、卡尔.费休法4、电测法

5、近红外吸收光谱法  

6、气相色谱法7、核磁共振法

五、食品中水分活性

水活性(Aw):

表示水分在食品中存在的一种形式,用以衡量微生物利用水分有效性的一个指标。

Aw是指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同温度时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Aw值越小,越有利于食品的储藏。

肉类和蔬菜的Aw值:

0.98—0.99

米、麦、豆类Aw值:

0.7

降低食品Aw值的方法:

1、采用脱水干燥法

(肉松、鱼干)

2、添加溶质法

(腌肉、蜜饯、酱菜)

3、冷冻法

(冻肉、冻鱼)

第二节 蛋白质

一、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意义

1、对于了解食品质量,为合理配膳保证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

2、对于掌握食品营养价值和品质变化,合理利用食品支援;

3、对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数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食品中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多数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转变而成。

必须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

    测定食品中氮的含量来计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三、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的含量一般比植物性食品高,其营养价值也高于植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因此称为蛋白质食品。

部分食品蛋白质的含量(100g):

猪肉:

16g      牛肉:

20.3g 

  兔肉:

21.2g对虾:

20.6g

在动物组织中以肌肉和内脏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四、蛋白质测定简述

蛋白质是基于测定总氮量换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实际上包括其他非蛋白氮,故称粗蛋白。

  粗蛋白量=总氮量×6.25

测定方法:

凯氏定氮法、酶试剂法、双缩尿法、染料结合法、紫外吸光法等。

其中凯氏定氮法是最准确、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方法。

最低可测出0.05mg氮,约相当于0.3mg蛋白质。

第三节脂肪

一、动物性食品测定脂肪的意义

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主要物质。

 1g脂肪在体内可产生9千卡的热量

常见动物性食品的脂肪含量(100g):

猪 肉:

28g   羊 肉:

13.6g

奶 油:

82g  奶 粉:

30.6g

黄 油:

99g   鸡蛋黄:

30.0g

脂肪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细腻感和润滑感、增加饱腹感。

二、食品中脂肪的存在形式

广义的脂肪:

中性脂肪、类脂质

狭义的脂肪:

中性脂肪

中性脂肪:

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

类脂 质:

磷脂、固醇

必须脂肪酸:

人体内不能合成,

          如亚油酸

食品中脂肪的存在形式:

游离脂肪:

多,不用水解处理,直接用有机溶剂浸溶提取,然后挥去溶剂所得的脂肪。

结合脂肪:

少,加入酸碱进行水解处理,才能游离出来。

三、脂肪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的结合脂肪用酸水解法。

游离脂肪用溶剂萃取法,常用的萃取溶剂为乙醚,也有用石油醚和汽油的。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

一、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的意义

人体活动热量的60%—70%由糖供给。

核糖、粘多糖、糖脂、糖蛋白等是细胞的构成成分。

碳水化合物可转变成糖原和脂肪作为营养储备。

碳水化合物在谷类、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

二、动物性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

动物可合成糖原和乳糖。

葡萄糖是合成二者的主要原料。

葡萄糖除肠道吸收外,还可由丙酸和酮酸为原料合成。

糖原是多糖,溶于水,遇碘呈红色。

糖原测定:

酸水解或酶水解法。

乳糖是二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结合而成。

乳糖的测定:

还原糖法,斐林试剂作氧化剂。

第五节 维生素

一、测定维生素的意义

二、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ADE K 

水溶性维生素:

CB

三、维生素的性质与食品中的供给量

(一)维生素A

又名视黄醇,溶解于脂肪及各种脂肪溶剂中,对酸、碱、热较稳定,易被空气氧化,对紫外线敏感。

维生素A的纯品为淡黄色。

我国规定VA的供给量为1000ug。

动物肝脏、肾脏、鱼肝油、鱼卵、全奶、禽蛋中含量丰富。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包括D2和D3,纯品为白色晶体,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中性和碱性环境稳定,耐高温和氧化。

我国规定维生素D的日摄取量为10ug。

鱼肝油、动物肝脏和禽蛋中含量丰富。

(三)维生素E

又名生育酚,为淡黄色油状物,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对热及酸稳定,对碱不稳定,易氧化。

日摄取量为:

15I.U

肝脏、肉、奶油、蛋中含量丰富。

(四)维生素B1

又名硫胺素,可溶于水,耐热,酸性环境稳定,对碱不稳定,在室温中可逐渐分解。

日摄取量:

