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763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地貌》全章精品教案讲义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从容说课

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

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

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出示投影: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

师:

以上我们看到的五种景观反映了什么内容?

生:

地形的五种形态。

师:

对,而地貌,它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

师:

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呢?

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

生(看书)回答: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

很好!

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

请大家思考: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

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

(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

生:

(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

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

师:

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生1:

我们小组认为,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师:

很好!

我们再请一组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他们讨论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2:

它们是内力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不同,形成喜马拉雅山是地壳的运动,是极其缓慢的;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是岩浆活动的剧烈表现,速度很快,迅速地改变了地表形态。

师:

总结得太好了!

思路清晰,分析透彻。

但是哪一种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更为显著呢?

生:

(齐声)地壳的运动(或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师:

对!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变质作用,但是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的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才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方式。

那么地壳运动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播放动画“岩层的水平运动”,查成语词典,找出成语“沧海桑田”的出处和本意)

师:

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反映了地壳的岩层在什么方向上的运动?

生:

水平方向。

师:

对。

那么“沧海桑田”又反映了地壳怎么样的运动呢?

生1:

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生2:

垂直运动。

师:

很好!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

生:

(看书讨论后回答)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师:

在地壳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

(P75活动。

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稍有难度,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

活动2需要结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部分的内容,将中国主要山脉投影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

请同学们看活动1,思考后回答。

生1:

(第一问)从公元79年至15世纪,海岸处于下沉运动,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在公元79年时底部被火山灰覆盖,15世纪时被覆盖部分却沉到了海平面以下。

师:

很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二问。

生2:

说明了从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判断依据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

师:

嗯,分析得不错。

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讲一讲第三问——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地壳运动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生3:

说明了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师:

对。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那不勒斯湾海岸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这又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呢?

(启发学生:

在时间上有什么特征?

生:

(齐声)说明了地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师:

很好!

下面请看活动2。

(投影“中国的山脉”)

1.请大家仔细看地图,讨论后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是什么走向,思考:

为什么说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网格状的分布格局?

生:

(分组讨论)

师:

好,先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谈谈中国的山脉走向主要是哪些方向。

生1:

我国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还有东北—西南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

师:

(总结)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达也很准确!

我国山脉的走向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居多,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那么如何理解“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呢?

生:

山脉在地表面的分布就像我们人身上的骨头,彼此交织,构成了基本的“大地形体”。

师:

很好。

下面再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谈谈他们是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的。

生2:

我国山脉在地表面横竖交织,好像编网,织成了一个个的“格子”,而其他的地形区就是分布在这些“格子”里的。

师:

说得真好!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们正是镶嵌在山脉之间,从而和山脉一起构成了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学生看书,讨论)

师:

(总结)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播放录像“岩石的风化”)

师: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播放录像“流水的侵蚀”,动画“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投影图片“海蚀陡崖”和“阿尔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

师:

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

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

侵蚀作用。

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师:

对。

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生:

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师:

很正确!

请看图片。

(投影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

师:

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生:

沙丘是由于风力减小,携带的沙子堆积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流水携带的泥沙长期沉积而成的。

(讨论: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

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师:

很好!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

(P77活动:

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

问题:

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对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应该能够较好地认知,但黄土土质疏松、华北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需教师作引导;第二幅图片是沙漠地区风蚀地貌景观;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学生较为陌生,需教师加以讲解)

生1:

(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物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

生2:

(第二幅图片)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生3:

(第三幅图片)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的景观。

师:

(总结)大家分析得很具体、很科学。

内、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看书,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关系)

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生1:

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生2:

沉积岩是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是外力作用。

生3:

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师:

对。

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读图4.8,同桌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师:

(总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

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结合家乡的地貌类型,说一说这种地貌类型在地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发生着怎样的地壳物质循环。

(可写成小论文形式)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从容说课

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搜集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

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

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

记得。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

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

褶皱是怎样形成的?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

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

对。

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

如何区别它们?

生: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

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

(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

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

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

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

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

很好。

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

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

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

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

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

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

很好!

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

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

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

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

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

(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

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

“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

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

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

非常好!

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

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

对!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出示图片“华山、渭河谷地、泰山”)

师:

华山、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

华山——“险”,泰山——“雄”。

师:

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

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著名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

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

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教师精讲]

师:

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

喷出口不一样。

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

对。

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

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

不错。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阿空加瓜山。

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

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

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

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

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

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

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

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

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

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

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

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

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

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

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

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

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

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

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

很好。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

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P82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

(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

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

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板书设计

1.运输方式的选择

2.交通线的分布

3.交通线的走向

●活动与探究

把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课后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这两条铁路在单位距离上的造价和各自经过的地形区的差别。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讲清楚。

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如果有稳定的水源,则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