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388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通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1

1.1施工图纸1

1.2主要施工规范、规程2

1.3主要标准2

1.4主要图集3

1.5其它文件3

二工程概况3

2.1设计概况3

三施工组织机构4

四施工准备5

4.1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要求5

4.2技术准备6

4.3机具准备7

五主要施工方法7

5.1混凝土的搅拌7

5.2混凝土的运输8

5.3混凝土的泵送9

5.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10

5.5混凝土的振捣12

5.6混凝土的养护13

六保证措施14

6.1施工现场管理措施14

6.2质量保证措施15

6.3安全施工管理措施16

6.4成品保护措施16

七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计算17

7.1混凝土的绝热温升17

7.3砼内部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比较17

八附图18

一编制依据

1.1施工图纸

序号

名称

工程号

日期

1

通州区新华大街商业、办公、居住项目1、2、3、6#楼结构专业施工图纸

0991

2011.08

1.2主要施工规范、规程

序号

类别

名称

编号

1

国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

2

国家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3

国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4

国家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02

5

国家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2003

6

国家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75

7

国家

普通混凝土拌合性能试验方法

GB/T50080-2002

8

行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9

行业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

10

地方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DBJ01-82-2005

11

地方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DBJ01-62-2002

12

地方

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

DBJ01-95-2005

13

地方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DBJ01-82-2004

14

地方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

DBJ01-80-2003

15

地方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

DB11/T385-2006

16

地方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DBJ01-62-2002

17

地方

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DB11/T695-2009

1.3主要标准

序号

类别

名称

编号

1

国家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2

国家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GB/T50375-2006

3

国家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

4

国家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

5

行业

建筑结构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

DBJ/T01-69-2003

6

行业

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北京城建集团)

QCJJT-JS02-2004

1.4主要图集

序号

名称

编号

1

工程做法

08BJ1-1

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1

3

筏形基础

04G101-3

1.5其它文件

序号

名称

编号

1

通州区新华大街商业、办公、居住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

通州区新华大街商业、办公、居住项目初步设计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建抗超委)

 

二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1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

280031m2

地下面积

101600m²

地上面积

178431m²

2

层数

地下

4层(有夹层)

地上

37层、29层、6层

3

结构形式

基础形式

筏板基础

结构形式

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

4

地下防水

结构自防水

抗渗混凝土P10

构造防水

膨胀止水条、止水带、止水钢板

基础底板、梁

C35P6

施工后浇带

比相邻结构的混凝土高一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

5

基础底板厚度

2800、1500mm

6

施工缝设置

底板施工缝按照结构图中后浇带位置留设

7

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柱墩、底板、承台)C35P10、地下室外墙C40P10、与土接触接触梁板C30P6

8

基础底板混凝土量

1#楼为9445.304m³,2#楼为4095.92m³,3、6#楼为15598.1m³3#、6#楼为补偿收缩混凝土

9

混凝土环境类别

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与土接触的顶板为二b类,地下其它构件为二a类

 

三施工组织机构

3.1混凝土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机构如下:

 

四施工准备

4.1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4.1.1水泥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处于冬季施工,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3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且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8%;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大于60℃;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

4.1.2细骨料

选用中砂,细度模数大于2.3,含泥量不大于3%。

泥块含量不大于1%。

4.1.3粗骨料

粗骨料选用粒径5~31.5mm,并应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大于1%;应选用非碱性粗骨料。

4.1.4外加剂

按设计要求,由试验室试配确定,混凝土内可掺用适量的活性材料(粉煤灰等)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粉煤灰和矿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胶凝材料的50%;同时可加适量缓凝型外加剂。

以延缓水化热释放时间,减少内外温差。

外加剂含污染物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4.1.5水

宜用不含有害物质的井水或自来水,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

4.1.6配合比

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应符合:

胶凝材料不应少于300kg/m3,砂率控制在30%~45%,掺合料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30%。

4.1.7含气量

混凝土含气量与合同规定值之差不应超过±1.5%。

4.1.8混凝土对碱集料反应的要求

为了预防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的损害,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粗骨料的选用除需满足泵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外,选用B种低碱活性集料。

水泥除满足混凝土中水泥的一般要求外,选用碱含当量小于0.6%的低碱水泥。

掺加掺合料的部位选用优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

外加剂选用无碱或低碱无氯盐外加剂。

混凝土按有关混凝土碱集料试验数据进行配制。

严格控制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小于水泥用量的0.6%的要求,并控制混凝土中碱含量不大于3Kg/m3,以防止混凝土工程发生碱集料反应。

4.2技术准备

4.2.1认真符合施工图纸,学习图纸关于基础底板的相关内容,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4.2.2及时学习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和冬季施工规范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做好冬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准备工作。

4.2.3方案确定以后,对项目部人员进行方案交底,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保障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的正常进行。

