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85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docx

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

第一章隧道监控量测及测量控制

第1节施工测量

8.1.1控制网复测

依据设计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及资料,对该工程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网按等级要求进行严格复测并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当测量成果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后,再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密平面及高程控制网。

8.1.2加密平面、高程控制点布设

(1)平面控制点

根据工程要求,按控制等级布设控制点,

控制点设置在稳固可靠,通视效果良好不易破坏的地方,结合现实际情况,定测时所确定的线路位置以及隧道的进出口,竖井等标桩位置选点布网。

在洞口附近设置三个以上平面控制点,便于联测洞外控制点及向洞内测设导线。

然后与首级控制网进行联测。

按等级及规范要求进内业计算及测量成果整理。

作为隧道定位施工控制依据。

(2)高程控制点

高程控制点可共用平面控制点,在特殊场合也可另设置。

洞口水准点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通视良好、施测方便、便于保存且高程适宜之处。

隧道口设置两以上水准点,与其高程控制网进行联测,内业平差计算成果作为该项工程高程控制依据。

8.1.3隧道施工测量

(1)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控制测量

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隧道中心线坐标,在便于施工控制的条件下,依据隧道中心线,计算出侧壁导坑的控制线坐标,利用控制导线点放样出两条平形于隧道中线的侧壁导坑的控制线。

以设计断面图计算各部支距尺寸,以控制线为基准,采用支距法控制侧壁导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侧壁导坑控制线和高程控制点的复核,确保工程质量。

(2)CRD法施工开挖控制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计算出隧道中线坐标,在便于施工的情况下,设定平形于隧道中线的两条施工控制线,以隧道中线坐标为依据计算出施工控制线的坐标,利用导线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方法放样出施工控制线。

按设计断面图计算各部位支距尺寸,以施工控制线为基准,采用支距法控制断面各部开挖尺寸。

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核控制线和使用的水准基点,保证隧道的设计位置。

(3)全断面开挖导洞超前法施工控制测量

全断面开挖,工程要求使用智能型钻孔台车,该台车利用率高,施工过程中只需输

入测量和施工参数,就能完成整个断面钻孔过程,因此必须在隧道内适当位子,安装一定数量的激光指向仪,提供给钻孔台车三维坐标。

在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核激光指向仪三维坐标,发现误差超限及时纠正。

使隧道沿设计向掘进。

采用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开挖断面,确保隧道施工质量。

8.1.4隧道内控制测量

随着隧道掘进延伸,隧道的掘进方向必

须严格控制,因此从洞外引进导线于洞内,在隧道内设置通视效果好且稳固的导线点,直线隧道施工导线点平均边长150米,特殊情况下不短于100米。

曲线隧道施工控制点埋设在元素上,一般边长不小于60米。

为保证隧道贯通,采用闭合导线,以导线控制隧道掘进方向,每200米内组成一个闭合环。

定期检查洞内各导线点,如发现误超限,及时改正,确保隧道高精度贯通。

8.1.5隧道内高程控制测量

由洞外向洞内引测水准点,首先在隧道内埋设好稳固的水准点,然后严格按等级要求与洞外进行联测平差计算测量成果。

隧道内每200米设置一个高程控制点,定期检核各点高程。

8.1.6竖井地面控制测量

为满足施工需要,严格地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增设了导线点,并在竖井处适当位置增设了精密导线点和精密水准点。

将新增设的控制点与地面首级控制网进行了联测,确保施工竖井的设计位置在多方控制中。

井口平面位置根据图纸设计尺寸,采用极坐标法逐点定出,并用相邻控制进行检核各部尺寸,误差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方可施工。

竖井施工中主要依靠井口十字线控制各部尺寸。

高程采用钢尺悬吊法。

当竖井开挖至

设计标高时,进入隧道施工测量可利用竖井的十字线,采用串线法控制隧道中线。

临时中线串线长度表(m)

两垂线间距

串线长度

直线长度

曲线长度

5

不大于30

不大于20

(1)竖井定向控制测量

竖井施工完成到设计标高时,根据

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仪器设备,采用20万分之一投点仪投点,在井底的井壁上适当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强制对中点TD1、TD2,两点相互通视。

