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31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章 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章 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章 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章 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docx

《第一章 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绪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绪论.docx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③)。

①感觉②知觉③思维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①)。

①额叶②顶叶③枕叶

   3.条件反射受(②)控制。

①皮下中枢②皮层③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

   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①)。

①脑②客观现实③实践活动

   5."谈虎色变"属于(②)。

①无条件反射②条件反射③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6.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①)①反映②反应③反射④反馈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④)①是脑的机能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④具有主观能动性

    8、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④)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问卷法④产品分析法

   9、请给以下⑴—⑺题的心理现象进行选择属于什么反射:

   ⑴“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①)

   ⑵“谈虎色变”属于(③)

  ⑶“望梅止渴”属于(②)

  ⑷“谈梅生津”属于(③)

   ⑸“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①)

  ⑹“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②)

   ⑺“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③)

   ①无条件反射②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③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④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②)状态。

 ①真正的注意    ②表面上的不注意    ③表面上的注意       ④真正的不注意

   2.(②)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转移    ④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④)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转移    ④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③)的特性。

  ①对比  ②暗适应   ③明适应  ④疲劳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②)。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①)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①视觉   ②听觉    ③肤觉   ④运动觉

   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①)成人。

①不如    ②接近   ③已达  ④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③) ①个别对象 ②空间联系③因果联系④对象总体

   9.“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④)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0.忽名忽暗的灯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因为(③)引起的。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1.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①③④)等。

①知识经验 ②艳丽的色彩 ③需要、兴趣  ④情绪和精神状态

   12.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①②③)等。

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③培养间接兴趣 ④刺激物的强度

   13.在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①)品质。

       ①广度    ②稳定性   ③分配   ④转移

   14.注意品质中具有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的是(①②)品质。

           ①广度  ②稳定性 ③分配  ④转移

    15.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品质中(③)不强。

 ①广度 ②稳定性  ③分配  ④转移

   16.人从暗处到光亮处,最初强光使人发眩,什么也看不见。

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的(②)。

   ①提高    ②降低    ③既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

   17.在密密的人群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属于知觉的(①)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18.同样一棵松树,有人注意它的的风景,有人观察它的生长,有人分析它的木材应用,这是因为人们知觉有( ①)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19.“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③ )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20.穿竖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③)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错觉     ④恒常性

   21.吃过甜食后再吃橘子,感觉它有些酸,这属于( ② )   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②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③感觉的适应    ④同时性对比

   22.“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这是( ②)引起的。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3.小学生做数学作业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计算,一会儿看课本,这是(②)的表现。

①起伏 ②稳定③分配④分散

   2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① )     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②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③感觉的适应     ④抑制作用

   25.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出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知觉(①)规律的具体运用。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26.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根据(④)水平决定的。

  ①视觉发展 ②听觉发展 ③肤觉发展④运动觉发展

   27.刚入学的儿童做体操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6”、“9”不分,“bd”、“qp”不分。

这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③ )水平不高。

  ①大小知觉 ②形状知觉③方位知觉④距离知觉

   28.倒看物体仍不变,这是知觉的(④)。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29.人们用手拿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属于(③)   ①选择性      ②整体性    ③错觉    ④恒常性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选择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②)记忆。

①瞬时  ②短时  ③长时  ④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③)会发生变化。

   ①量 ②质 ③量和质 ④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 ②)性遗忘。

①暂时 ②永久 ③一般 ④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④)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

 ①积极 ②消极 ③熟悉 ④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

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③)想象的形象。

①有意 ②无意 ③再造 ④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④)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①经验 ②知识 ③客体 ④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②)发展的表现。

 ①有意性 ②现实性 ③创造性  ④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③)的发展的表现。

①有意性 ②现实性 ③创造性 ④概括性

   9.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 ①),问答题与填空题属于(②)。

①再认 ②再现

   10.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①),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③),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 ④)①识记     ②保持    ③再认   ④再现

   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②)。

①记忆联想 ②记忆表象 ③幻想 ④追忆

   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③)。

①有意想象 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 ④创造想象

   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②)。

①有意想象 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 ④创造想象

   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④)①有意想象 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 ④创造想象

