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322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docx

c第2章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

2.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

要进行一个特定地区的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明确规划所依据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很显然,政治、经济和资源环境是要考虑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2.1政府在区域经济规划制定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是因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的地位决定的,主要反映在地方政府对地方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的事实上的支配权、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对区域经济运行的管理、指导等权利方面,因此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使用者。

只有使区域经济规划的具体内容变为地方政府的决策,区域经济规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2.1.1区域经济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性质

区域经济规划主要解决“为谁规划”和“规划为用”的问题。

区域经济规划是为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地区的利益主体。

由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空间问题,这个空间上的主体只有两个:

政府和企业,毫无疑问,区域经济规划是为他们而做。

——为政府规划

政府是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区域经济规划一般是地方政府委托的活动,同时用户也是地方的各级政府。

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是地方资源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他们要对地方的发展负责,他们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地区的经济增长。

所以,他们需要确立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需要知道发展经济的途径和道路,需要吸引投资,改善环境,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地方政府服务,就是为当地人民服务。

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无论是由政府自己制定,还是由专业的规划组织制定,都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企业规划

企业本身不应当直接参与规划,但区域经济规划应当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企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区域经济规划如何为企业服务,是真正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更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规划的作用。

区域经济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

包括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市场战略调整,企业机构设置和企业搬迁等多方面行动,都与区域经济规划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区域经济规划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条件,企业发展与区域发展应融为一体。

有些企业集团,依靠某一个区域作为基础,把这个区域的开发看成是企业本身的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企业发展来带动区域发展,通过区域发展来促进企业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例如,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具体规划某一类产业在某一个特定地区的发展方向、规模、水平等的规划,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性行动纲领和发展依据。

这类规划指导性强,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

区域经济规划是从对区域的正确认识开始的,认识区域必须首先从区域分析着手。

我们把区域分析分成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区域经济分析和区域空间分析,在本章和第三章中分别阐述。

2.1.2政府主体地位的形成

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而形成的:

——政府拥有区域资源的所有权

由土地、矿产等组成的自然资源,管理者是国家。

但除了少数特大型矿山由国家直接开发外,这些资源的管理者和开发者,是各级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经济利益,取得建设用的资金。

特别是土地资源,随着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土地资源的价格相差很大。

发达的城市,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可以获得大量的建设资金。

这种拥有资源,开发资源,获取利益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本身和结果,就说明了地方政府已经取得了利益主体的地位。

公共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

各级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由于政府代表全体人民来管理国家,维护主权,发展经济。

政府行使的是宪法赋予的权力,是代表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的。

地方政府承担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对资源利用的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资源的利用能够成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源泉。

由于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威与其公正性,只有政府拥有配置资源的权力,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和有限的。

只有政府按照规划的合理配置,才能防止资源的枯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政府拥有对地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我国国有企业的形成,或者是原来由国家投资兴建,随着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转隶给地方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资金或贷款兴建。

无论是哪种来源,地方政府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不是要取消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拥有权,而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增强企业的活力。

地方政府自然是企业当中国有股份的拥有者,是代表国家和全体人民来行使这种拥有权当然,股份的拥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是两回事,二者应当分离。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负有使国有股份保值和增殖的责任。

地方政府的这种利益主体地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

各级政府从自己地区经济发展的愿望出发,对本地区老百姓负责,有义务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增强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必要使国有经济保值增殖。

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加强,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的加强,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独立行使人民所赋予的各项权力,为当地人民谋福利。

——政府是地区经济调控的主体。

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经济活动和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来影响经济的运行,成为运行的主体,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其他经济成份经济运行的调控,促进市场发育和经济增长。

中国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是多种所有制共存,国有经济成份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是唯一的运行主体,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济支行主体。

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不完全是政府行为,而更多是企业行业。

政府要保持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使之不至于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增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增加调控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是地区经济运行的主体之一

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技术进步,增加投资,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要依靠政府来组织,并通过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去促进和规范。

