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738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4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时间:

90分钟分数: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

1.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2、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

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3、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汉书•宣帝传》:

“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

诏曰: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5、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

“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

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文

中“他著的书”是

A.《焚书》B.《明夷待访录》C.《日知录》D.《船山全书》

6、宋代理学家“专用心于内”,缕缕贬斥诸葛亮、王安石,结果“理学在现实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保守乃至反动派的角色”。

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

A.反对空谈,重义轻利B.脱离实际,讲求事功

C.谈论心性,鄙视事功D.崇尚空谈,急功近利

7、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8、韩愈的《原道》中说: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9、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开启”始于

A.春秋战国B.西汉C.明清D.宋代

10、朱熹指出:

“‘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

仁缘何贪?

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

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

”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人性的复杂微妙D.社会风气的影响 

11、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

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

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

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12、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

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

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

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

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

14、马丁路德曾说:

“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

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

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审判与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

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

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16、2006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最后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

“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可知,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1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

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18、苏格拉底说:

“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

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

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

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

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

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19、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

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墨子                    B.韩非                     C.普罗塔戈拉        D.苏格拉底

20、“通俗文学大大超过了拉丁文学,大量的、极其丰富的通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的艺术思想,

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特色。

科学工作开始动摇了对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盲目崇拜,但大部分仍

保留着先验的、异想天开的纯理论研究。

”由此判断,材料所述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应是

A.彼特拉克            B.牛顿                     C.卢梭                    D.达尔文

21、“中世纪基督教所谓的生活是为来生做准备的人类形象,已经不再适用。

人们把目光放到了

此生,把人推向科学和艺术关注的中心。

作为先决条件,就是要普及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的教

育。

”这一新思想的实质是

A.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 

                           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C.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                       

     D.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22、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

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

这主要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23、1500年,欧洲出现了1000多家印刷厂,出版了大约4万册书。

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

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大众读物等。

这一现象说明

A.大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                    B.罗马法在欧洲开始其复兴

C.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                    D.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

24、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

“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

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

”这里所说的“反动”

主要指的是

A.否认宗教神学    B.追求高雅精致     C.享受现世人生    D.反对君主专制

25、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

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26、学者钱乘旦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恰恰

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

”其依据在于新教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27、康德说: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

这里“批判”的本意

是强调

A.批驳否定            B.批评指正             C.质疑分析            D.理解同情

28、伏尔泰认为: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

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这表明他

A.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主张在理性的宗教信仰                        D.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

29、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30、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

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

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

”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