利用垂准仪由井下向地面投两点TD1、TD2。

将投点仪分别置于TD1、TD2强

制桩上,然后向上投点。

在井上或地面上安放透明接受板,按0°、90°、180°、270°四个方向投四点,然后再重复投一次,其边长为1~2mm小正方形,取中心点为投点。

将井口两投点TD1、TD2纳入到地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将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后,计算出各投点的坐标(或用前方交会法,定出各点),为了检核投点精度,将全站仪、棱镜分别置于TD1、TD2两上,检测两点距离是否与理论计算相符。

然后将全站仪分别架设在各点上。

观测通道内设置的控制点,采用全圆法观测各点的角度、距离、平差后计算出各点坐标,以此作为通道、隧道暗挖控制的定向边。

(2)水准测量

利用地面上的水准点高程,用水准仪往返测到施工现场设置的高程点上,然后用两台水准仪分别架设在井上、井下适当位置,用检定过的钢尺,挂检定重量的重锤。

传递高程时,每次独立观测三个测回,每次测回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的高程误差小于3mm,三测回测得的高差进行温度、尺长改正,作为最后测量的结果。

8.1.7用陀螺仪定向

由竖井进入隧道施工,在隧道内设置控制导线,由于竖井空间有限,向隧道内传递控制定向边较短,导线控制点在施测过程中产生一定误差。

随着隧道掘进延伸,误差随着增大。

因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采用陀螺仪定向,确保相向开挖高精度贯通。

8.1.8测量人员表及主要测量仪器表

测量人员表

姓名

职务

职务

控制及施工测量主要仪器表

仪器名称

数量

单位

规格型号

测量精度

检定日期

徕卡全站仪

1

TCA2003

0.5″1+1PPm

2005-2-15

徕卡全站仪

1

TCA1800/L

1″1+2PPm

2005-3-20

徕卡精密水准仪

1

NA2

0.3/Km

2005-3-20

徕卡投点仪

1

ZL

1/200000

2005-3-20

激光隧道断面仪

1

BJSD

测距精度±1mm测角精度±0。

2005-3-25

第2节隧道监控量测

8.2.1隧道监控量测

8.2.2监控量测的目的与项目

本隧道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且隧道处于海底,开挖跨度大,软弱地层长,要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监控量测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本隧道的量测项目有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地表沉降、拱顶下沉、仰拱隆起、净空收敛、围岩压力和接触应力(初期支护水压力、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二次衬砌水压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内力)、钢支撑内力、钢筋内力、锚杆内力与拉拔、地震与位移监测;其量测仪器与频率见表8-1)。

监控量测方案表表8-1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及仪器

监测频率

1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地质罗盘及规尺等

正常情况下:

1次/2天

特殊情况下:

1~2次/天

2

地表沉降

WILD-N3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

3

隧道拱顶下沉

WILD-N3精密水准仪、铟钢尺、挂尺

4

隧道净空收敛

数显式收敛计、BJSD-3型

断面检测仪

5

仰拱隆起

水平仪、水准尺

6

锚杆内力

锚杆轴力计

7

初期支护水压力

渗压计

8

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

压力

压力盒

9

钢支撑内力

钢筋计、频率接收仪

10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压力盒、频率仪

11

二次衬砌水压力

渗压计

12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洞内钻孔安设多点杆式位移计

13

初期支护应力量测

应变计、频率仪

14

二次衬砌压应力

应变计、频率仪

15

钢筋内力

应变计、频率仪

8.2.2.1监控量测的方法与内容

8.2.2.2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分洞内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涌水情况及底板是否隆起等,每次爆破后检查一次,观察后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立即通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并采取应急措施,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

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的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及变形异常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8.2.2.3洞口浅埋地段地表沉降观测

地表沉降量测只需在洞口浅埋地段进行,第一排测点应在隧道尚未开挖前就开始进行,其余地表下沉测点在开挖面前方(h+9)m处开始(h为隧道埋深)量测,直到开挖面后方40~65m,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地表下沉桩的布置宽度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置深度和隧道开挖宽度而定,地表下沉量测点布置见图8-1。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按表8-2采用。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表8-2

埋置深度

H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m)

H>2B

20~50

B

10~20

H

5~10

注:

1、无地表建筑物时取表内上限值;2、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测点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其量测频率原则上采用1~2次/日的频率,将每次测到的地表沉降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和收集,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分阶段绘出沉降曲线,对由曲线所形成的地表沉降槽进行分析处理。

⑴基点埋设

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且尽量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

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

同时应至少埋设两个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基点应和附近原始水准点多次联测,确定原始高程。

⑵沉降点的埋设

先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Φ22mm,长300mm半圆头钢筋制成。

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待测点完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量。

