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30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docx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为此流派确立的标志。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派文学一直活跃在欧美文坛上。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

主张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概括出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自觉地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反映生活的真实。

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力求达到艺术的真实。

2、社会批判与改良主义主张的结合。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因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尖锐、深刻而得名。

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激烈抨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罪恶和不合理现象,主张社会改良而一般不主张社会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主张平等、自由、博爱。

3、反映论的认识方式与充分发挥艺术想像的结合。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创作,属于哲学上的反映论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但他们并不排除创作中的想像与虚构,在虚构和想像描绘自己的社会理想。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法国兴起,很快传播到全欧和世界各国,成为19世纪文学主流。

第二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司汤达(一译“斯丹达尔”1783—1842)

原名亨利贝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深受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曾参加拿破仑军队五年,在意大利各地驻扎,充分领略意大利文化。

1814年拿破仑下台后,担任了波旁复辟王朝驻米兰领事,1815年开始写作。

长期侨居米兰,与意大利烧炭党人来往密切。

1821年,烧炭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回到巴黎。

这段经历使他写出《红与黑》(1830)《巴玛修道院》(1839)等描写青年渴望革命、个人奋斗的小说。

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和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居开创地位。

善于从政治角度批判现实,擅长心理描写,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红与黑》

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

小说通过平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的经历,广泛、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

1、描写了封建王朝的复辟和平民的反复辟斗争。

小说深刻揭露了贵族阶级的“还乡团”面目。

他们以十倍增长的仇恨,力图恢复旧制度和旧秩序。

人民普遍怀念大革命时代和拿破仑,对复辟充满敌意。

封建贵族经历过大革命的动荡后,对下层人民怀着深深的恐惧,把每一个下层青年都看成“罗伯斯庇尔”。

2、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金钱势力的增长。

社会上拜金主义横行,人们唯利是图,为了攫取金钱不择手段。

3、反映了宗教势力随着封建王朝复辟的复归与阴谋。

教会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剌探人们的思想活动,利用职权制造阴谋,于连等人就是教会阴谋的受害者。

4、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的形象,于连渴望出人头第,渴望进入上流社会,他虽然时有妥协,为微小的成功沾沾自喜,但他更时时自觉到自己是一个出身下层的青年,终保与贵族阶级始持着本能的阶级对立,不可能堕落到甘愿出卖灵魂、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地步。

他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小说以深刻而详细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

环境与人物具有典型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

巴尔扎克(1793—1850)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著有小说总集《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角度分析和描写社会生活,批判社会上疯狂的拜金主义风气,《人间喜剧》形象地描写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

尔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

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

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人间喜剧》共收入小说共90多部,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

“风俗研究”中含有“私人、外省、巴黎、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景”。

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高老头》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人间喜剧》的金钱主题,也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艺术风格特点的作品之一。

外省破落贵族的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读书,进了一所法律学校,住在一个破败贫寒的老寡妇伏盖太太开的家庭公寓中,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高里奥老头。

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做面粉生意,大革命时靠囤积居奇发了财。

老婆死得早,留下两个漂亮的宝贝女儿。

他疼爱女儿,没有续娶,把所有的钱和爱都给了她们。

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赔嫁,分别嫁给了贵族子弟和银行家。

但两个女儿只认钱,不认父亲,她们挥金如土,总来榨取父亲的养老金,最后老人一贫如洗,穷因潦倒,凄惨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

小说从四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恶劣风气。

1、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拜金主义对亲情的破坏,金钱利益关系取代了美好的传统亲情,社会变成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名利场。

2、通过鲍赛昂夫人的爱情失意,揭示了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进攻下节节失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悲剧命运。