4.2.4组织相关测温、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障冬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正常进行和质量。

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P10。

为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最高温度,最主要的措施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由搅拌站试验室试配优选配合比,对混凝土泵送、缓凝和防水性能等均能满足要求,并同设计及有关专家讨论,合理选取外加剂。

为防止裂缝,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均采用60d龄期。

由于底板厚,水泥水化热集中,散热缓慢,极容易出现温差裂缝。

使用60d龄期,适当调整水泥用量,增加矿物掺合料用量有以下优点:

1.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峰值,延长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使混凝土有足够的时间徐徐散热。

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从而大大降低温差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2.减小混凝土的自收缩,使混凝土被抵消的膨胀值减低,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4.3机具准备

序号

名称

数量

型号

技术参数

备注

1

混凝土泵车

2台

84m3/h,水平/垂直距离:

2000m/350m

备用1台

2

拖式混凝土输送泵

4

按需要调配

3

布料杆

4

R=12m

4

φ50插入式振捣棒

若干根

无噪声

环保型

软管4m、9m

备用10根

5

φ30插入式振捣棒

若干根

无噪声

环保型

软管4m、9m

备用4根

6

平板式振捣器

若干台

无噪声

环保型

7

空气压缩机

2台

V-1.05/10

8

镝灯

2盏

3.5KW

9

碘钨灯

20支

1KW

五主要施工方法

5.1混凝土的搅拌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符合下表规定:

混凝土坍落度(mm)

搅拌机容积(L)

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s)

≤80

<250

90

250~500

135

>500

180

>80

<250

90

250~500

90

>500

135

注:

采用自落式搅拌机时,应较上表搅拌时间延长30s~60s;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应较常温下预拌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15s~30s。

5.2混凝土的运输

1、混凝土的运输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

2、所有车辆进行编号,并在驾驶室中写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及使用部位,使现场施工人员直观明了。

3、现场调度与混凝土搅拌站调度随时保持联系,确保混凝土类型及数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4、混凝土出场前和入模前均需检查验收其混凝土运输单、坍落度及出罐温度。

5、混凝土拌合物自出机到浇筑完毕时间控制在1小时,并保证施工作业面前后覆盖搭接合理。

6、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检查一次。

7、检查混凝土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的塌落度,每一工作班至少检查两次。

8、在每一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有变动时,要及时检查和调整。

9、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要随时检查。

10、现场混凝土采用塔式起重机吊运、泵送及泵送和塔式起重机吊运结合的三种运送方式。

11、混凝土罐车必须加套保温被,采取保温措施。

12底板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罐车进出高峰必须合理分区,对进出口方向和行走路线必须按施工部署统一安排、指挥,确保秩序井然。

5.3混凝土的泵送

5.3.1混凝土泵、泵管选型

混凝土泵管全部选用D125型,尽量少用软管和弯管,以便于装拆维修、排除故障和清洗;混凝土输送采用功率较大的固定泵。

5.3.2混凝土泵、泵管敷设

1、混凝土输送管路绝对不允许受任何拉力作用。

2、输送管道的接头应确保密封,并经常检查,保证不发生漏气、漏水现象。

3、泵机出口处直管长度不宜少于5m,以免堵管。

4、泵机出管径为150mm,接一个过渡接头与125mm的泵管对接。

此处泵送压力较大,采用钢丝绳向泵机方向牵拉进行固定。

5、地面水平管放置在事先用钢管搭好的脚手架上。

不得直接摆放在钢筋或人行道上。

6、改变走向的90o、45o弯头,采用曲率半径≥1m的大弯头,在水平和竖向(斜向)固定。

5.3.3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法

1、混凝土泵的使用及操作应严格执行使用说明书和其他有关规定。

泵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独立操作。

2、泵机基础应坚实可靠,无坍塌。

不得有不均匀沉降,泵机就位后应固定牢靠。

3、按规定程序先行试泵,在运转正常后再交付使用。

4、泵送前应先开机用与混凝土同配比砂浆湿润整个管道,而后输送水泥砂浆,使输送管道处于充分润滑状态并预热,再开始泵送混凝土。

润滑用的水泥砂浆应分散布开,不得集中浇筑在同一处。

5、泵送开始前,当料斗中的水泥砂浆位于搅拌轴以上时,加入混凝土开始泵送。

加入的混凝土必须是新鲜的、搅拌均匀、符合泵送要求的混凝土。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应坚决拒绝泵送,以防堵管和损伤混凝土泵。

6、泵送开始时,要注意观察泵机液压表和各部位工作状态,防止堵塞现象。

7、混凝土应保证连续供应,以确保泵送连续进行,尽可能防止停歇。

同时料斗内应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

不允许吸空和无料泵送。

如必须中断时,其中断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毕所允许的延续时间。

在输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如有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8、当输送管被堵塞时,应反复进行反泵和正泵。

