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92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31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docx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

“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

”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

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

(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

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

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

(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

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

明确:

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板书设计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之则:

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

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

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

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

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倒数第二段中说: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

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

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

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

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

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

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

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

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

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

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

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

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

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

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

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留作课后作业)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人是什么

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

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

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

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

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

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

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

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答

评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

/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

/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

/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

/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

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

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

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

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

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

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

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

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

……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

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

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

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

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

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

奇特。

“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

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

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

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

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

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其中“月亮”比喻什么?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

“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

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

“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

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

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

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

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

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

读下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