鲍赛昂夫人是巴黎最高雅的贵妇,她蔑视只有金钱没有门第、才华与美貌的资产阶级妇女,是巴黎最雅致的沙龙的女主人,拥有西班牙皇亲出身的风流情人。

但是,她的情人为了区区40万法郎利息的赔嫁抛弃了她,娶了她所厌恶的资产阶级小姐。

她不得不退隐乡间。

鲍赛昂夫人的命运形象地阐释了贵族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的共同命运。

3、通过伏脱冷的失败,揭露了金钱拜物教的巨大能量,和黑暗、罪恶的社会道德状态。

伏脱冷是一个逃逸的苦役犯,正在受到通缉。

他藏身于小旅馆,却不忘伺机犯罪。

为了搞到钱,他唆使拉斯蒂涅勾引银行家的女儿泰伊番小姐,不惜杀人越货。

但是,同住在伏盖公寓的老处女在金钱利欲的驱使下揭发了他,被警察抓进了监狱。

伏脱冷的经历表明拜金主义的巨大能量,他的许多言论也揭露了当时社会拜金主义横行、社会道德沦丧的罪恶现实。

4、通过拉斯蒂涅的蜕变,揭露了拜金主义对青年的腐蚀,社会已经变成污浊不堪的大染缸。

拉斯蒂涅本来是一个单纯的外省青年,来巴黎进大学是想重振家业。

但是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和下层社会的贫困寒酸,他往上爬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逐渐蜕变为一个野心膨胀的冒险家。

在他蜕变的道路上,有三件事给他以根本性的启发:

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失意和对他的教导,让他认识到“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

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哪人家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逃犯伏特冷对他的教唆,使他明白了:

“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跟厨房一样腥臭。

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目睹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榨干父亲最后一文钱就像扔掉榨干的柠檬一样的事实,听到高老头临终姜惨的哭喊以后,他的心灵被震憾了:

“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他的爱情观、道德观、亲情观都在巴黎这个罪恶的大染缸里被改变了,拜金主义的欲望坚定了他向上爬的决心。

《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

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

福楼拜(1821-1880)

生于卢昂医生世家。

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

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描写女主人公爱玛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俗”,作者通过爱玛的悲剧,充分展现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外省的人情风俗和世态炎凉。

一、爱玛形象分析

1、小说描写了爱玛悲剧性的一生。

她悲剧的形成过程可分做四个阶段。

1)对生活憧憬阶段

爱玛小时候是个单纯的少女,父亲为了培养她符合当时的淑女标准,将她送入修道院读书。

但修道院压抑人性的教育,使她反而趋向追求浪漫幻想的爱情,将浪漫小说中的故事当作人生的美丽图画,并由此萌生了羡慕虚荣的恶习。

为她后来的堕落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2)对生活失望阶段

从修道院回到家里,她的幻想便开始破灭,生活平庸得像一潭死水,找不到一丝儿浪漫的影子,她抓住的所有能够摆脱平庸生活的稻草——与包法利先生结婚、搬到小镇上居住——都像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了,对她渴慕虚荣的心灵来说,只有伯爵家的晚会才真正焕发出光彩,但那种生活是与她无缘的。

3)堕落阶段

作者描写了爱玛堕落的过程。

她寻求情感上的归宿,寻找超越现实生活的途径,但摆脱无聊生活的唯一途径,似乎就是从通奸偷情中忘掉现实,寻求虚幻的快乐。

她先是受到风流老手罗道尔夫的引诱,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浪漫之爱,投入了全部的、忘我的激情。

罗道尔夫对爱玛的始乱终弃,使她完成了由一个浪漫爱情幻想者向堕落实践者的关键性转变。

她变得肆无忌惮,在与实习生赖昂的“爱情”中,不但欺骗丈夫,而且挥霍自己的感情、名誉、金钱,不惜以全部家产为抵押向高利贷商人借钱供养情夫,最后被高利贷商人欺骗,走上绝路。

4)绝望阶段

如果说罗道尔夫弃她而去时爱玛只是失恋或失落,那么,在高利贷商人逼债、法院查封家产的最后关头莱昂和罗道尔夫的无情则使她真正陷入绝望之境。

爱玛在四借无门之际,终于看清了罗道尔夫和莱昂所谓“情人”的丑恶嘴脸,认识到她的“爱情”——她以全部身心、财产、家庭幸福为抵押的爱情——原来不过是一场又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绝望之下服毒自尽。

在爱玛的悲剧中,社会与她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实生活的沉闷、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巨大差异、淫糜享乐的社会风气,一方面让她失望,另一方面又剌激了她追求虚荣与浮华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堕落下去。

