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54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docx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0901030128

姓名

指导教师

分数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学生:

熊风

指导教师:

何文善

摘要:

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

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

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

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

 

AStudyontheViolenceand"ZeroWriting"

inYuHua'sNovels

Undergraduate:

XiongFeng

Supervisor:

HeWenshan

Abstract:

YuHua'searlynovelsapplyingmanycolourstoadrawingblood,violence,anddeath.Amongofthem,violent,bloodyinnovelsoccupiesaveryimportantposition.Usually,yuhuainwritingbrushwithzerotechnique.So,thistextwillzerotheriseofwriting,spreadingandtotheinfluenceofthecreationofnovelsbyyuhua,analyzesviolence,blood,deathinitsworkinconnotationandessenceofthecauseofformation,andrevealsthe"zerowriting"thegreatcharm.

Keywords:

Violence;YuHua'sNovels;ZeroWriting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目录…………………………………………………………………………………3

前言…………………………………………………………………………………4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5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6

㈡、“零度写作”的传播……………………………………………………………7

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8

三、暴力盛开的原因…………………………………………………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

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写作?

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

一起感受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领会“零度写作”的独特魅力。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上世纪50年代,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发表了一篇文章:

《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这一说法随之出现。

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领域掀起一阵飓风,引起广大作家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纷至沓来。

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受到“零度写作”的影响,在作品中凸显暴力、鲜血、死亡,其写作笔触为零度。

我们将走进余华,领悟其零度写作的魅力。

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

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㈡、“零度写作”的传播

时间跨越到30年后,地点转移到中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先锋小说派,其创作受到西方作家的影响。

其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其创作多描写下层人民或者说是基层群众的生活。

其视角放的十分“低”,基本与描写对象平行,也就是说其文学内容源于写作者身边发生的事,源于记忆深处的印迹和拓展。

现代主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可以说是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的实践。

在中国先锋派作家是尊崇这一创作态度的。

作家在创作时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情绪,叙述描写时以旁观者角色客观的表现出来。

这就在中国形成了零度创作的雏形。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掀起了先锋小说热潮。

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这是基于零度写作影响,文学创作在中国发展衍生的产物。

零度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中性客观。

写作者站在事物本身的另一面,情感不与之接触,充分发挥理性,客观呈现事物本身。

在进行写作时,并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把情感钳制在文字之外。

文字表现出来的东西完全源于事物本身所真实承载的东西。

原生化,无主观激素的渗入是零度写作者写作时信仰推崇的。

而做到这一点的,在当时的中国,当推之余华。

余华在其小说创作中把此点表现的十分到位,让人折服,让人看到了零度写作的魅力,“零度的曙光”。

余华便是零度写作的集大成者。

余华继承了先锋派小说的精髓和零度写作的要旨,并结合自身的写作特点,写出了耳目一新的小说。

在余华的小说叙写中,暴力,血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或者说是表现手段。

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开

关于暴力。

波伏瓦曾有过论述:

“暴力是一个人忠实于自己。

忠实于自己的热情和意志的真凭实据;对于这意志的根本否定,就是使自己拒绝受任何客观真理,从而将自己禁闭于一种抽象的主观中,不能输入于肌肉中的愤怒与反叛则与留存为想象力的虚构。

”[1]

下面我们以短篇小说《现实一种》为例,感受一下余华是怎样用零度的视角写作的。

《现实一种》字里行间给我的是一种阴郁和冷酷的情绪。

我几乎不能一次性读完整篇文章,其压抑程度简直让人窒息。

在这片文章中,余华对暴力的思考冷静而庞大。

余华对暴力的叙述表面上看来是超越现实的,我们很难相信。

但并不是无厘头的精神幻想,看似荒诞无稽,实则把握了人情冷暖,伦理道德。

他以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凸显和放大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暴力,并在叙述中上升到暴力动力学的层面。

其现实因素值得我们深思。

《现实一种》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整个故事的闸口由山岗的孩子皮皮的一次无意过错打开。

阴郁和冷漠中隐藏的巨大的暴力找到了导火线,一发不可收拾。

在阴雨之后的日子爆发出来。

“那天早晨和别的早晨没有两样,那天早晨正下着小雨”。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故事在平淡之中开始。

文章第二段就写到,母亲在抱怨着骨头发霉了,她常常在夜里听到身体里有似筷子折断的声音。

她继续说到那是骨头正在一根一根的断了。

而两个儿媳的冷漠和儿子们得不耐烦,加上这好像下了一百年的雨,文章基调十分压抑。

而小孩子皮皮的吵闹声似乎与整个氛围显得冲突,似乎这便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暴力与血腥跃跃欲试。

噩梦降临在与往日无异的日子。

那依然是一个雨天。

两对夫妇各自上班去了。

留下年老精神失常的母亲和四岁大的皮皮以及在摇篮里的堂弟。

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

“他”与“她”在不同的人物角色之间转换,随之生成第一视角,洞察着这个世界。

大人们走后,皮皮听着雨声,这时的世界属于他,他听着不同的雨声,他听出了四种不同的雨声,那是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他百无聊奈。

