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29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docx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上课讲义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foundationtreatment》

  2.课程类别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是岩土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3.课程学时:

总学时1周。

  4.学分1

  5.先修课程:

《地基处理》

  6.适用专业:

岩土工程

  7.大纲执笔:

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教研室李玉花

  8.大纲审批:

建筑工程学字学术委员会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本课程的宗旨是为了使该专业学生能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计算原理,为毕业后从事地基处理工程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理论基础和应用条件,为今后从事生产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1.换土垫层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2.深层密实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3.排水固结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难点)。

  4.加筋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

  学时安排

  通过实验(4个学时),掌握地基处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考核办法:

闭卷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地基处理》叶书麟、叶观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二)参考书:

  1.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

  2.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

  篇二:

地基处理课设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

  水泥土搅拌法地基处理计算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年6月27日

  目录

  一、设计资料31、基本设计资料32、设计要求3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4三、确定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41、加固目标42、土层特性4

  四、水泥搅拌桩的设计计算51、固化剂的选择52、桩长53、桩径的选择5

  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55、褥垫层厚度56、承载力计算57、软弱下卧层验算78、沉降计算7

  五、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91、质量检验92、验收标准10

  六、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101、一般规定102、施工11

  一、设计基本资料

  

(一)、基本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

  某六层住宅楼,建筑占地约800m2,建筑面积约5000m2。

2、基础形式与荷载条件

  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底面为25m*32m),基础底面压力120kPa,基础埋深。

3、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地面标高在,地下水埋深在地面下,平均水位标高。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9。

  表9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选择适宜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2、完成对所选择的复合地基方案的设计计算工作:

选择桩长、桩径,确定面积置换率以及布桩形式,完成承载力计算,完成沉降计算,确定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

3、绘制该复合地基的桩位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和横断面图)。

4、编制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

  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

  1、综合比选:

  各种地基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1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

  加固方案不采用振冲置换法,振冲挤密法,因为地基报告中的粘土抗剪强度较小,

  不满足地基处理的要求,况且这种方法适用于砂土、粉土地基,而我们的处理对象主要是粘土;不采用土、灰土挤密桩,因为其目标主要是消除地基湿陷为目的,较宜用于黄土地区;对比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对环境是否友好等多方面因素的比选,确定将深层搅拌桩确定为此工程地基处理方式。

深层搅拌桩具有以下优势:

  ⑴基本不存在挤土效应,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及地下沟管影响很

  小;

  ⑵可根据不同土质和工程设计要求,合理选择固化剂及配方,应用较为灵活;⑶施工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可在市区和建筑物密集地带施工;

  ⑷土体加固后,重度基本不变,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较大附加沉降;

  ⑸结构型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工程需要,选用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

⑹在负温下制作的水泥土正温后强度可继续增长且接近标准值,因此只要地温不低于-10度,就可进行深层搅拌法冬季施工。

  综上所述,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法比较适用于此工程。

  三、确定工程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

  1、加固目标

  加固后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至少达到120kPa,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外,还要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改善地基土的透水特性、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性能等等。

2、土层特性

  本课程设计的各土层厚度为:

  四、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计算

  1、固化剂的选择

  选用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为15%,采用湿法搅拌技术,水灰比为,为避免环境污染,且工程无特殊要求,不加入外掺剂。

2、桩长

  竖向承载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湿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干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

本计算书采用湿法搅拌,设计桩长时宜穿透软弱土层,故深层搅拌桩的桩长定为15m,桩端落在六号土层,即暗绿色粉质粘土层上。

  3、桩径的选择

  常用桩径500~600mm。

本工程中无特殊要求,故采用500mm的桩径,故桩的截面积=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

  

(1)加固范围:

水泥搅拌桩既与钢筋混凝土桩不一样,也与散体材料桩不一样,其刚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其加固范围可仅布置在基础范围内,而不必像散体材料一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

桩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

  

(2)布桩形式:

布桩形式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及上部建筑对变形的要求进行选择,在本计算书中采用柱状布置比较适宜。

  5、褥垫层厚度

  根据相关规范,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200~300mm厚褥垫层,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故本计算书采用300mm厚的褥垫层。

  6、承载力计算

  

(1)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设杂填土的重度为18KN/m3

  ?

m?

  ?

18?

?

18?

?

?

2?

  ?

/m3

  基础埋深承载力修正系数?

d=,基础埋深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查表取90kPa

  fsp?

fspk?

