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530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docx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

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园区段YQ312-SG1标段

测量方案

中国中铁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园区段YQ312-SG1标项目经理部

第1章工程概况3

第2章编制依据及执行规范3

第3章测量作业任务和测量管理组织机构4

3.1测量作业任务4

3.2测量组织机构5

3.3测量人员及设备配置5

3.4施工测量程序7

第4章控制测量7

4.1平面控制网加密方案7

4.2精密高程网加密方案8

4.3精度要求8

4.4施测方案10

4.5数据处理11

第5章施工测量

5.1施工放样测量11

5.2临时设施放样12

5.3竣工测量12

第6章施工测量管理制度及技术保障措施12

6.1施工测量管理制度13

6.2测量成果管理制度15

6.3测量人员安全保证措施15

6.4测量技术保证措施16

6.5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16

6.6测量控制点保护措施17

1工程概况

1.1项目总述

G312国道(上海〜伊宁)是东西向的国道主干线,也是苏州市重要的东西向对外及过境交通干线。

G312国道苏州段东起上海安亭镇,向西穿过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平江区、金阊区、高新区、相城区,在相城区望亭镇西进入无锡境内,全场约81.9公里。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312国道苏州段改扩建工程以工业园区星塘街为界分为东西两端,其中西段改扩建工程长约28公里已于2015年5月建成通车;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为昆山童径路至园区星塘街,路线全长约33.2公里。

本次建设范围为阳澄湖大桥苏昆交界处至星华街共长约5.991公里,利用园

区阳澄湖大道线位,涉及穿越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市重要水源保护地阳澄湖、唯胜路附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遗址、沪宁高速阳澄湖服务区等。

1.2本标段工程项目概况

本标段路线利用阳澄湖大道线位跨越阳澄东湖后至唯胜路东,主线向下以隧

道形式穿过唯胜路、夷亭路、华谊影城入口和沪宁高速阳澄湖出入口道路后起坡接地至木沉港河西侧。

项目起点为阳澄湖大桥苏昆交界处(K70+509.541),项

目终点位于沪宁高速入口(K74+984),线路全长4.47km。

本标段问潮街以东利用阳澄湖大桥,以西地面道路形式,与阳澄湖大道共线,

从唯胜路到沪宁高速服务区入口段利用阳澄湖大道线位新建阳澄湖大道隧道,阳

澄湖大道隧道为明挖隧道,全长2180m。

图1.1线路平面布置图

2编制依据及执行规范

(1)《合同文件》;

(2)业主所提供的控制点文件;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7)《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8)《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9)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3测量作业任务和测量管理组织机构

3.1测量作业任务

测量工作是土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实

时监控量测施工进程、地面相关变化量及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等的影响变化,

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工程施工安全。

施工测量任务包括: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隧道围护结构测量、施工控制测量、地面加密控制测量、路基结构的施工放样测量。

3.2测量组织机构

为了做到测量成果准确无误,本工程测量坚持三级管理由集团公司带头项目工程部提供技术指导测量组现场放样。

配备测量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精密的测量仪器。

公司本部精测队负责布置、测量加密控制点,复测导线点和水准点经理部测量队进行日常的施工放样,既有导线点及水准点的稳定性检测,经理部安排专业人员对测量工作进行检查、复核。

并指导、复核和控制路基、隧道及桥梁测量工作。

3.3测量人员及设备配置

331测量人员配置

本项目是一项带有政治因素的工程,对质量、工期及人员和设备要求很高,根据本工程项目特点,我们将配备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参与本标段的施工测量工作,测量组人员暂定为2人,后期根据施工要求及时增加测量人员。

表3-1测量人员配置表

人员名称

职称

职务

组内分工(职责)

备注

李锐

高级测量工

测量主管

全面负责测里技术工作复核

靳义兵

测量工

测工

具体负责日常测量技术工作

3.3.2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表3-2主要测量设备名称、数量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主要工作性能

备注

1

GPS

3台

2+1/华星A12

日常放样

2

水准仪

1台

苏一光DSZ2

日常抄平

3

基座

1套

ADS

导线复测等

4

水准尺

1把

5m(铝合金)