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由三个,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中介组织。

其中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地区经济运行,其主要的调节机制是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各类企业,是由多种所有制成份构成的。

包括国有成份,集体成份,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等,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国有成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成份,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增长的主力。

国有经济的运行,规范和影响着其他经济成份的运行。

而股份制的企业集团的运行,由于其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更能够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成份运行的作用。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支出数量,也对地区的经济运行起极大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支出,包括生产性的投资和支出,如基本建设投资,企业技改投资等;也包括非生产性支出,如工作人员的工资,为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行政业务支出等等,都增加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总量,增加了对各种产品的最终需求,促进了社会上货币的流通,也促进了市场的发育。

2.1.3政府应用区域经济规划的领域

政府在下面几个领域应用区域经济规划:

——宏观经济发展领域

地区经济发展,从宏观领域来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确定经济增长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

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当中,总量目标、速度目标和质量目标,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三个方面。

地区经济发展总量目标,是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体现。

速度目标则是地方政府实现总量目标的具体安排。

质量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平稳以与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标志。

地方政府要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制定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运用自己掌握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

其次,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目的。

一个地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基本上属政府的投资范畴,或者地方政府吸引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投入。

其中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带有强烈的倾向性,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对产业选择的态度。

为了鼓励各种资金投向地方政府所希望的领域或者区域,常见的情况是地方政府投资修筑一些道路,供电、供水设施,以改善这人领域或区域的投资环境。

最后,通过对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各种经济手段的使用,平衡地区关系,促进区内落后地区的发展。

发展本地区的落后地区,帮助一部分人脱贫致富,是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还有500多个贫困县,如果我们不把扶贫当作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职能来看待,我们就会背离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也就不符合我中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

所以扶贫仍然是许多地方政府日常工作表中名列前茅的目标。

——地区自然资源开发领域

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开发资源的顺序,应当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这是区域经济规划要完成的工作。

同“合理分工,分级管理”的方式相适应,中央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是逐步下放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这样,资源开发就有三种形式:

(1)国家直接开发的自然资源。

有些资源,由于其国民经济的意义极大,或开发的资本金要求极高,只能由国家投入,组建开发公司来开发。

如三峡工程、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发等。

这一部分的项目一般是数目少、单体的投资巨大。

也有一部分国家级的开发项目,要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

这部分项目没有前一类规模大,对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发之后,当地受益较大。

(2)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

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一般规模小一些,但却代表了地方的优势条件,是一些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的启动器。

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发展顺序是:

资源→产品→市场→技术→资金的流向,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根据可能发展的规模,去寻找可能的资金。

(3)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在资源开发上的关系。

中央让利和地方顾全大局,是解决资源开发上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唯一可行的方案。

地方上顾全大局,与中央让利是相辅相成的。

地方不应只顾本地利益,干扰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的生产;国家开发自然资源,也要考虑到地方的利益,使地方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

——地区经济运行领域

为完善地区的经济运行的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

所谓市场机制,一方面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畅通的流通渠道。

规划所能够做到的,是有序地获取各类生产要素。

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日常经济功能。

地方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是管理市场的主要职能部门。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平,维持秩序,维系经济关系等方面。

市场运行的情况如何,市场吸引范围的大小,都与市场管理的水平分不开。

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并借助现代的管理手段和传媒技术,扩大市场的影响。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流通,是地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各种生产要素的运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形成完善的生产要素流通体制和要素市场,并通过区际合作获取本地区缺少的那些生产要素。

——地区各种经济活动领域

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规划来进行决策,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决策,达到管理区域经济活动的目的。

政府决策的基础是区域经济规划。

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相对规范性。

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

作为规范的行政机构,一般是用规范的行政模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具有相规范性。

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相对易变性,使用行政性的规范调节,有时会将经济活动限制过死,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所以把区域经济规划的文本作为调节的依据,是十分得体的。

