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86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docx

古代文学简史重点明晰生动易懂

窗体底端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屈原的作品:

《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共23篇。

三、《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清楚地完整地表现了屈原的思想,也最能够代表屈原诗歌浪漫主义的特色。

《离骚》题意及内容

篇名:

据司马迁、班固意,《离骚》题意为“遭遇忧愁”

内容:

全诗四句一节,共94节,373句,2490字。

以“其余心之可惩”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再加一尾声。

前段写回顾,后段写追求。

前半部写自己的身世经历,回顾自己虽有内在的美质和杰出的才能及辅佐怀王,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实现尧舜大治的抱负,但却不被君王信任重用的现实生活中的失败。

表达了自己坚持操守不改忠贞的坚定志向。

后半部分通过两次升腾远游写内心的挣扎矛盾及对未来出路的选择。

展示其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和傲然独立,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二)《离骚》思想内容:

《离骚》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了作者的回顾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强烈的批判斗争精神,高洁纯美的人格,宏大的理想抱负以及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怨愤。

1、深沉的爱国情感(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中主要闪现的就是作者这种热爱祖国的灿烂光辉。

⑴首先,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离骚》中表现了自己对祖国深深地爱。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⑵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离骚》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美政理想。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以此来实现国家富强、统一天下、实现尧舜大治的美政理想。

⑶第三,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爱国爱民爱君的好脩精神还表现为对人民深深的同情,他的感情与人民连成一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⑷第四,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对为国献身的精神热情歌颂与赞美,同时对危害国家的行为无情揭露与讽刺。

在《离骚》中,作者的揭露、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四个方面:

a、屈原揭露批判党人,痛斥贵族群小违背真理正道,追逐邪恶,不顾国家的安危,只顾自己苟且享乐,苟合取容,营谋私利,专佞弄权,嫉贤妒能,把楚国引入危险的境地。

b、批评楚王糊涂,反复多变,听信谗言,不能明察。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c、批判揭露那些背叛者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d、批判和揭露整个社会的黑暗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2、高洁纯美的人格(内美外修、纯美无尘、九死不悔,宁死不屈)

他为自己天生具有这种美质而自豪。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后天对这种美质不断的一心一意地追求。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⑶、为保持这种优秀品德而宁死不屈。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然屈原屡遭迫害,但是愈是迫害,愈是挫折,屈原的这种高洁人格却愈是发扬。

面对黑暗势力,诗人坚持这种美质,决不妥协,决不调和,决不同流合污,誓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虽死不悔。

彻底的悲剧精神(傲然独立、直面惨淡人生)

坚定强烈的个性

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悲情的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离骚》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塑造了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通过这篇诗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感,具有崇高理想,富有好脩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在作品中,作者用奔放的感情,奇丽的幻想,美丽的文采,新奇的比喻,惊人的夸张,瑰丽的神话来塑造这一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理想,对美好品德的强烈追求。

1、《离骚》发展了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作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楚文化滋养了作者高度发达的想象力。

他驰骋乾坤,纵横宇宙。

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乘龙驾凤,餐风饮露。

溶现实与神话、历史、传说、自然、万物于一体,展示了一个神奇变换、绚丽多彩的浪漫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奔腾澎湃、喷薄万里的情感和上下求索的心路里程。

2、比兴手法的拓展。

比兴手法始自《诗经》,但到《离骚》有很大拓展。

其一是广比博喻如王逸文“《离骚》之文,以《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比忠贞,臭禽恶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亡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二,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臭禽恶物大量使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塑造了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极尽开阖、回环往复的结构和瑰丽飞扬的诗句另外,《离骚》篇幅宏伟,布局缜密,句法上波澜起伏,百转千回。

瑰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彩,也是其艺术上的特色。

秦汉文学

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文学上没有什么发展,“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值得赞赏的是他的《谏逐客书》。

他的另一篇奏议《论督责书》,文风峭刻而缺乏文采。

汉代拔地而起,文学蓬勃发展,以汉赋、历史散文、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构成汉文学的盛况。

代表作家:

司马相如、司马迁。

汉赋

汉赋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

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

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

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代表作:

贾谊《吊屈原赋》、《服鸟鸟赋》。

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

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

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代表作: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抒情小赋时期:

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

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

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代表作:

赵壹《刺世嫉邪赋》

第二节《史记》和《汉书》

天才的独创——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条件

司马迁(前145景帝中元五年—前87年武帝末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家境贫穷,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史记》的一生,围绕《史记》的创作,看一下他的生平。

家庭的影响: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事业理想方面受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

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学术上颇有抱负,他写过《论六家要旨》。

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他对前五家都进行了批判,惟对道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兼具五家之长而没有他们的短处。

甚至直接指责儒家“博学寡要,劳而少功”,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言论。

司马谈的这种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的思想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次漫游:

中青年时代,有过三次大的漫游。

第一次:

青年时期漫游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出游到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到过屈原流放的沅、湘地区,在屈原自沉的汨罗凭吊;到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说,访察了春秋时越王勾践的遗迹;北上淮阴,访问了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故事;在山东曲阜,参观了儒家旧存的礼器;过徐州,考察楚汉战争的战场;归途中在魏都大梁,观看信陵君遗迹。

这次漫游的收获对后来写作《屈原列传》、《武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次:

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笮(四川汉源)、昆明。

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

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资料。

第三次:

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情况,为后来写作《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家族情节和遍览群书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还发生了一件事,即司马谈去世。

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利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莫不毕集于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

但未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未能实现的理想留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

”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说: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此职务为他遍览皇家藏书提供了方便,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李陵之祸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

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8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司马迁根据平时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而肯定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

武帝认为他是有意为李陵辩护,将他下狱治罪,他“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

”(《报任安书》),天汉三年,遭受宫刑。

这桩遭遇对司马迁打击很大,使他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切的感受;同时也逼着他为了雪清耻辱,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鞭挞黑暗、表彰正义。

关于这,在《报任安书》中做了详尽的表白。

他想到过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许多发愤著书的例子,决计忍辱含垢,坚持他的著作理想。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史记》大约写了10年,在极端悲愤中完成。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于四年后即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

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这个职务当时是由宦官担任的,他担任这个职务,深以为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是在屈辱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二、时代的必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客观条件

从文化上看,汉武帝重视文化上的建树,《汉书·艺文志》: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看,西汉统一大帝国的建立,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从西周到秦朝,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和纷争的局面,秦统一中国,但历史很短,直到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的局面才算巩固下来。

这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形成了,各项具体法令制度也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因此对以往的历史做全面总结的要求也就提出来了。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重史的国家,汉代以前的史书虽然出现得不少,但或分国,或断代,无论从规模和体例,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于是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新体裁的历史著作,也就应时代要求而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司马迁的《史记》是他天才的独创,也是时代的必然。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三《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52万字,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本纪:

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

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

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

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都是写人物为主的,用纪传体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后来我国封建社会许多历史家撰写史书,虽在体例、名目上略有不同,但主要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贡献:

打破先秦散文分别记言记事的零散,改为记人,完整且准确把握了历史与人的关系。

创“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加强了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评论。

四《史记》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史家之笔)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独创精神(诗人之识)

反天道:

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天观的怀疑。

(伯夷叔齐、颜渊)针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社会不公,社会黑暗。

反霸道:

探索追求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人际关系。

告诫统治者要以天下为公,不能以天下为私。

以黎民百姓为重,不谋私利。

尧“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反儒道:

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强调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度评价古代工商业者们的卓越才干,批驳统治者利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鄙视下层劳动者,揭露统治者的虚伪本质,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

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并重。

反血统:

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提出大胆挑战,反对“君权神授”,“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胜发迹”将陈胜与汤武、周、孔子相题并论,且以“世家”记之。

且借陈胜之口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且为众多下层人物立传,肯定其作用,歌颂其品质。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难。

其次,歌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民族歧视。

歌颂积极建功立业,健康生死观

五、艺术特色

1浓郁的悲剧色彩

人数多,类型全。

深入剖析其悲剧性,且寄予强烈的同情与悲慨。

完美型:

有无限美好的品质却被毁灭。

将美好毁灭给人看。

如屈原

缺陷型:

有成功的可能,但因性格的缺陷走向失败。

如齐桓公、燕昭王、项羽。

命运型:

虽有才干却命运多舛一生不遇。

如李广、贾谊。

走在时代前列代表进步力量但终被暂时强大的恶势力吞没。

如商鞅、晁错、陈胜。

2强烈的抒情特色

(1)内在的抒情韵律——强烈感情的投入——叙事中寓褒贬,别善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外在的抒情韵律: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大量使用,使整个作品如一首抒情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行直,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每篇后的“太史公曰”,有相当一部分抒情性极强。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C大量诗词歌赋的使用,增强了抒情性。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

3、成功的人物塑造

从司马迁开始,采取以写人物为中心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这样就更能充分、更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

这就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具有浓重的文学特征。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过阿房宫刘与项语之不同。

广武场对话。

陈胜故人语(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夥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惊讶的深情和质朴的性格。

张昌语(昌为人彊力,敢直言。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

“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

“微君,太子几废。

”)

3、善于在特定事件、场景中展现人物性格。

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这样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又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覆灭的人物悲剧人物,作者是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来表现的。

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钜鹿之战写他的叱咤风云,勇冠三军,一举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天下瞩目的英雄的人物。

鸿门宴写他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种子。

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后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要他渡江,他不愿忍辱偷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东渡,终于从容不迫地把头颅送给了敌人,自刎而死。

突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性格。

用“互见法”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又如《魏公子列传》要突出写一位谦虚下士的贵公子形象,而对秦国索取范雎的仇人魏其的头颅,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害怕秦国,不肯容纳魏其,以至引起魏其“怒而自刎”之事,放在《范雎列传》中去写。

5、《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重要作用。

《淮阴侯列传》: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伏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出人胯下,不乘一时之怒而惹灾祸,表现他阔大和善于忍小辱而图大谋的性格。

《项羽本纪》用“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写其志大但难于终事。

《李斯列传》:

李斯见厕中鼠: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於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表现了李斯精神世界的卑污,预示了他做宰相之后只知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肯坚持正义的性格。

《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有大志,但瞧不起同伴,发展到后来竟然杀害伙伴,导致故人皆弃之而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通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第四节班固的《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班固的家世和生平

班固,扶风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他的祖先,与楚同姓,父班彪尽心于圣人之道,才高而好述作,遂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