?

d?

?

m?

d?

?

?

90?

?

?

?

?

?

?

  

(2)确定单桩承载力Ra

  先按Ra?

?

fcuAp确定单桩承载力,查表得,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强度折减系数

  篇三: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变电站场地站址地基处理工程设计

  一、设计说明

  地基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继《地基处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与地基处理理论学习相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和巩固地基处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实际具体问题。

了解并掌握实际地质和荷载条件

  下不良地基处治设计的一般方法;熟练地质资料的使用;培养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练掌握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监测技术,培养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设计目的

  

(1)提高地基承载力

  结构的荷载最终都将传到地基上,结构建筑物的强度很大,而基

  础能够承受的强度却很小,压缩性很大。

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善和提高土的承载能力。

  

(2)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小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3)改善地基土的压缩特性

  主要是采用一定措施以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

另外,防止侧向流动(塑性流动)产生的剪切变形,也是改善剪切特性的目的之一。

  (4)改善透水特性

  由于地下水的运动会使地基出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以减小其水压力。

  (5)改善动力特性

  地震时饱和松散粉细砂(包括一部分轻亚粘土)将会产生液化。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特性。

  (6)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性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2、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龚晓楠,2008

  《工程使用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设计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对比分析可选择的地基处理方案,结合工程的要求和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并认为主要考虑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与均质人工地基处理方法同时要求:

  

(1)对所选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案进行比选后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要考虑经济、施工周期等各项条件进行的必要分析;

  

(2)绘制平面布置图、剖面图;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内容包含完整的计算说明书,内容参照设计要求,详细叙述每一步设计的细节;书写清楚,字体端正,列入主要过程的计算步骤,计算公式;

  (4)图件:

布图合理,图面整洁,线条及字体规范,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

  4、设计原则

  考虑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施工条件差等观因素,因而设计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确保工期的情况下、在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力争做到施工便利,经济合理,缩短工

  期。

  二、课程设计资料

  1、工程概况

  拟建220kv变电站场地站址主要属海积地貌单元,西侧150m为冲沟入海口,场地地形平坦,高程在~之间,按整平标高,场地全部为填方区,现场地东北角种有蔬菜、果树和铁树苗,其余地段已经三通一平。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站址处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通过。

场地附近未发现坟墓,文物、矿产等存在,场地交通条件较好。

  2、地质概况

  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及原位测试手段,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确定场地内自上而下地基岩土层划分及各特征分述如下:

  ①耕植土:

灰黄色、灰褐色,湿,软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较多植物根系,均匀性差。

本层场地内原始地貌均有分布,一般厚度约~

  ②卵石:

冲洪积成因,灰色、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粒径以2~6cm为主,卵石含量50%~55%,其中2~4cm占30%~40%,粒径>4cm占15%~20%,其余多为粘性土充填,局部含有个别>20cm的漂石。

场地除东北侧地段缺失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厚度约~,层顶高程~。

  ③淤泥:

海积成因,灰色、深灰色,饱和,流塑,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该层下部含有少量卵石,该层全场低均有分布,厚度为~,层顶高程为-~。

  ④卵石:

冲洪积成因,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等,呈亚圆、扁平状,粒径以2~4cm为主,少数>10cm,局部地段存在个别>40cm的块石,呈交错排列、级配较差,卵石含量一般50%~60%,骨架间隙由30%~40%软塑状粘性土充填,该层重型动探击数一般为9~15,平均为击。

厚度为~,层顶高程-~-,层顶埋深~。

  ⑤粉质粘土:

冲洪积成因,褐黄色、褐红色,可塑~硬塑,稍湿,干强度中等,压缩性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局部含少量碎石,经杆长修正后标贯标准值N=击。

该层全场地少数钻孔有分布,厚度为~,层顶高程-~-,层顶埋深~。

  ⑥淤泥质土:

深灰色,饱和,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慢,局部孔段含少量卵石。

该层全场地少数钻孔有分布,厚度为~。

⑦卵石:

冲洪积成因,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全场地仅SK14、SK16孔段缺失,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等,呈亚圆、扁平状,粒径以2~4cm为主,少数>10cm,局部地段存在个别>50cm的块石,呈交错排列、级配较差,卵石含量一般50%~60%,骨架间隙由30%~40%软塑状粘性土充填,该层重型动探击数一般为8~13击,平均为击。

厚度为~20m,层顶高程-~-,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