逐步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后泵送。

9、向下泵送混凝土时,应先把输送管上气阀打开,待输送管下段混凝土有了一定压力时,方可关闭气阀。

10、泵送时应随时观察泵送效果,若喷出的混凝土连续稳定,石子不露出、更不散开,则泵送效果良好;若喷出一半就散开,证明和易性不好;喷到地面时砂浆飞溅严重,说明塌落度较大。

11、施工时,应按照冬季施工要求在水平输送管上覆盖双层草帘被,防止泵送过程中混凝土温度散失过大,不能达到入模温度。

12、每次泵送作业完毕后,必须认真做好机械清洗和管道冲洗工作。

5.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5.4.1混凝土的浇筑原则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量大,考虑每个流水段施工配备地泵2台,控制每台泵泵送量70~80m3/h。

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移动地泵或泵管可采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管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

根据泵送混凝土的特点,采取“分段定点、斜面分层、循序渐进、薄层浇筑、自然流淌、连续施工、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分层浇筑厚度50cm;从而可以提高浇筑混凝土的泵送效率,确保底板混凝土上、下层的结合。

以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混凝土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基础筏板分层浇筑时,已浇筑层的混凝土温度在未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不应低于2℃。

5.4.2工艺流程

浇筑部位清理→模板、钢筋验收→混凝土输送→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试块制作)→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测温

5.4.3浇筑部位清理

浇筑面不得留有冰雪,清除模板、钢筋上的冰雪、垃圾、油污、泥土等杂物,并覆盖保温,保证钢筋模板的清洁,减小混凝土浇筑时热量的损失。

5.4.4钢筋的隐蔽验收工作已经完成,检查垫块、注意保护层厚度,检查钢筋马凳、注意负弯矩钢筋、钢筋接头的位置,办理好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记录。

5.4.5模板的预检工作已经完成,模板的位置、形状、截面尺寸、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的支撑体系稳固可靠,拼缝严密无错台,线角顺直,模内残留物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均匀。

5.4.6混凝土输送

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及时输送至作业面,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如有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5.4.7底板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入场后应及时检测其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应退回或由搅拌站进行二次搅拌。

2、浇筑底板时应分层分块连续浇筑,分层厚度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及浇筑能力确定。

分层方法可采用斜线分层,分块大小及分层厚度以供灰速度以及各浇筑块不出现施工冷缝为原则。

但最大分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有效作用长度的1.25倍。

1#楼浇筑时,B1、B3段两台泵同时浇筑集水坑,集水坑浇筑完毕时,两台泵分别从东西两边向中心浇筑;B2段两个泵同时浇筑两个集水坑,与底板平行时在从东西向中心浇筑。

2#楼浇筑时,A1段先浇北侧较深位置以及各个承台、集水坑,然后两台泵自南北方向向中心浇筑;A2段先浇中心集水坑部位,然后自东西向中心浇筑。

3、混凝土浇筑时自由下落高度不超过两米,若超过两米时应采取加长软管和串筒方法。

在泵送过程中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以免吸入空气产生堵塞。

4、振捣采用插入式50型振捣棒,设置数量按每层混凝土浇筑量大小确定。

5、混凝土浇筑后用长刮杠找平,用木抹子搓平,泌水应及时排除。

6、混凝土表面压实:

混凝土浇筑完毕,泌水已处理,二次振捣用平板振捣器振捣,表面用木抹子压实。

当混凝土表面用手按有印痕但下沉量不大时即可进行二次搓毛压实。

二次抹压时不可在表面洒水,而应将混凝土内部浆液挤压出来,用于表面混凝土湿润抹压。

在终凝前再进行一次抹压,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平整并防止裂缝产生。

在预埋件和插筋根部及施工缝处用木抹子找平。

分层浇筑示意图

电梯井深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出现井筒移位、跑模的质量病,为防止模板移位,除支模时采用外顶内撑的固定方式支模,一定要注意在井筒模周边对称下料,对称振捣,禁止一侧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

5.5混凝土的振捣

5.5.1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每层混凝土厚度应不超过振动棒的1.25倍;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中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见下图)。

插入式振动器的插入深度

1—新浇筑的混凝土;2—下层已振捣但尚未初凝的混凝土;

R—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L—振捣棒的长度

5.5.2振动器插点要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

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R的1.5倍。

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cm。

插点排列,R—振动棒作用半径

5.5.3振动器使用时,振捣器距离模板不应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0.5倍,且不宜紧靠模板振动,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芯管、吊环、预埋件等。

5.5.4每一插点振捣时间以20~30秒为宜,一般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现均匀的水泥浆和不再冒气泡为止,不显著下沉,表示已振实,即可停止振捣。