而通过规划来调节经济发展,一般都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为政府将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或者重点发展的区域和为主要调节对象,在政策上和生产上对其进行倾斜,以引导地区经济聚集到预定的部门和特定的地区。

为防止产业的盲目发展,也同样需要区域经济规划来事先谋划。

政府通过规划调节经济活动的范围包括:

(1)社会基础产业的发展。

主要包括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工业和农业。

基础产业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有时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

这种类型的产业,从兴建到管理,都要接受政府的行政调节。

(2)国有企业的壮大。

国有企业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办的企业,一般都隶属某一个职能部门。

股份制改造后,国有股份仍将占主导地位,也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行政调节。

(3)资源的开发。

资源产业一般都归国有家所有,接受国家或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

资源产业主要指各类能源、矿产开发的部门。

2。

2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那么,政府为什么能够积极地去制定区域经济规划?

很显然,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是为地区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即地区社会发展和管理的要求服务。

2.2.1政府干预区域发展的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当中,中心地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输出基本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都阐述了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包括干预目标、干预领域和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的理由是:

人类社会在不断前进,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本身和文化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结果可能对人类有利,也可能不利,甚至是灾难。

例如,人类对环境的无休止的破坏、对其他生物的无休止的猎杀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萨斯、禽流感等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

所以,需要有一个政府来组织、安排人类的发展过程,处理好人类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区域经济规划是政府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具体的行动。

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去对区域经济进行干预,区域经济规划是制定政策的基本的依据,政策、规划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策、规划、社会发展和政府干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政府干预的区域经济规划的种类,一般分为两种:

(1)目标性干预。

即通过对区域未来发展的远景的展望,确定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以此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思想性和展望性的干预;

(2)问题性干预。

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已经有的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适应性和策略性的干预。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行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提出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

如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2003年的“东北振兴”等;

(2)协调区域经济关系。

中央政府通过发展规划的形式,提出并协调不同行政区的经济关系,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投资建设跨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多使用在这些项目上。

如“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我国地方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行动,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2)集中投资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3)领导社区的改造,(4)开发地区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5)为私人部门创造发展的机会。

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政府每时每刻都在干预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些干预是成功的,也有些是失败的。

2。

2。

2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划的政治和法律依据

如果说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有依据的,那么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划同样可以依据这些理论。

同时,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划还有特殊的依据。

——政治依据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行动。

首先,规划的过程涉与到地区的土地、资源、建筑、公共设施等,影响面很大,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其次,规划还会涉与私人财产,如私人的住宅等,处理起来十分复杂;再次,规划涉与到今后行动的巨大的资金投入,规划的好与不好,对未来投资使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最后,规划发展的领域与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很大关系。

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进行政治的考虑,一般遵循三个理论:

(1)均衡论。

社会是一个系统,机关、团体、组织、个人组成社会结构,每种要素都有自己的功能,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交流,不断调整,达到均衡,形成社会的稳定结构。

这种均衡包括三个方面:

通过法律制度维护政治权威的均衡,通过经济活动维护生产关系的均衡,通过分配制度维护社会结构的均衡。

均衡论认为,政府主要是通过实施政策和规划来实现这些均衡。

(2)冲突论。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的区域都存在区内的矛盾和区际的矛盾,矛盾产生冲突,冲突推动变革,最后达到区域的协调。

例如,我国在1980-90年代,大家看到的大多是省区之间的冲突,而今天更多是看到省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冲突论对区域经济政策和规划的影响很大,地方政府必须从本地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观出发,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和规划的基本原则。

(3)结合论。

均衡与冲突并不完全是对立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结合的。

不稳定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而且是周期性的。

由于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经济增长可分为准备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然后转入成熟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这样形成一个发展的周期,这个周期是周而复始的。

其中前面两个阶段是为冲突论所支配,后两个阶段为均衡论所支配。

所以,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和规划应当考虑到区域的特点,鼓励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并在新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新增长。