一直走到幻灭与绝望的尽头。

2、爱玛爱情的性质分析

爱玛所追求的是享乐式的生活目标,是一种享乐式的爱情:

不需要责任的束缚,不理睬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家庭的生活,不顾及家庭和丈夫、女儿的利益,只要自己得到乐趣,便是最高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说,如果爱玛追求自己的所谓“爱情”尚有其人性的含义、尚有个性解放的追求、尚有对爱情的憧憬在内,但她为了享乐偷偷将家庭的房产(其实是她丈夫的财产)作抵押,向高利贷商人借债,就不能不说她毫无责任心、毫无现实生活考虑,对家庭和女儿完全不负责任了。

许多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强调包法利先生的愚蠢、木讷、没有生活情趣,把爱玛的失望放大到可以如此行事的程度,这是对爱玛形象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作者怀着同情与讥剌的复复杂心理,塑造了爱玛的形象,将她作为当时法国妇女的代表:

“我相信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20个村庄里受苦、哭泣。

二、社会风气描写

1、多方面地揭示了七月王朝时期社会的丑恶,写到镇上的农业展览会的虚假浮夸,不具备行医资质的药剂师郝麦用不正当手段打击、排挤包法利医生的行为,高利贷商人的狡猾与狠毒,公诉人的丑恶行为等等,显示出副标题“外省风俗”的广阔内涵。

2、通过包法利夫妇的经历揭示了庸俗恶浊的社会风气对他们悲剧的决定性影响。

包法利夫妇是丑恶社会生活的产物。

包法利先生生活上平庸无能,不谙世事,对药剂师郝麦的不良居心一无所知,对妻子与他人通奸毫无察觉,一味纵容;业务上既不了解医学科学的精深,也不了解自己医术之平平,从杂志上看到高深的外科手术新技术就敢于蠢人无畏去尝试,梦想扬名天下,结果把本来并不严重的跛脚伙计治成残废,锯掉一条腿。

爱玛死后,他才在信札中发现了妻子与罗道尔夫的奸情,他不但毫无报复之心,还表示并不生气,只是把过错归咎于命运。

他是逆来顺受、一个对生活的丑恶现象无可奈何的窝囊废,也是一个死心塌地爱妻子却得不到回报、最终因此家破人亡的悲剧式的丈夫。

在弱肉强食、毫无诚信、充满陷阱的恶浊社会中,他的软弱、愚蠢、笨拙和钟情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个弱者性格的形成,既源于当时的教育制度,亦源于他的个性,更源于社会对他的挤压,他与爱玛一样,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主体之外的边缘人,他们在精神上并未与社会的恶浊风气一致,因此,爱玛才会上高利贷商人的当,而包法利先生才识不破生活中的诸多丑陋与罪恶,他们后来都成为被生活碾碎和抛弃的人。

这正是包法利夫妇的悲剧所在。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用《安娜卡列尼娜》前扉页上的一句话来评定爱玛和包法利先生:

“惩罚在我,我必报应”。

这是《圣经》上的一句话,托尔斯泰认为,安娜虽然犯了错误,但世人比起她要污浊得多,没人有权利惩罚她,只有上帝才能惩罚安娜。

这种上帝与主人公的关系、世人与主人公的关系,可以借来作为包法利夫妇与二者的关系之写照。

三、艺术特色

小说在艺术上反映了福楼拜精细、严谨、优美的风格。

人物刻划与环境描写文笔精炼入微,叙述自然,语言干净流畅,风格冷静,不动声色地展现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整个过程,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附录:

1、《高老头》作品链接:

/novels/foreign/laotou/laotou.html

/glt/glt.htm

 

第三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有二:

一是作家多为小资产阶级出身,表现了温和的人道主义改良的社会理想;

二是劳资矛盾突出,出现了最早的、早有代表性的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

狄更斯(1812-1870)

英国19世纪成就最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出生于贫困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他少年时起就从事过各种工作:

在皮鞋油作坊学徒、当律师所速记员、记者等,艰辛的生活给狄更斯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他日后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等创作倾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1837年,他发表了《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一举成名,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创作也逐渐成熟、深刻,艺术风格由幽默风趣逐渐向深沉、冷峻过渡。