日常抄平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主要工作性能

备注

5

全站仪

1台

索佳

日常放样

6

对中杆

2个

大地

日常放样

7

棱镜

2个

大地

日常放样

3.4施工测量程序

4控制测量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测绘事务所提供的8个控制点分别为:

CK2,CK3,CK4,CK5,CK6,CK8,CK11和CK10,加密了3个导线点,JM3使整个网构成闭合导线。

二等水准点6个:

BM1、BM2、BM3、BM4、BM5、BM6,并在精密导线点CK2,CK3,CK4,CK5,CK6,CK8,CK11和CK10上加设精密水准高程,以便施工控制测量检核。

4.1平面控制网加密方案

经现场踏勘,根据实地情况,施工放样和检核需要,增设JM3加密控制网

及精密导线点,与原GPS控制网、精密导线网组成闭合环线路,合为一整体。

示意图如下:

CK8

CK4CK6

图4-1导线点示意图

4.2精密高程网加密方案

为施工放样引测方便和备检需要,拟设共计6个精密水准点,纳入原精密水准网,组成闭合水准路线。

增设的精密水准点为:

BM1至BM6示意图如下

图4-2水准线路图

4.3精度要求

(1)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1精密水准技术要求表

附和水堆•线路乎均长度

{km)

水准仪等

水准

观测次数

往谴较差,附和或环綫闭

舍差(mm)

二等

DSZ1

钢瓦

往返测各

一次

往返测

各一次

±8^L

土12^n

(2)精密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

表4-2精密水准观测要求表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

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光学仪器(下丝读数)

铟瓦

DSZ1

<50

<1.0

<3.0

>0.3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单程的测站数。

精密水准测量的具体方法及要求如下:

1)测量仪器:

采用DSZ2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

2)布网形式、点位埋设要求:

点位应选在安全稳固的地方,尽量避开施工

变形区;与相邻标段连接处应埋设水准点;水准路线布设成附合或结点水准网;标石及标志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附录B图B.0.1、图B.0.2、图B.0.3的要求埋设。

为保证能直接从控制点进行标高放样,水准点埋设间距控制在60米左右;

3)观测:

1精密水准的往测与返测应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观测顺序:

a、往测:

奇数站为:

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为:

前一后一后一前;

b、返测:

奇数站为:

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为:

后一前一前一后;

2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3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平均边长

导线总长度

每边测

距中误

测距相对中误

测角中误

测回数

边长测回数

方位角闭

全长相对闭合

相邻点

相对点

(m

(km)

(mm

(”)

I级全站仪

n级全站仪

In级全站仪

合差

(”)

位中误

(mm)

350

3〜4

士4

1/60000

±2.5

4

6

往返

测距

5Vn

1/350

00

±8

③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控制测量平差软件进行严密

平差。

平差前应进行测站数据的计算及限差检查,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上机平差。

4.4施测方案

(1)使用仪器

平面控制网测量使用仪器为经检定合格的索佳SET1130R3全站仪及配套反

射棱镜,标称精度(1",2mm+2ppm)。

精密水准网测量使用仪器为经检定合格的苏一光DSZ2(仪器编号10467)

及铟瓦条码尺,仪器标称精度为1mm/km。

(2)平面控制网施测

平面控制按高于四等控制网精度(测角精度不低于2.5”),测角方向观测

4测回,往返观测距离,并加入气象、仪器常数等项改正(测距精度不低于1/60000)。

采用中铁二局集团公司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并经铁道部鉴定的《铁路施工测量自动化处理系统TCAS》的电子手簿自动记录观测数据和观测超限检查。

(3)精密水准网施测

精密水准网按城市二等精度施测。

本高程加密测量是为满足地面施工及基坑开挖施工要求而进行的,应先对高程进行检测,对其高程值确认后方可进行,可按普通水准作业要求而进行,往返高差闭合差应不超过士12VL(Km)。

高程测量采用SOKKIADSL30自动安平电子水准仪及2米铟瓦条码尺进行施测,施测方法为:

后t前t前t后,其作业精度按相关测量规范执行。

测段间往返观测,所有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均不超过规范8VL限差要求,测量结果可靠。

根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公里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为:

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操

41n_^-.41810.°376^-°.313m--2mm

4.5数据处理

外业观测结束且满足要求后,使用《铁路施工测量自动化处理系统TCAS》进行数据处理。

当认为原GPS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网稳定可靠,可作为高级控制时,以之为起算数据进行平差,平差得到的结果应满足规范相关精度要求。

5施工测量

5.1施工放样测量

复核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进行放样数据的准备。

5.1.1路基施工放样

(1)、在对路基开挖前的路基处理应按照施工图纸对桩位进行放样,控制桩位的线形、加固宽度、及桩位变化段。

在现场标明里程及加固处理方式,并及时采集地面标高来计算出空桩长度以保证加固深度满足设计要求。

(2)、在路基开挖前按设计图纸放出开挖边线并按要求1:

1向外进行放坡。

并用白灰验出开挖线。

在开挖段附近交付高程控制点由作业队负责开挖深度控

制,在开挖完成后及时对开挖标高进行复测,如开挖未到设计标高立即要求作业队进行整改,复测合格后再进行到下一道工序。

(3)、在路基填筑时每30米放出路基边桩及线路中线桩,并在工序转换时恢复边桩及中桩。

路基填筑标高控制由作业组进行控制,在每道工序转换时进行复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1.2桩基施工放样

桩基施工放样根据线路要素计算出各桩基中心点后在现场进行放样,放样完

成后按“+”形式布置护桩。

5.1.3桥梁施工放样

桥梁施工放样,根据桥梁各结构形式的不同计算出每一个结构物角点的平面

位置后进行施工放样。

5.1.4隧道施工放样

本隧道使用明挖法施工,又分为放坡开挖和垂直开挖(围护结构)。

放坡开

挖参照路基施工放样。

5.2临时设施放样

本工程的临时设施包括围挡工程、施工道路和生活临时设施等。

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设计图纸和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临时设施的实地放样,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放样采用坐标法进行放样。

5.3竣工测量

(1)竣工后,根据合同的规定和设计的要求,进行工程的竣工测量并提交

相应的测量资料。

主要有竣工测量成果表、竣工图和竣工测量成果报告。

(2)高程施工测量

高程放样应按实际需要设置一些临时水准点,一般只须一站,即可由临时水准点直接放样点的高程,但须定期用精密水准点来检测临时水准点,并随施工进展逐步将点传递至线路的各个部位,作为下一步施工放样之用。

(3)每次延伸导线测量前,对已有的施工控制导线前三个点进行检测。

检测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另外稳定的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控制导线延伸测量。

第6章施工测量管理制度及技术保障措施

6.1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为规范化、系统化测量人员的操作行为,我们出台了《项目部测量管理办法》,办法中要求保持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维持测量工作的持续性,制定了各种奖惩制度,明确了各级测量人员的职责范围,特别强调测量复核制度。

6.1.1测量任务及安排

项目部测量组配备一名技术干部,三名测工,在总工和工程部部长的领导下

开展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路基、桥梁和隧道施工测量。

6.1.2测量分工及衔接

项目部测量工作,主要实行公司、项目部和测量队三级分工负责制和复核制。

在各级分工范围内的测量工作主要依靠自检复核。

在各级分工衔接上需要互检复

核,实行用户验收制。

6.1.3测量复核制度的基本要求

测量工作必须坚持复核制,测量人员都必须遵循复核制的基本规定,并认真执行。

(1)、执行测量技术规范,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测量设计、作业和检测,保证各项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2)、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双方共同参加,持交桩表逐桩核对、交接确认。

遗失的坚持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予更正。

(3)、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应认真研究核对,有的应做现场核对,确认无疑后,方可使用。

抄录数据资料,必须经第二人核对。

(4)、各类测量的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

严禁事后补记、补绘。

原始资料不允许涂改。

不合格时,应当补测或重测。

(5)、测量的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内业工作,应坚持两组独立平行计算和相互校核。

