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832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docx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

 

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

第9合同段

(K45+150~K48+000)

路基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梅大高速公路第9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日期:

2010年7月10日

 

路基沉降监测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

3、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第九标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4、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第九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规定(试行)。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项目区位于山地丘陵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地形起伏非常大。

为减小建设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和消化弃方,本标段高填深挖共10处,其中高填路基4段,含避险车道1处;深挖路堑6段,含避险车道1处。

本路段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边坡岩体结构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影响边坡稳定。

路基开挖后,坡面岩土在雨季容易呈现饱水状态,导致坡面产生滑塌、崩塌,甚至边坡整体失稳。

详见表1、表2:

表1深挖路堑高边坡一览表

序号

里程桩号

位置

坡长

(m)

最大边坡高度

(m)

1

K45+320~K45+590

70

49.9

2

K45+650~K45+730

80

39.1

3

K46+070~K46+270

200

70.7

4

K46+687~K46+760

73

30.8

5

K47+792.636~K48+000

217.364

48.4

6

BXK0+310~TBK0+1.576

31.938

41.4

表2高填路堤一览表

序号

里程桩号

最大填高

(m)

1

K45+790~K45+896.304

20.1

2

K45+960~K46+080

23.8

3

K46+334.594~K46+730

24.1

4

K46+740~K46+895

20.5

第三章监控量测的目的

第一节监控量测的目的

1、通过对边坡变形的监测,判断边坡的滑动面深度、滑动范围及其变形发展趋势,评估开挖施工对边坡自身稳定性和周围构造物的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2、通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的调整,及时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

避免边坡工程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速地进行。

3、检验边坡加固效果,评价安全稳定性。

4、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未开挖区段的施工提供工程类比的依据。

第二节适用范围

本监控量测方案,适用于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第九标段高边坡监控以及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基、挡墙监控量测作业。

第四章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内容

高边坡的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包括:

地面位移监测、锚索内力监测、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等,具体见表3:

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工作内容表。

 

表3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工作内容表

序号

量测项目

量测仪器

主要工作内容

1

地面位

移监测

全站仪

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

2

锚索内

力监测

锚索测力计

监控预应力锚索防护质量

3

人工巡视及裂缝观测

游标卡尺

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第五章监控量测组织机构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组建以项目总工朱向阳为组长,工程技术部蔡聪明、杨斌、孙凯,测量班宋旭、马绪强、夏洋、黄卫,质检部邹洋、黎志伟为组员的量测组。

量测组在项目总工的领导下进行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的处理工作,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报告监理工程师。

二、监控量测管理

1、测量班承担项目的量测任务。

2、现场量测人员负责埋点、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工程技术部。

3、量测工作按量测计划实施,并与现场施工紧密配合,不得中断工作。

4、测点须牢固,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5、监控量测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第六章监控量测方法

第一节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基、高挡墙监测

一、概述

对于软土地基,采用预压的方法,使地表下一定深度土体进行排水下沉固结,增加土体密实度,地基承载能力。

因此地表加载后的沉降和位移观测能保证软基路堤的工程质量,确保完工后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观测分析,掌握控制工程地基沉降量、指导工程施工。

对于高填方路段,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和变形,控制堆载速率,确保路基填筑的顺利完成和控制不均匀沉降,对填筑施工进行全过程现场监测。

监测项目的布设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但为高路堤预压施工顺利完成提供大量的、有效的指导数据,而且为路堤的稳定和变形的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高路堤施工质量。

二、沉降板和位移边桩的制作及埋设

地面沉降是随填筑过程不断加载而增加的,为了确保某处的沉降自始至终都能观测到,采用接长观测点方法,即在60cm×60cm钢板上焊接钢管,使钢管能不断接长,管顶始终都露出地面,便于各沉降量的测量。

但由于钢管与周围砂接触而产生摩擦力,影响沉降板的下沉,因此,在钢管外圈设置一较大的钢管作为保护层,使堆载的土与观测钢管隔离,确保观测点能准确反应沉降板的沉降。

沉降板由直径25.4mm的钢管和600×600×9mm的钢板组成。

底部钢管焊接在钢板中心处,接管用管箍连接,两端由螺纹结头和空心管紧铰连接,为了保护观测管,外套长500mm长直径为76.2mm的钢管,外管顶部用护管帽盖住。

为了控制和掌握填土加载过程中对路堤边坡下土体的稳定和变化,设钢筋砼位移桩。

沉降板埋设在路基地面或砂垫层上,位移桩打入地表深度不小于1.2m,以确保自身的稳定性,桩顶需高出地面的高度不小于10cm并在桩顶打进1寸水铁钉,作为以后的观测的标志及保证量测精度。

路堤沉降板可预制或现场制作,位移桩采用预制砼小方桩,埋设时要求沉降板与路基填料紧密接触,沉降板周围的填料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路堤底面沉降板宜按填土的高度分段接长,接长前后都需要测量其高程。

路堤顶面沉降板应在路堤填筑完毕后即进行安装。

注意做好标志,防止施工时沉降板遭到破坏。

三、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断面沉降板和位移桩布置见附表:

施工监测一览表。

四、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基中心线外50米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砼水准基石,路堤升至一定高度时,为了减少沉降观测由路面水准传递到路面的高差影响,可将水准点传设到附近原固定的结构物上。

传点精度要求使用二等水准往返测量,高差闭合符合规范要求。

五、观测频率

沉降观测的频率取决于沉降量的大小、加载方法。

通常要求观测的次数能反映出沉降的变化过程又不遗漏变化时刻。

根据本设计路堤填筑采用分级加载的方法,要求施工期每填筑1-2次应观测一次,如果两层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7天至少观测一次。

当填筑至上路床顶后,预压期1-2月,每月观测两次,以第二个月起视沉降速率变化情况观测1-2次,直至预压期结束。

从营运开始至设计观测期间隔一个月观测一次。

设计观测期为从施工开始至营运期的前两年。

六、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如沿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1.0cm/天,或水平位移速率≧0.5cm/天,标志位不稳定状态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填土),当停止加载后每天仍需进行观测,当连续三次沉降量或位移量在控制范围之内时,才能继续加载填筑施工。

当填筑至上路床顶面时,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连续两个月的观测沉降量每月不超过7~8mm,确定为沉降稳定,此时方可卸载并开始路面填筑。

七、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1、观测做到四个固定:

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数、固定测点及转点;

2、观测时必须携带尺垫,严禁用砖石或不用尺垫作为转点;

3、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填写沉降、位移观测记录;

4、做好沉降和位移观测成果整理,成果整理时,首先检查手簿中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观测限差是否符合要求,文字说明是否齐全。

然后将观测数据填入观测记录表,计算两次观测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为清楚的表示时间、填土高度和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应绘制沉降点的时间-高度-沉降量关系曲线。

水平位移观测分析同上。

5、已安装的沉降板和位移桩,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以免变形和破坏。

6、安装沉降、位移监测器具,必须通过监理工程师同意并符合设计要求。

每次观测后,整理结果。

按日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监理工程师。

观测实施中服从监理工程师指导和检查现场监测工作。

第二节挡墙上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挡墙上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用直径20mm的钢筋做成,顶部刻十字交叉的3mm宽,5mm深的凹槽。

安放钢筋时避开沉降缝,同时确保钢筋的牢固和稳定,做好可能遭到施工和人为损坏的防护措施。

位移、沉降监测频率:

施工期间每三天一次,或者根据位移变化情况减少或加密测试。

施工后视变化规律确定测试频率,时间间隔一般为20天,在雨季需加密观测次数,注意位移变化趋势。

每次测量时必须记录当天的气温和前五天内的最大降雨情况,可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气候特征记录气温和推算降雨量,有条件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降雨资料。

施工中还必须记录填方加载高度。

设计观测期为施工至运营期的前两年。

水平位移采用大地测量法,观测误差不大于3mm,垂直位移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对每次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上报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报告中对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应作出分析和判断意见,并对施工和维护提出建议。

第三节高边坡监测

一、监测系统的组成

边坡变形检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处治效果监测和动态长期监测。

施工安全监测队边坡体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为边坡体的影响,及时指导工程实施。

施工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必须及时,以使监测信息能及时地反映边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供有关方面做出决断。

边坡处治效果监测是检验边坡处治设计和施工效果、判断边坡处治后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可以了解边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实施的工程进行监测,例如监测预应力锚索应力值的变化,以直接了解工程实施的效果,通常结合施工安全监测及长期监测进行。

边坡处治效果监测时间一般至工程通车后两年。

边坡动态长期监测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对边坡坡体进行动态跟踪,了解边坡体稳定性变化特征。

本次高边坡监测本着经济、适用原则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线变形监测点及仪器的布设选在计算安全系数较低、设计过程中判断有可能出现异常的高边坡路段。

1、监测系统主要包括:

1)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2)地表垂直位移监测;

3)深层岩土体的水平位移监测;

4)锚杆、锚索的内力监测。

每处高边坡都含有前两项监测内容,第三、四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使用。

2、监测点布设的基本原则

监测断面通常选在地质条件差、变形大、可能破坏的部位、边坡高的断面。

各边坡变形监测点布设详见《高边坡监测设计图》。

变形监测点处埋设或者浇筑观测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可用同一观测墩。

观测墩应布置在稳定的土体上,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建立,并注意与排水沟协调。

边坡施工之前建立可靠的高程和水平位移控制网,基准点应充分考虑到施工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遭到破坏。

全线高边坡监测设计以表面变形监测点为主,测斜管、锚索测力计有针对性的选用在部分边坡上。

边坡开挖前对所有测试项目至少测试两遍,作为初值。

注意对地表水平位移监测时需要同时测量测斜管孔口的水平位移。

测斜管的布设应避开附近的锚杆、锚索、排水孔等防护设施。

3、精度及内容要求

表面变形监测水平位移采用大地测量法,观测误差不大于3mm,垂直位移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选用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满足精度要求。

每次测量时必须记录当天的气温和前五天内的最大降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