同时,要协调区域的关系,使区域关系在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均衡。

如下图所示:

——法律依据

区域经济规划的法律基础,首先是“征用权”的使用。

所谓“征用权”是政府为了公共目的所具有的征用财产的权利。

例如道路建设对建设范围内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征用,城市改造对旧房屋的搬迁等,都是使用这个权利的例子。

当政府征用财产时,必须对所征用的财产部分进行价值补偿。

其次是政府对单位和私人财产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利,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规划来规范各类财产的使用范围和途径。

例如,个人房屋的修建必须经过规划部门的批准,对违反功能分区的投资项目坚决禁止等。

2。

2。

3影响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因素

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实践中,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主要有:

(1)目标驱动因素。

影响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首要因素是区域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的内容,包括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约束目标和推动目标两个方面。

从其约束目标来看,关键是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和企业目标的关系。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目前的投资主体了发生了很大,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含外资)之间的投资份额中,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从发展目标来看,政府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的追求与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目标之间的冲突,制约着产业选择的合理化,而通过规划协调是最有说服力的。

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目标出发,兼顾区域和企业的利益,制定一系列完整的目标体系,分层次来实现各类目标的任务,这就是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机制,也正是这个机制,驱动政府去发展经济,反过来又需要区域经济规划为经济发展服务。

(2)利益驱动因素。

利益驱动是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影响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首要因素。

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代表,所考虑的既不是全局的最优,也不是企业的利益,而是一个地方的最大利益。

地方政府行为是介于中央政府和企业两者之间的一种行为。

由于它是中央政府的下级机构,不能不服从国家的统一规划,但对牺牲地方利益也不情愿。

在更多的时候,地方政府更愿意考虑企业的利益,特别是当企业利益与地方利益相统一的时候。

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去追求区域的最大利益,是区域利益的很好的获得途径。

(3)宏观调控因素。

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向。

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产业协调、区域倾斜等。

其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

而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则是从收支上来制约区域的投资行为。

而转移支付等手段,可以用来平衡地区的资金差距。

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

要准确评估在规划期内中央政府的政策动态,做好本区域的发展规划,建好项目库,一旦中央在某方面的政策出台,作为地方可以有备无患。

(4)市场竞争因素。

市场因素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反映在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上。

通过规划去规范某些市场行为,能够使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更科学、更有章法。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来决定。

企业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确定所选区位。

他们衡量的这些内容,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亦即通过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来检验其选择是否合理,以与是否要改变这个选择。

政府要规范企业的行为,不应当一事一议,而要有一个大家都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在产业发展上,最有约束力的就是发展规划。

2.3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经济和科技基础

经济增长是地区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经济规划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是一条发展的规范的道路;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产值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的上升是经济增长的标志,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制度建设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我们制定区域经济规划也必然要涉与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2。

3。

1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与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来看,产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够说明一个地区生产水平的总体的提高,也不意味着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程,有时我们必须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才可能发现增长的长期趋势。

由于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增长也常常呈现出波动的态势。

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

(1)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区域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劳动力数量的基数,但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来增加产出,不是最根本的途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区域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依靠劳动者教育水平和掌握科技水平的提高。

如果区域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准有较大的差别,落后地区的开发就应当先从发展教育入手。

(2)资本和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资本的存量按照丹尼森的划分分为五类:

企业建筑物和设备、住宅、货物的库存、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资产和外国人在本国的资产。

区域的土地开发与资本投入有相同的作用,落后地区往往土地资源充足而资本缺乏。

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长,将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所以落后地区开发的两个基本的途径,是向外部招商引资和提升本地的土地价值。

(3)资源配置的改善。

资源配置指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按照钱纳里的观点,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改善。

在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改善资源的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总产出。

产业部门结构的改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产业的聚集,产业聚集的前提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

区域开发中的产业聚集,必然涉与到区域的空间结构,就是产业在空间上倾向于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区位。

所以,合理区位上的规模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5)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