他的创作揭露了许多社会重大问题,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也表现出温和的人道主义理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等。

影响大的主要有《奥利佛退斯特》(1839)、《老古玩店》(1841)《圣诞欢歌》(1843)《大卫科波菲尔》(1849)《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杰作。

《双城记》

一、小说的思想内容:

通过分组式的人物设置表现主题

1、通过梅奈特医生及周围的一群人,表达了人道主义的正面理想。

梅医生是人道主义的典型。

为人正直,相信爱与仁慈,能够宽恕仇人的后代,让真心相爱的女儿与迫害自己的厄弗里蒙地的儿子结婚,并在生死关头毅然出面发表演说,拯救代尔那的生命,表现了作者“爱与宽恕”的人道主义正面主张和理想人格。

代尔那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男性形象。

他出身于法国大贵族厄弗里蒙地家族,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剥削人民的寄生虫,其父亲自参与了迫害农妇得伐石太太姐、弟的行为,手上沾满了劳动人民的鲜血。

作者写他不肯继续过这种肮脏的寄生生活,在大革命爆发前就独自一人逃到英国,靠教书的诚实劳动养活自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最终让他获得了美满的爱情。

通过这个人物,狄更斯表明了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民主理想。

卡尔登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道主义理想人格。

他为人机敏,富有聪明才智,由于不善钻营,不会搞司法界那一套龌龊的勾当,他揽不到案子,也当不上正式律师,只能在律师事务所里做帮办,为不学无术却因会钻营而左右逢缘的所谓“律师”当幕后的书记员。

怀才不遇的处境使他对社会失去信心,司法界的黑暗又使他对社会的认识非常深刻。

但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个人物失去爱心。

他仍然相信爱情,仍然能够非常投入、非常深沉地去爱,但他不肯破坏露丝与代尔那的爱情,只是默默地爱着露丝,直到最后为这份爱情献身。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歌颂了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和爱的力量,也是其人道主义理想人格的体现。

2、通过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兄弟,描写了法国贵族的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残暴罪行。

厄弗里蒙地兄弟是反动的法国贵族的代表,他们的行径充分说明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压迫必将激起反抗,残害人民的压迫者最终逃脱不了被人民斗争的洪流推翻的下场。

厄弗里蒙地兄弟的形象体现了小说的主旨:

统治者千万不可对人民过于残酷,否则将激起人民的反抗。

而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非常可怕的。

3、通过得伐石太太等形象,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狂风暴雨般的社会动荡,和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态度。

作为大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得伐石太太被描写成残忍甚至嗜血的恶魔般的形象,她和革命者们的行动被写成单纯的、疯狂的报复行为。

作者在这一形象和她周围的革命者群象的塑造中表现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态度,也表明,作者反对贵族欺压人民,其目的不是为人民的斗争寻找合理的解释,而是为了警告英国统治者:

不要因压迫太甚而激起反抗,因为人民一旦起来反抗,就如同洪流滚滚,是难以控制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小说表现了狄更斯温和的人道主义倾向。

艺术特色:

1、小说采用“多元整一”的结构,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

1)梅奈特医生一家的故事;

2)得伐石夫妇及其过去的故事;

3)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

4)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

5)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五个部分部分交叉,相互联结,互为因果,使矛盾集中而富有传奇性。

2、体现了狄更斯现实主义描写中注重感受、对生活既力求如实反映再现、又侧重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行表现式表达的特点。

狄更斯许多小说中均有变形描写,即按照自己的艺术需要,对事件、史实、人物性格、人物外貌等诸方面进行随意的安排与描绘。

例如(郑本)文学史指出:

在14世纪的法国,就已经对贵族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厄弗里蒙地兄弟随意抢掠农妇、杀害农民,又把揭发者投入监狱的行径,在14世纪时不受惩罚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更何况在大革命一触即发的年代。

(P240)但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将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贵族写成骄奢淫逸、残暴血腥的刽子手式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因此,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可以看到现实主义描写中已经渗透了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

3、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发生的故事,渲染气氛。

例如第五章对圣安东街道上摔破葡萄酒桶、人们抢喝鲜红如血的葡萄酒一段描写、厄弗里蒙地庄园墙外夕阳如血的描写等等,都是很著名的象征性段落。

总之,狄更斯的《双城记》表明:

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是温和的、主张社会和谐相处的;作者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再现、写实基础上,已经渗透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狄更斯也因此具有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独特风格。

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姐妹是19世纪英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上出现的一个奇特现象。

三姐妹出生于贫穷的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由父亲和姨妈抚养长大。

她们以自已风格独特的小说创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三姐妹中的姐姐。

当过家庭教师。

著有篇小说《简爱》(1847)、《教师》(1857)《雪莉》(1849)《维莱特》(1853)等。

《简爱》带有浓厚的自传成份,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形象,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发出抗议。

小说具有哥特式和现实主义双重特点。

一、简爱形象分析

1、简是一位平民知识女性,要求平等、捍卫独立的人格尊严。

简出身贫寒,长得不漂亮,不具备当时社会上流行小说中可以享有爱情的女主人公的条件:

富有且美丽。

但作者笔下的简并不因这些外在条件不佳而自卑,她有着高傲的内心,认为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要求自己的尊严感得到满足,独立人格与得到完善与尊重。

简所追求的爱情是一种平等、自尊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和相互理解,也要求得到有法律保障的稳定婚姻。

可以说,得到正常的婚姻是简满足自己人格自尊的内涵之一。

正因为如此,在发现罗彻斯特有妻室之后,简不愿继续这种没有婚姻的爱情,离开了罗彻斯特。

2、简的反抗者内涵:

简从小在舅舅家里寄养,受尽了白眼和欺侮,也养成了反抗性格。

作者笔下的简不论是在舅妈家里,还是在寄宿学校,都是不受“上司”喜欢的孩子,他们压制她,打击她,却不能把她变成一个懦弱的小绵羊,只能不断加强她的反抗心理,使她与压迫她的人、与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更加对立。

简不顺从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和自尊,要求平等和独立人格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反抗精神。

社会的歧视没有泯灭她的自我意识,反而促进了这种自我意识的加强,反抗精神正是简的性格坚强、自尊的根源。

有了这种精神,才不会被社会冷漠的歧视压制扭曲,才不会养成惟惟诺诺、胆小如鼠的奴才性格。

这一形象告诉我们:

对社会主流审美观念保持一种远距离的观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认识自己和社会所必须的。

人要想不丧失自我,保持独立人格,不被社会主流审美意识淹没自己的自我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讨论:

1、简对罗彻斯特的态度。

离开罗彻斯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有妻子而非罗欺骗了她。

对于罗的欺骗简并没有愤怒,这是与简作为一个要求独立的青年女性的形象不符的。

为什么?

你是否认为简有“灰姑娘”情结?

2、如何看待罗彻斯特形象

罗彻斯特在郑本文学史中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贵族的形象。

他虽然拥有地位和家产,但他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他愤世嫉俗,故意盛气凌人,以此来表现他和周围一切的格格不入。

”认为罗彻斯特爱上简,是他从这个下层女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而他的妻子疯女人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只有“它”自己毁灭了自己后,罗彻斯特才能最终获得“解放”,才能与简结合而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P247)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用分析简的方法分析罗彻斯特,会看到一个人们所不愿意承认的问题:

那就是罗彻斯特对简的欺骗。

无论如何,不管他如何爱简也好,他从简身上看到了希望也罢,他有意隐瞒了已有妻子的事实,这一点使得这个人物的自私、虚伪的本性无法掩盖。

尽管作者为罗彻斯特打了许多掩护,做了许多赞美,并不认为他的欺骗责任在他自己、而认为责任在他那个疯妻子身上,仍然不能擦净罗彻斯特的灵魂,这个人物的自私与虚伪仍然令人厌恶。

国外评论认为,罗彻斯特的形象带有恶魔色彩,我以为有道理。

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形象?

三、小说的艺术特色

1、具有歌特式小说的特征,充满神秘、恐怖的气氛。

这也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共有的特点。

小说结构上设计得波澜起伏,情节带有神秘色彩,简爱的遭遇和命运充满悬念,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

对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描写,就是构成小说神秘感的重要一笔。

作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