他钻过桌底,一步一步来到祖母的卧室,祖母如死了一般坐在床沿上,一动不动。

祖母打了一个臭嗝。

小孩立刻离开,走向他的堂弟。

堂弟躺在摇篮里,眼睛东张西望,两条小腿十分活跃。

这景象远比一动不动的祖母更吸引四岁的皮皮。

他用手摸摸堂弟的脸,十分柔软,他无意识的使劲的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哭了起来。

哭声是他感到喜悦,为了延续这份快乐,他又对准堂弟的脸打了一个耳光。

堂弟的哭声便是他的动力,因为他这哭声让他感到快乐。

他重复着抽耳光的动作,直到堂弟哭声越来越小,最后变成小嘴机械的张合,他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

他回到窗下,发现玻璃窗上没有了水珠的流动,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金色的小光亮。

长久的雨季让他很长时间没有看到阳光。

现在阳光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感到异常的惊讶和兴奋。

他想要一个人和他一起分享这份突然地快乐。

于是他又想起了摇篮里的堂弟。

他又来到堂弟的摇篮旁,对堂弟说,“太阳出来了,你想去看太阳吗?

”堂弟呀呀的叫着。

可是你不会不走路,他接着说。

可是你不会走路。

他见堂弟伸着两条胳膊,像是要他抱。

“他说着用力将他从摇篮里抱了出来,像抱着塑料小凳一样抱着他。

他感到自己是抱着一大块肉。

“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沉重了,他感到这沉重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他现在感到轻松自在。

”[2]

以上对这段文字的处理,余华都是采用第三人称。

以“他”作为直接导体,延展开来。

文章大量的叙述。

把事情的过程原原本本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自己不带一点情感,余华所做的便是将事情的本来毫无保留,毫无修饰的展示给读者。

读者读后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而作者书写的文字便是事件本身,没有加工,没有夸饰。

余华在书写堂弟的死时时那么的从容,那么的冷静,似乎这便是生活本身。

井然而自然。

这并不是噩梦的终结,这才刚刚开始……

年幼的皮皮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以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接下来的暴力与死亡就在欲望下展开,山岗山峰兄弟在这种欲望面前不作任何理性追问,而一味随着复仇欲望的指使实施着阴谋诡计,死亡便如同世纪战争爆发后的主战场,血腥不断。

在这场暴力游戏中。

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

先是皮皮被愤怒的山峰一脚毙命,然后山岗不动声色的背后潜伏的详尽的凶残的复仇计划。

山岗诱使山峰被绑在树上,让小狗舔山峰的脚心。

山峰其痒难耐,狂笑不止,痛苦的死去。

这种死亡虽不见血迹,其过程让人头皮发麻。

这是另一种隐形暴力的体现。

余华对暴力的理解十分独特。

他曾说,“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自己的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3]余华在进行暴力以及死亡描述时,难道没有内心的悸动么,看到自己小说里血腥的场面,心中是否为之震荡。

在余华看来这样的暴力才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我们看到的生活映照也是不一样的。

我么可以看到生活的文明面,我们也能看到生活的恐怖与原生态。

余华是站在世界之外,极度冷静和残酷的描写暴力和死亡。

他说,“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

”[4]

余华的冰峰一向冷静如冰。

在《现实一种》中,对解剖山岗的过程却做了精确而细致的描绘:

胸外科医生在山岗胸筋间处两边切断软骨,将左右胸膛打开,于是肺便暴露出来,而在腹部医生只是刮除了脂肪组织和切除肌肉后,他们需要的胃、肝、肾脏便历历在目了。

眼科医生此刻已经取出了山岗一只眼球。

口腔科医生用手术剪刀将山岗的脸和嘴剪得稀烂后,上额骨和下颚骨全部出现。

[5]

这些描述毫不带感情色彩,零度叙述的效果是山岗作为“人”的属性被剥离殆尽,他成为一件科学显微镜下的“物”,而余华在显微镜的另一端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一切。

“零度情感叙述”,对血腥暴力直白而精确的描写。

甚至有人这样表述对余华作品的观感:

“他的血里流动着的,一定是冰渣子。

”[6]

余华在创作《现实一种》时,他以零度的笔触中性客观的描述着山岗山峰一家。

鲜血横飞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亲人残酷的夺走。

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全部走向毁灭的命运。

赵毅横先生称之为“对中国的家庭伦理的无情颠覆”。

[7]难道余华写作时就没有一丝情感吗,他变得麻木了吗?