(6)、利用已知点(包括控制点、方向点、高程点)进行引测、加点前,必须

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

即已知点检测无误或合格时,才能利用。

6.1.4测量日志记录制度

(1)、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齐全、运用正确。

(2)、测量原始记录应使用专用记录表格,字迹清楚,数据完整,不得随意涂改。

应有准确日期有记录者、计算者、校核者签名。

测量记录应统一归档,并有专门资料员保管。

(3)测量资料及计算资料应由两人对算、校核无误后方可提出,每份资料不少于2份,以供提交及存档用。

(4)全线施工结束后应提供控制测量资料,施工状态测量资料、竣工测量资料及各阶段施工详细测量计划和测量方案、监理批复文件等各种完整资料。

6.1.5测量仪器管理

(1)所有仪器均按测量规范要求,定期到标准计量所检测中心进行年检。

全站仪每年到基线场进行一次测距常数检定。

全站仪测角部、水平仪在施工过程中每周项目部测量组进行一次必要的常规检验和校正,避免由于仪器出现故障而

引起测量事故。

(2)仪器周检项目

1光学(激光)对中器对中误差的检验与校正;

2照准部水准管轴应垂直于竖轴的检验与校正(既水准管的校正);

3十字丝的检验与校正;

4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的误差C的检定与校正;

5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i角的检定与校正;

6水准仪圆水准器安置正确性的检验与校正。

7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相互关系(i角和©角)的检验与校正。

(3)仪器使用与保管

1项目部使用仪器指派专人保管,负责其日常清洁和防潮处理,尤其要及时清洁和晾露,防止镜头生长霉菌,金属机件生锈。

2发生仪器碰撞、摔打后,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检定。

3外业操作时,要做好仪器测前、测中、测后三检查。

防止测量对错点、配错度盘、碰动仪器等事故发生。

6.2测量成果管理制度测量成果由测量资料和测量标志构成。

测量资料包括原始观测记录、计算过程、交付资料、测量记录;测量标志包括各类平面控制桩和高程控制桩。

测量成果的具体要求如下:

(1)各类桩点的埋设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和规定,将指派专人进行桩点保护。

(2)计算过程:

测量计算由两人平行独立进行,两人计算出结果应一致才方可用于指导施工。

6.3测量人员安全保证措施

(1)测量人员要贯彻执行国家、行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消防工作的各类法规、条理、规定;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及要求。

(2)服从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以增强法制观念和提高测量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安全生产制度。

(3)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在桥梁、深基坑等地方进行测量放样时须在安全护栏处进行。

(4)前期施工在公路以及车辆较多的地段进行施工放样,身上必须穿戴安全警示标致且须配置一定数量的现场安全员,以保证测量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6.4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由于工程工期以及工程施工工艺特点不允许任何测量误差超限的情况出现,在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测量工作,为此特制定以下技术措施:

(1)本工程采用三级复核制,测量组内部相互复核,工程技术部复核,总工审核,经理部测量队将定期对各组测量结果进行复核。

(2)开工前对测量人员进行工程情况、技术要求、测量规范、测量操作规程的培训。

(3)根据质量计划和相关规程,及时、定期把测量仪器送到鉴定单位进行检校。

(4)积极和监理测量工程师联系、沟通、配合、尊重测量监理提出的测量技术要求及意见,重要部位的测量请监理旁站,并把测量结果和资料及时上报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5)所有测量的内业资料计算以及外业实测资料的整理和交底,都必须有计算人、复核人,确保资料的准确无误。

6.5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

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是确保全线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管线安装按设计准确就位,在线路上不产生因施工控制测量、放样测量超差而引起修改线路设计从而降低行车运营标准。

6.5.1质量指标

(1)在任何贯通面上,测量控制网的贯通中误差,横向不超过士50mm,竖向不超过士25mm。

(2)建(构)筑物,设备、管线的竣工形(体)位(置)误差满足《工程

测量规范》(GB50026-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77)和国家一级道路的施工验收规定

6.6测量控制点保护措施

(1)首先,测量控制点应建立在固定、无周围环境干扰的地方;

(2)应对测量控制点做好加固、维护、严禁破环的明显标识;

(3)每天应到各测量点位巡视,查看是否有损坏、移动;

(4)点位如要因施工或其他因素破坏,应立即按要求重新埋设测量点位

(5)定期进行点位复测以检查控制点的沉降,偏移情况。

发现点位异常及时向测量队反映,以便及时纠正。

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

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

进步!

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