1.1-2.0mg

心脏、肝、肾、脑、肉、蛋中含量丰富。

(五)维生素B2

又名核黄素,为橙黄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水,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中性及酸性环境中稳定,对热稳定。

食物中的核黄素,主要与磷酸和蛋白质等结合成复合物,所以对紫外光敏感。

日摄取量:

1.1-2.0 mg

肝、肾、心、奶制品、蛋中含量丰富。

四、维生素测定简述

测定方法:

1、理化测定法  2、微生物测定法

3、生物学测定法

取样:

从整体试样的多处各取一部分,然后充分混合。

试样的制备:

易分解,必须充分了解其性质后,进行制备。

试样的保存:

避光、置换气体、低温、添加抗氧化剂。

维生素A:

三氯化锑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维生素D:

 三氯化锑比色法

维生素B1:

硫胺素荧光法

维生素B2:

光黄素荧光法

维生素E:

比色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三章

食品中的有害元素

第一节 概述

一、食品中的微量元素

对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铁、钴、硒、锰、碘等;

对人体有毒性的元素:

汞、镉、砷、铅等。

人体的微量元素可分为三类:

(1)必须微量元素:

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缺乏引起死亡。

铁、碘、铜、锌、锰、钴、钼、硒、镍、锡、硅、氟、钒。

(2)有害元素:

对人体有害,呈现毒性作用。

汞、镉、砷、铅、铬、铜、锡等。

第二节 汞

又称水银,汞中毒成为严重的公害。

特征:

挥发性、生物传递。

汞是一种重金属,常温下呈液态。

汞用途:

工业、农业、医药等。

一、汞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一)理化性质

金属汞是银白色液体,

熔点:

-38.87℃沸点:

356.58℃比重13.6

不溶于水、稀硫酸和盐酸,

易溶于硝酸及热的浓硫酸。

常温下可蒸发,汞蒸汽对人体有剧毒。

(二)典型含汞化合物

汞有三种形态分布于自然界中。

 金属汞

  无机汞化合物

     有机汞化合物

无机汞化合物:

1、升汞无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乙醇、醚及水中。

常用于外科消毒。

2、甘汞外观与升汞相似。

不溶于水及乙醇,内服可做泻药。

3、碘化汞、氰化汞:

烈性毒药。

有机汞化合物:

1、醋酸苯汞、氯化乙基汞赛力散、西力生主要成分。

2、甲基汞 存在于被污染的鱼类中。

 

(三)汞的污染源

1、工业部门《三废》。

2、自然界中存在的汞,大部分结合成硫化汞。

3、岩石中的汞被氧化为金属汞或二价汞离子进入环境。

二、汞对食品的污染

(一)汞在鱼体内的甲基化

(二)汞的生物浓缩

水中甲基汞浮游生物、浮游植物  甲壳类和草食鱼类杂食鱼类  人

(三)汞的植物内吸作用

三、食品中汞对人体的危害

(一)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溶于水和稀酸的汞化合物毒性大;

☆毒性:

有机汞>无机汞、金属汞;

☆金属汞无毒,汞蒸汽对人体有剧毒;

◎汞主要蓄积在肾脏,其次为肝脏和脾脏。

◎有机汞毒性最强的是甲基汞。

甲基汞进入人体后不易降解,排泄很慢,易在脑中积累。

(二)慢性汞中毒

慢性甲基汞中毒症状:

1、易兴奋性

2、肌肉震颤

3、口腔炎

*染色体断裂及基因突变

四、汞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每周允许摄取量为0.3mg

五、食品中汞的测定简述

双硫腙比色法、冷原子吸收法(测汞仪法)

第三节砷

砷是类金属,砷化合物是环境和食品的污染源之一。

砷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一)砷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

元素砷有灰、黄和黑色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灰色晶体具有金属特性。

熔点817℃616℃时升华,比重5.78

元素砷不溶于水和稀酸,溶于硝酸、浓硫酸和浓盐酸。

单质砷和砷的蒸汽在空气中易氧化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

(二)砷的污染源

农药、有色玻璃、金属合金、制革、染料、医药等;

大气中的砷来自岩石风化、火山爆发等。

二、砷对食品的污染

(一)“三废”污染

(二)使用含砷农药

(三)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四)海水对水产品的污染

(五)含砷药物污染

三、食品中砷对人体的危害

(一)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元素砷无毒,砷化物有毒性,砷的氢化物和盐类大多数为高毒;