自然不是,余华在进行写作时,是熔铸了丰富而恢弘的情感的。

他只是把内心的情绪压在理性的脚下。

将这桩事件客观,冷静的叙述出来。

他相信,最真实的才是自己作品所追求的。

他的文字是疯狂的,而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内心。

他自称“《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汹涌般涌动着,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

”[8]

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暴力与死亡其实是余华凝视人类生存状态的镜子,余华笔下暴力是人类本性中攻击性的体现,他来自人性自身的隐恶和欲望。

生活中的难免有所禁锢,人类的人性面不可能自由的展现在生活中。

而在写作时就不同了,天空和境地都变得宽广起来。

关于为何在作品中有如此暴力,血腥的场面的出现,余华对此有所阐述。

“写作伸张了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实现,当三岛由纪夫,“我想杀人,想得发疯,想看到鲜血”时,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死亡和鲜血。

”[9]

由此我们便知道,余华笔下的暴力与血腥,其实是其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世界给了一个作家什么,作家便会在其作品中加以反映和更大层次的呈现。

我们的写作大多来自我们的经历,即使是幻想和虚构,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经历和经验的影响。

而从心理学上讲,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精神分析认为“早年的儿童时期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在出生后,我们一直保有最初五年的生活经验,只不过我们没有根本地认识它罢了。

按弗洛伊德的意见,一个人一生中较迟发生的事,不论他们看来多么重大,都不能抹杀那些早期的影响力量。

……儿童在幼年期间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得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

”[10]就是说童年的经历不曾流逝,即使在时光的打磨下变得恍惚,无法清晰记得。

而童年所接触到得形象已经变成一种潜意识沉淀在你的记忆深处。

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以后的生活。

人生的经历一旦成为一种体验,将是终生挥之不去的一种心里视角。

于一个作家而言,童年的经验便移植到虚构的故事中。

童年的经历让余华对暴力、血腥和死亡有一种独特的认识。

在余华的自述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干脆搬到医院里住了,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

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生、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我能听到两三次,我常常在睡眠里被吵醒;有时在白天也能看到死者亲属在太平间门口嚎啕大哭的情景……”[11]

“对于死亡和血,我却是心情平静,这和我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我是在医院门口长大的。

我经常坐在医院手术室的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我的父亲从里面走出来。

我的父亲每次出来时,身上总是血渍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上也都沾满了鲜血。

有时候还会有一位护士跟在我父亲身后,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

”[12]

于是我们不难明白,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死亡,对余华来说,这便是常态的,是合乎情理和现实的,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

这世界给予余华的,他便以一种平和的形态和写作笔触告知于世界。

他在小说中渗透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反抗。

正如吕勤所言:

“余华对于自己写下的那些关于暴力和死亡的故事,曾不止一次地解释说:

这些故事叙述的死亡和鲜血与他在医院长大的经历有关,几乎每天都要目睹鲜血和死亡,这种特殊的锻炼使他在面对他们时,心情变得异常平静。

在失去亲人的哭声里,他甚至还感受到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从而悟到了这一切就是生活本身,正是童年经历使得死亡和鲜血在多年以后,洇化、渗透在像布一样的稿纸上."[13]这种疼痛的情切便是童年经历建立起来的一种体现,融入到余华的潜意识里,成为创作的一种指引。

“只要我写作,就是回家。

当我不写作时,我才会想到我实在北京生活。

”“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以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

”[14]

这一切的暴力与血腥都来自于余华的童年,来自于童年社会给予余华的影响,这一切都是真实客观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我不知道,我想余华也不大明白。

余华只是把他所心中的真实写给我们看。

至于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什么,还得思索,思考我们生长的世界。

写出真正的真实,这便是零度写作的魅力所在。

余华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写着真实,写着他眼里的世界,写着他所认知的世界。

真实永远是一位处女,所以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15]

结语:

归根结底,零度的写作才是最真实的写作。

我们这个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了世人变得虚无起来。

我想余华之所以推崇零度写作,正是因为他想挽留一个失去真实的世界。

我们已经丢失了太多,不能再有所遗失了。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人是什么》王友琴邱希淳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版,第110页。

[2]余华《现实一种》《余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

月第二版。

第174页第175页。

[3]、[4]余华 《虚伪的作品》 《上海文论》 1989年出版第45页、第46页。

[5]余华《现实一种》《余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第200页。

[6]《铃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7]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第37页。

[8]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到156页。

[9]余华《内心之死》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0]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入门分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1]余华《余华自传》(A)余华作品集(三)(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5

页。

[1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13]吕勤《精神真实的追寻者》(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

第2页。

[14]余华《最初的岁月》(A)《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65页。

[15]余华《河边的错误》后记见《余华作品集》第2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版第290页。

 

致谢

这篇论文从选材。

搜集资料到写完文章前后用了2个多月。

这两个月,我的收获蛮大的。

看了相关的书籍,让我对余华和零度写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是第一次尝试写论文,途中遇到很多困难。

论文这种文章形式,要求繁多,需要细心写作。

感谢何文善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让我明白自己写作上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让我懂得知识的重要和可贵。

虽然这篇论文结束了,但我对知识的渴求将伴随着我的生命。

最后,对在这次论文写作上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知识层面和写作方面都有所进步。

做出更大的成绩以回馈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