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439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25,分数:

50.00)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分数:

2.00)

 A.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D.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和实践的含义以及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和客体之间既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还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分数:

2.00)

 A.实践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

 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都是反映论,所以C是正确选项。

A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和D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分数:

2.00)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唯物主义,也就是反映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唯心主义,也就是先验论或经验主义。

4.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

(分数:

2.00)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材料中的“人的思维”就是指认识,“基础”就是指实践,“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因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分数:

2.00)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

B、C、D的观点错误,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表现,是错误选项。

6.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分数:

2.00)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认识的来源的理解和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也不否认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个人之间天赋才能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审题时把分工理解为人的职业不同也就是后天实践不同,这样就会得出B是正确选项。

7.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

2.00)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B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

C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项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做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分数:

2.00)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列宁指出: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只有选项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

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分数:

2.00)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理解应用。

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

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

此题A经验不能作为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很重要;C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此只能选D项。

1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分数:

2.00)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毛泽东指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因此,在观察事物所遇到的机遇,显然首先是现象,属感性认识,“有准备的头脑”是理性的认识,故B是正确选项,最佳选项。

11.下列名言中,与“尽信书,不如无书”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分数:

2.00)

 A.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B.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解应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应当结合自身实践辨证地去看待;A项忽视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B项指相信从别人或者书本中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但是更相信自己从生活中领悟的知识和真理;C、D项都旨在劝导人们要广泛地读书。

因此只有B项与题目一致。

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一观点表明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理解应用。

该诗句意思是:

听取言论就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用途,观察行为就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功效。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3.“拿事实来说话”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和运用。

“拿事实来说话”是邓小平的名言。

事实是实践的结果,C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观点。

1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的论断是

(分数:

2.00)

 A.理论是实践的来源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C.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

 D.理论是实践的目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理论创新”属于认识的深化发展,“社会发展和变革”属于社会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质就是认识指导实践。

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将会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15.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主要说明

(分数:

2.00)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等于理论认识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饱经风霜的老人”和“青年人”的区别首先在于感性认识的区别。

所以,A是正确选项。

16.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

(分数:

2.00)

 A.唯物论

 B.辩证法 √

 C.可知论

 D.无限论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关系,是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17.“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分数:

2.00)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合一 √

 D.知易行难的关系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考查王阳明的知行关系的理解。

知和行相当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践和认识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王阳明的观点把行与知等同,所以正确选项是C。

18.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行的。

”这种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教条的观点,在认识论上犯了

(分数:

2.00)

 A.唯理论的错误 √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否认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会陷入“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否认理性认识,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陷入“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经验主义。

19.“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这句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

2.00)

 A.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和扩展的 √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任何真理都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所以任何真理都有待扩展、有待深化、有待发展。

正因如此,就要不断地追求真理。

AB项虽然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错误。

20.“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

(分数:

2.00)

 A.还不是真理性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是仍然要不断发展的真理 √

 D.是暂时的正确认识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辩证转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B否认了马列主义的绝对性,D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否认了它的绝对性。

C是正确选项。

21.从公元二世纪起,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的地心宇宙体系,即地心说曾一直被世人奉为经典。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始发生革命性的改变,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日心说从被提出到最终为世人接受,期间的斗争持续了三个多世纪,是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革命。

直到17世纪,牛顿把天体和地球统一起来,才结束了自古以来的无休止的宇宙学争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段材料说明

(分数:

2.00)

 A.只要坚持,谬误最终会转变为真理

 B.真理和谬误是相斗争而发展的 √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的

 D.真理与谬误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二者首先是对立的,有着原则上的界限,不能相互包含;二者也是统一的,同属认识范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2.一棵树,对于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

对林业者有着林业价值,对环保者有着生态价值,对画家有着美学价值,对木材商有着经济价值,甚至对于小鸟、虫子都有着生存价值。

这说明价值具有

(分数:

2.00)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特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点,依据题意应选D

2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分数:

2.00)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方法论应用。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4.党的十八大将“求真务实”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尊重实践,推崇实干,注重实效。

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私,只唯真、只唯实、只唯公,求真兴邦、实干兴国。

这段话启示我们

(分数:

2.00)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

 B.坚持从实际出发,关键就是要从党的思想路线出发

 C.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只追求真理

 D.在实践中严格遵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及方法论意义。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关键要注重事实,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理论创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分数:

2.00)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必然的束缚

 C.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了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是相对于自由而言的,是人类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12,分数:

24.00)

26.老子《道德经》云: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

2.00)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 √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D.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

解决难事要从容易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做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该观点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因此选AD项。

27.十八大代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听了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后,谈到自己的感受说:

“要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平滑地连接在一起。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当下语境中把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释放出来,让中国人唤醒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其次,在把古圣先贤请到今天之外,世界各国不同的哲学也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实是

(分数:

2.00)

 A.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

 B.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

 C.文化不只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 √

 D.世界各国不同的哲学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根据题意,ABC都正确,D项表述不准确,根据原话的意思应该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精华拿来为我所用。

28.以下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分数:

2.00)

 A.春去秋来,四季更替

 B.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D.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

一是前后相继的联系;二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A项只符合特点一,但没有体现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D项体现矛盾特殊性;BC符合因果联系。

29.下列诗句、俗语中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有

(分数:

2.00)

 A.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

 B.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综合理解运用。

A项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项体现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项体现坚持适度原则;D项体现生物规律,内因是根本。

因此,A与D是一致的。

30.牛顿在看到了一次偶然的苹果落地的现象之后,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反复研究蒸汽冲开水壶盖子的现象,最后发明了改变世界的蒸汽机;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并研究出了浮力定律……这些故事说明的哲理是

(分数:

2.00)

 A.只要有灵感,就可以从偶然性中发现真理

 B.在科学研究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

 C.在一切现象中,偶然性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 √

 D.掌握必然性才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在在科学认识和实践中,必须既重视偶然又要掌握必然。

31.马克思说: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那一切科学都会成为多余的了。

”这一观点强调

(分数:

2.00)

 A.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B.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

 C.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D.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的观点重在强调现象和本质不会“合二为一”,说明二者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这样科学研究才不会成为多余。

ABCD选项表述都正确,但只有BD符合题意。

3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大约300万至500万人因感染流感病毒而严重发病,如中国的“SARS”、“H7N9”、东南亚的“禽流感”、美国在2009年爆发的“猪流感”……但是,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已经不断研制出了应对各种流感的疫苗,使疫情最终得到控制。

这说明

(分数:

2.00)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 √

 B.人类通过不断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将自然世界不断地转化为人类世界 √

 C.人的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还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

 D.人们不但可以认识规律,还可以改变、改造规律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但是不能改变、改造、创造和消灭规律。

因此只有D项错误。

33.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说明

(分数:

2.00)

 A.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B.矛盾普遍存在,但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世界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综合理解运用。

唯物辩证法要求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

还要求人类的实践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材料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体现联系观;“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出发点是尊重自然”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34.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启示我们

(分数:

2.00)

 A.要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

 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既不全盘继承,也不全盘抛弃 √

 C.要反对教条主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D.要反对经验主义,摒弃狭隘的局部经验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综合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因此要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来把握“中国特色”;“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来对待中国的社会主义,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来应对中国的特色。

所以ABCD都符合题意。

35.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是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原理相关联的问题 √

 B.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

 C.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

 D.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36.马克思指出: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