三氧化二砷有剧毒,致死量为0.1-0.2g。

进入人体后在毛发、指甲中高度浓集。

(二)慢性砷中毒

神经衰弱、皮肤粘膜病变、多发性神经炎、肾源性黑皮症,严重时可致中毒性肝炎、心肌麻痹而死亡。

砷是肺癌和皮肤癌的致病原因之一,还有致畸作用。

四、砷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日摄取量为0.05mg/kg

五、食品中砷的测定简述

砷斑法、银盐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四节 镉

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金属,在人体内具有蓄积性。

一、镉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带微蓝色的银白色有色金属,熔点320.9℃ 沸点767℃

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与锌、铅矿等共存。

二、镉对食品的污染

(一)“三废”污染

(二)水体和水生生物的污染

(三)大量使用含镉化肥

(四)容器污染

三、食品中镉对人体的危害

(一)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金属镉毒性小,镉的氧化物毒性大,硫酸镉的口服致死量为30mg。

镉有蓄积性毒性。

(二)慢性镉中毒

主要蓄积在肾脏和肝脏。

半衰期16-33年。

慢性镉中毒的主要表现:

1、肾炎和肾功能不全;

2、骨质软化、疏松和变形;

3、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及睾丸损害;

4、致癌、致畸作用。

四、镉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周摄取量:

0.4-0.5mg

五、食品中隔的测定简述

原子吸收法、比色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第五节  铅

一、铅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银灰色的软金属,比重11.35熔点327℃ 沸点1620℃,不易溶于酸和碱,溶于浓硝酸、沸浓盐酸及硫酸。

污染源:

蓄电池、防爆剂、建筑材料、电缆外套、弹药、冶金、杀虫剂、陶瓷、煤、含铅汽油等。

二、铅对食品的污染

1、工业“三废”;

2、通过水生生物的浓缩;

3、铅杀虫剂污染作物;

4、大气尘埃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

5、容器包装;

6、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中铅对人体的危害

(一)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溶解度大毒性大,有机铅比无机铅毒性大。

铅的中毒量:

0.04g

致死量:

20g

(二)慢性铅中毒

有蓄积作用,半衰期:

1460天

1、神经系统

增生性脑膜炎、局部脑损伤;

2、造血系统

破坏骨髓、溶血;

3、消化系统

胃肠炎、便秘、腹泻等,严重:

腹绞痛。

四、铅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周摄取量:

3mg

五、食品中铅的测定简述

双硫腙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普法。

第六节铬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人体内铬超过6mg就会产生危害。

一、铬的理化性质

银白色硬金属,比重7.20  熔点1890℃沸点2482℃溶于热的盐酸和热浓硫酸,不溶于硝酸。

污染源:

冶金、电镀、照相制板、制造不锈钢等。

二、铬的污染源

1、生物对铬的富集

2、工业废水对作物的污染

3、容器对食品的直接污染

三、食品中铬对人体的危害

(一)铬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三价铬对机体有益,六价铬毒性最强。

三价铬日需量:

0.06-0.36mg

六价铬对人的致死量为5g。

(二)铬的慢性中毒

摄入体内的铬,主要分布于肝、肾、心和肺,致癌作用。

四、铬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日摄取量:

60ug

五、食品中铬的测定简述

比色法、容量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

第七节 铜

一、铜的生理意义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酶催化功能,人体日需要量2mg,过多引起中毒。

铜缺乏:

贫血、白化病、脱发等。

二、铜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一)理化性质

黄色或紫红色,比重8.94 熔点1083℃ 沸点2595℃,易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中。

(二)铜的污染源

*电线、电动机、合金、颜料、印染、医药和杀虫剂等

* 开采及冶炼

(三)铜对食品的污染

农作物蓄积、海洋生物的浓缩及容器污染。

四、铜的毒性

(一)铜化合物的毒性

可溶性铜盐毒性大,硫酸铜的致死量为10g,碱性醋酸铜为15-20g。

(二)慢性铜中毒

易在肝、脑中蓄积。

人慢性铜中毒的病例还未见报道。

五、铜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炼乳4mg/kg,肉类罐头10mg/kg,冷饮10mg/kg。

六、食品中铜测定简述

比色法、极谱法、原子吸收法等。

第八节锌

一、锌的生理意义

是必须微量元素,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达2-3g。

日需要量:

10-15mg

缺锌:

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细胞分裂、智力发育等受影响。

摄入过多引起中毒。

二、锌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青白色软金属,比重7.14 熔点 419.4℃ 沸点907℃。

溶于酸性和碱性溶液。

污染源:

镀锌铁皮、电池、橡胶制品、玻璃、农药、医疗等。

三、锌对食品的污染

工业废水、镀锌容器等。

四、锌的毒性

(一)锌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锌的中毒量:

80-100mg

氯化锌致死量:

3-5g

硫酸锌致死量:

5-15g

(二)急性锌中毒恶心、呕吐、腹绞痛、眩晕、中枢神经抑制等症状。

(三)慢性锌中毒 顽固性贫血、食欲不振等。

五、锌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

味精和食盐:

5mg/kg,

蜂蜜:

25mg/kg

六、食品中锌测定简述

双硫腙比色法、原子吸收法等

第九节  锡

一、锡的生理意义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生成,过多引起中毒。

二、锡的理化性质及存在

银白色金属,比重7.31 熔点231.9℃ 沸点2260℃,溶于酸和碱溶液。

污染源:

锡石矿、包装食品、合金、杀虫剂等。

三、食品中锡对人体的危害

有机锡为强烈的神经毒物,氢化锡为痉挛性的剧毒气体。

急性锡中毒:

恶心、呕吐、腹痛、共济失调等症状。

慢性锡中毒:

肝脂肪变性、肾血管变化。

四、食品中锡的允许含量

炼乳:

10mg/kg

肉类罐头:

200mg/kg

五、食品中锡的测定简述

苯芴铜比色法、二硫酚比色法、碘容量法、极谱法等。

第十节 氟

氟为气体,自然界以氟化物形式存在。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砝琅质中的羟磷灰石的羟基被氟取代,羟磷灰石就不易被酸腐蚀。

人体摄入氟量过低,易形成龋齿。

氟摄入量过多,引起氟中毒。

一、氟的理化性质、用途及来源

理化性质:

淡黄色气体,沸点-187.98℃

熔点-219.5℃单质氟遇水反应生成氧。

用途:

钢、铝生产中的助熔剂,氟里昂用作制冷剂,聚四氟乙烯是耐高温塑料,分离铀的有效元素。

来源:

地壳中的含量  0.065-0.09%

萤石、冰晶石、磷灰石是氟化物矿石。

工业“三废”是污染源。

二、氟对食品的污染

1、工业“三废”

2、含氟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

3、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三、食品中氟对人体的危害

1、氟化物的毒性

溶解度大毒性越高,有机氟化物毒性大。

2、慢性氟中毒

☆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

牙釉质永久性缺损。

氟骨症:

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及自发性骨折。

☆氟化物能阻碍多种酶的活性。

四、食品中氟的允许含量

动物性食品:

2mg/kg

茶叶:

200-300mg/kg

粮食:

1mg/kg

五、食品中氟的测定简述

氟试剂比色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第四章 农药

第一节农药污染及农药残留

一、农药简介

农药:

除了化学肥料外,凡能用来提高和保护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环境卫生的化学药品。

农药品种:

超过1000种,常用的有300种,我国有140多种。

按其用途分: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粮食熏蒸剂等。

按化学成分分:

无机农药和有机农药。

二、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产物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被人及动物摄入和吸收,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现象。

具有亲脂性、半衰期长的农药,通过食物链的浓缩得到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农药残留

(一)农药残留:

是指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残存的农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或农药制剂。

农药占体重百分比浓度表示农药残留。

(二)造成农药残留的途径:

1、农药被叶片吸收;

2、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农药;

3、喷洒农药引起扩散;

4、直接或间接污染水陆两个食物链并富集;

5、饲料中残留农药。

第二节有机氯农药

高效、广谱、残效长、价廉、毒性较低等特点。

有六六六、DDT、艾氏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等。

理化性质稳定,在自然界和食品中长期残留。

进入机体,长期在脂肪中蓄积,危害人畜。

一、DDT和六六六的理化性质

(一)DDT的理化性质

DDT(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白色针状结晶,微有水果香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DT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易蓄积在脂肪组织和谷类外壳。

半衰期:

2-4年,土壤中消失需4-30年,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

(二)六六六的理化性质:

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无臭白色结晶形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

半衰期:

2年,土壤中消失需3-10年。

碱性环境易分解。

二、有机氯农药对食品的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