5.5.5上下层之间振捣时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出现混凝土“冷缝”。

同时应严格控制振捣点间距和插入深度,避免各浇筑带交接处的漏振,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增大密实度。

混凝土施工采取“薄层浇筑、二次振捣、二次抹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干缩裂缝。

5.5.6表面及泌水处理:

浇筑成型后的混凝土表面水泥砂浆较厚,称为结构的“软弱层”,应按设计标高用刮尺刮平,赶走表面泌水。

同时在混凝土初凝前,反复碾压,用木抹子搓压表面2~3遍,以闭合收水裂缝。

5.6混凝土的养护

5.6.1养护

1、混凝土板浇筑完毕后4~6h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两层草帘被保温,防止表面失水及表面温度骤降。

根据测温情况,随时调整覆盖厚度,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养护重点为底板于外墙交接处.此处同底板容易形成较大的温差而引起外墙裂缝,因此要覆盖严密。

终凝后,仍应继续覆盖养护,塑料薄膜应将全部表面覆盖严密,草帘被覆盖密实,养护时间应不少于14d。

混凝土在浇筑完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当人踩踏时无脚印),方能够上人进行放线及下道工序施工。

2、混凝土浇筑后12h~48h期间混凝土水化热达到峰值,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40℃。

因此,在此期间,养护的重点应该是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尽可能地降低内外温差,覆盖多层草帘被保温,并派专人每3h检查一次温度,以此决定草帘被覆盖是否够用。

由于本工程地下室板为2800mm,和1500mm厚,局部集水坑最后能达到7250mm,混凝土的一次性连续浇筑量很大,且80型混凝土输送泵的实际平均输送量为70m³/h,已浇筑的混凝土斜面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可能增长。

因此,为防止出现冷缝,在设计配合比时应给混凝土留8~10h的缓凝时间。

同时,为实现流淌分层浇筑,混凝土坍落度应控制在18±2cm。

5.6.2温度测量和控制方案

基础底板混凝土测温点预埋焊管,利用电子测温仪在底板底上返50mm处,底板中心处,底板顶下返50mm处测温。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大体积混凝土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和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两次。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

布置方法如下:

温差控制:

砼硬化期的实测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内部温差(中心与表面下50mm处)不大于25℃。

b、表面温度(表面下50mm处)与表面外50mm处的温差在20℃以内。

c、砼降温速度不大于2℃/d。

d、撤除保温层时,砼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

测试过程中及时绘出各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的温度分布曲线。

发现温度数值异常时及时报警,增加覆盖。

具体布置点见附图。

5.6.3拆模要求:

拆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混凝土温度不得高于5℃,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六保证措施

6.1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1、每车必须挂标识牌,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浇筑部位。

2、每车必须有运输单,注明工程名称、浇筑部位、混凝土强度、配合比、外加剂、坍落度、出机时间温度、运输车号等。

现场必须有专人签记运输单主要内容,并填写浇筑记录表的各项内容,浇筑记录应随运输单一同交工程部门保存备查。

3、对不合格的车次(如小票标注不清、自行涂改、与本车次对不上的),坍落度过大的要记录车号、退场时间,并存档。

4、车辆进场后由工程部门派专人(配带标记)指挥调度,并在运输单上加盖名章,记录时间,收集运输单存档。

6.2质量保证措施

6.2.1浇灌部位、强度等级的控制

混凝土到场后都必须做坍落度抽检(使用塌落度量筒)。

等待时间长的应增加复试一次(禁止往混凝土中直接加水),合格的使用;坍落度不合格但经批准程序后,可由专业人员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符合要求后使用。

6.2.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1、对于泵送混凝土,水灰比往往由于采取泵送方式,不易达到理想状况,为了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抗渗、抗裂能力,施工中采用二次振捣,保证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合良好。

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初凝前应采用3m长刮杆抹压找平,初凝后、终凝前应再抹压一遍,以防止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

3、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擅自加水。

坍落度损失过大时,可经预拌站总工授权添加同品种减水剂,添加量应控制在施工配合比总量误差允许值内。

4、加强混凝土养护和保温,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允许(25℃)范围以内。

6.2.3现场试验室的控制

1、现场试验室须保证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养护条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2、现场试验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混凝土施工前应作技术交底,混凝施工应具备养护条件。

4、用于检查结构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每浇筑一次混凝土至少取样一次(且应满足每100m3至少取样一次),具体组数如下:

试块留置:

对于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其中一组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强度,另一组用于检验同条件养护28天、再标准养护28天的混凝土强度,由于基础底板为抗渗混凝土,在加一组在与构件同条件养护二十八天后转入标准养护二十八天再测定其强度,并且还应增加检验同条件养护二十八天,再标准养护二十八天的抗渗试验。

5、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应在作业面出料口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