   15.无意识记是( ③)的识记.      ①无意义②对材料不理解③无预定目的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选择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③)  ①思维的概括性 ②思维的灵活性 ③思维的间接性 ④思维的直觉性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①)  ①思维的概括性 ②思维的灵活性 ③思维的间接性 ④思维的直觉性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是(②)  ①分析 ②抽象 ③概括 ④综合

   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 维过程是(①)。

①具体化    ②抽象    ③概括    ④综合

  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④)阶段。

 ①六七岁    ②七八岁    ③八九岁    ④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

“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② )   ①集中思维   ② 动作思维   ③发散思维    ④形象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 (③ )  。

①动作思维 ②抽象思维  ③发散思维  ④集中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 (②)  ①动作思维 ②抽象思维  ③发散思维  ④集中思维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②)。

 ①言语表情 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 ④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③)①心境 ②应激③激情 ④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③)①美感 ②心境③道德感 ④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①)情感。

 ①心境 ②美感③激情 ④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相惑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④)①美感 ②心境③激情 ④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愉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

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①) ①丰富性发展 ②深刻性发展③可控性发展 ④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二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这说明小红的情感(③)得到发展。

    ①丰富性 ②深刻性③可控性 ④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菜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②)在逐步发展。

    ①丰富性 ②深刻性③可控性 ④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③)。

 ①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②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③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④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②)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③自制性 ④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①)水平比较低。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  ③自制性   ④坚持性

   12.目瞪口呆,愁上眉梢,这属于(③) ①言语表情 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 ④音调表情

   13.人们对风景的欣赏,对好人好事的颂扬,这些情感内容是( ④) ①心境 ②应激③激情 ④美感  

   14、与冲动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③)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③自制性 ④坚持性

   15、“优柔寡断”是和意志的(②)相反的表现。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③白制性 ④坚持性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C)。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A)。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5、到了小学(C),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

   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一、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    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第七章 

   一、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

A、活动B、交往 C、人际吸引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 )。

A、电视 B、动作 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B)。

A、师生关系 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A)。

A、友谊 B、同伴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  C )。

A、群体规范       B、凝聚力       C、心理相容   D、友谊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不良品行         B、成绩不好      C、容貌差       D、不讲话

   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  C )。

A、仪表风度        B、交往频率        C、心理品质     D、空间距离

   9.在整个小学儿童期,择友的重要标准是( ABCD  )。

A、敬慕关系       B、直接接触关系    C、接受关系        D、其他关系

   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  C )。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 A  )。

A、五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六年级

  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 C )。

A、受欢迎儿童       B、中间型儿童      C、不受欢迎儿童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选择

      1、个性是(  B )形成的。

A、天生的      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       C、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A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D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B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

A、可变性           B、发展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6、个性是(   C )的统一。

A、稳定性和社会性        B、整体性和社会性        C、普遍性和个别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7、(  B )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

A、需要       B、志向       C、兴趣            D、世界观

     8、(   B)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A、活动需要         B、认识需要         C、交往需要           D、成就需要

     9、(  D )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A、需要        B、志向            C、兴趣      D、世界观

     10、(     C)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

A、活动需要         B、认识需要         C、交往需要        D、成就需要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    C )。

A、个人价值观         B、群体价值观       C、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D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个别性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D)。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 B  )直接相联的。

A、需要     B、认识能力          C、情感     D、活动

      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

A、核心           B、本质        C、关键           D、主体

      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B   )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自尊需要

       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  C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19、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A   )上。

A、职业志向      B、道德志向      C、政治志向      D、经济志向

       20、小学能把志向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占(A)。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1、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以及同学的支持,这是小学生的( C  )A、活动需要 B、认识需要 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B )。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C)。

   A、晚 B、同步C、早

   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B)。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 A  )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     B、三、四年级       C、五、六年级

   5.曾子说:

“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 A  )的意思。

A、自我观察B、自我分析C、自我评价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A、自尊感B、成功感C、自信感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   )A、自我检查B、自我控制C、自我掩饰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  )A、过高B、适当C、过低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

“没关系”。

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

    A、自我检查B、自我监督C、自我体验 D、自我掩饰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A)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

   2.智力的核心是(D )能力。

 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D)。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B).A、性格B、气质C、情感 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 B)特点。

A、气质 B、性格C、能力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