与基点联测应不少于3次,求得平均值,确定沉降点的初始高程。

⑶监测位置

在每端洞口浅埋地段设置观测横断面见表8-3。

测点横向间距3~4m,纵向10~50m。

⑷监测工具

WILD-N3精密水准仪、塔尺、铟钢尺。

⑸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30m,1次/2天;开挖面前后<30m,2次/1天;

开挖面后30~80m,1次/2天;开挖面后>80m,1次/7天。

⑹监测精度

Δh=0.1㎜。

测点设置一览表表8-3

项目

测点布置

桩号

距离

(m)

测点间距

(m)

测点

排数

测点数

(个)

YK12+350

右线隧道

出口

YK12+470

YK12+350

YK12+260

YK11+300

⑺注意事项

①施工前应做好监测准备工作:

如设置测点、引入高程控制点及配制必要的人员及仪器。

②在布置测点时应注意在位移量较大的地段将测点布置密一点。

③地表量测与地下洞室各项监测应同步进行,以利于资料的相互印证及相关分析。

④量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全部纳入竣工资料,备查。

⑻量测数据的整理

绘制每一横断面沉降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绘制每一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绘制每一横断面最大沉降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图。

对横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对纵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隧道顶部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值对土体内部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数据求出每一断面沉降稳定值。

根据回归分析数据分析出土体的内摩擦角及内聚力。

⑼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位移量过大或下沉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对下部结构应采取补强措施:

增加喷混凝土厚度、加长加密锚杆或加挂更凑密更粗的钢筋网。

提前施作二次衬砌,要求通过反分析校核二次衬砌强度。

提前施作仰拱。

优化开挖施工方案。

⑽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位下沉速度具有稳定趋势时,应据此求出隧道结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上的最终荷载,以便对结构的安全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⑾若经过对地表及隧道内的量测数据联合分析后,发现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砌结构安全系数过大,在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后,可对下一段与此地质类型相近的支护参数做适当调整。

8.2.2.4仰拱隆起

仰拱量测在仰拱开挖后12小时内进行,Ⅴ级围岩每10米一个测点,Ⅳ级围岩每20米一个测点。

测点布置见图8-2。

8.2.2.5拱顶下沉与净空收敛

拱顶下沉量测值是反映隧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和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

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是监视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

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确定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量测在同一断面进行,并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

如位移出现异常情况,加大量测频率。

(1)隧道开挖(上下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及CRD施工法)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量测测点布置见图8-2。

(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见表8-4、表8-5,岩层变化处应调整或增设量测断面。

表8-4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量测断面间距表

围岩级别

量测断面间距(m)

根据需要设置

≯40

≯20

一般Ⅴ

10

Ⅴ和Ⅵ级围岩断层破碎带

5

表8-5量测频率

变形速度(mm/d)

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

量测频率

≥5

<1B

2次/d

1~5

(1~2)B

1次/d

0.2~0.5

(2~5)B

1次/d

<0.2

>5B

1次/周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8.2.2.6锚杆内力量测

锚杆内力量测采用光纤式表面应变计,每个锚杆安装4个表面应变计,且等分锚杆长度,全断面选取4根锚杆进行量测,其锚杆内力量测传感器埋设见图7-21。

锚杆上留有凹槽,仪器安装后将光纤数据线置于凹槽内使数据线得到保护,仪器底座与锚杆的连接面上用氧弧焊焊接,光纤数据线用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上置于防水板背后,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侧引出,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为使锚杆能够顺利打入钻孔内,在安放钢筋表面应变计的位置,将锚杆直径适当缩小。

在埋设仪器前先将选定的锚杆进行加工,将需要焊接仪器的地方打磨平整使仪器安装后不扩大锚杆的断面积,以此来保证仪器在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锚杆内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其布置埋设见图8-3。

8.2.2.7隧道初期支护水压力量测

隧道初期支护水压力采用渗压计进行量测。

渗压计埋设于围岩与初期支护的接触面上,在围岩侧壁上挖一个沟槽,将渗压计放入其中,使其探头可以直接与水接触,在渗压计四周填上干沙将渗压计固定。

数据线用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上,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侧引出(所有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每个断面均设有数据采集箱,将这个断面的所有数据线聚集与此最终导入隧道主光缆。

另外,在施工中要特别加强对传感器引线的保护。

初期支护水压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其水压力传感器埋设见图8-3。

渗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4:

8.2.2.8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量测

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的接触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进行量测。

压力传感器埋设时,先在围岩上凿一个槽,用水泥砂浆将底面摸平,将压力器放入其中使压力盒底面与水泥砂浆全截面接触,在压力传感器四周撒上干沙,然后用水泥砂浆将压力盒固定。

再在孔周围钻四个小孔,用十字交叉的耙钉将压力盒固定在孔内。

传感器引出线用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内层钢筋网上,从防水板下缘引出至电缆槽一侧的预埋箱内,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施工时用便携式读数仪读数,隧道完工后便于将数据线接入主光缆。

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其量测布置图见图8-3。

水压力量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5。

8.2.2.9隧道初期支护钢支撑内力量测

隧道初期支护钢支撑内力采用钢结构表面应变计进行量测。

主隧道钢结构表

图8-4水压力量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图8-5水压力量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面应变计对称置于工字钢翼缘内表面,服务隧道表面应变计在初期支护格栅钢架主筋上埋设,每个埋点埋设两个光纤式表面应变计,对称布置。

数据线套入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上置于防水板背后,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侧引出。

钢结构表面应变计外部加装防护罩,并在应变计与防护罩之间灌注耐海水的弹性填封胶防水。

表面应变计安装底座与锚杆的连接面上用氧弧焊焊接,安装完毕后,将全部传感器串联,将线头从电缆槽一侧引出,既能在施工中采集数据,又便于在施工后将传感器接入主光缆。

钢支撑内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其具体量测布置见图8-3。

通过测量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钢支撑结构内力情况,根据钢支撑应变值绘制钢支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在钢支撑横断面图上,以一定的比例把应变值点画在各应变计分布位置,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形成钢支撑应变分布状态图。

钢结构表面应变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6。

图8-6钢结构表面应变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8.2.2.10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量测

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进行量测。

在隧道防水板外表面上焊接另一块防水板,做成口袋,袋口向上,将压力传感器放入其中,再用胶布将口袋封住以防传感器掉出;仰拱位置的传感器,可将仰拱位置找平后,将压力传感器直接置于仰拱上表面并固定。

数据线用PVC管保护并固定于二次衬砌的钢筋上,集中于拱脚处引入数据采集箱,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76、YK10+681、YK10+686、YK11+295、YK11+300、YK11+305,其传感器的具体埋设见图8-3。

压力传感器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7。

图8-7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压力传感器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8.2.2.11二次衬砌水压力量测

二次衬砌水压力采用渗压计进行量测。

在初期支护上挖一个沟槽,将渗压计放入其中,使其探头可以直接与水接触,在渗压计四周填上干沙将渗压计固定,再用水泥砂浆将沟槽封住以防渗压计掉落。

数据线用PVC管保护并固定于初期支护面上,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缘引出,每个断面设数据采集箱,所有的数据线汇聚于此最终导入隧道主光缆。

二次衬砌水压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其具体埋设布置见图8-3。

二次衬砌水压力量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8。

图8-8二次衬砌水压力量测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8.2.2.12二次衬砌混凝土内力量测

二次衬砌混凝土内力采用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

混凝土应变计埋设于二次衬砌内部,用细扎丝固定于两根主筋之间,绑扎时应使应变计平行于主筋方向,每个埋点埋设两个混凝土应变计,分别位于二次衬砌的内侧和外侧,对称布置。

数据线用PVC管保护并固定于二次衬砌的钢筋上,集中引入数据采集箱,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应变计安装完成后,将全部传感器串联,并将线头从电缆槽一侧引出,既能在施工中采集数据,又便于在施工后将传感器接入主光缆。

二次衬砌内力量测断面为主洞YK10+676、YK10+681、YK10+686、YK11+050、YK11+295、YK11+300、YK11+305,其具体埋设布置见图8-20。

根据每次所测得的各测点频率读数,依据压力盒的频率~压力标定曲线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压力值。

根据压力值绘制压应力~时间曲线图,在隧道横断面图上按不同的施工阶段,以一定的比例把压力值点画在各压力盒分布位置,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为隧道围岩压力分布形态图。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如图8-9。

图8-9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计埋设施工工序流程图

8.2.2.13钢筋内力

钢筋内力量测采用钢筋计量测,钢筋计在主筋铺架时埋设,焊接在衬砌主筋上,每个断面布置12个测点。

8.2.2.14位移监测

(1)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采用地震三维加速度探头,探头设于隧道拱顶,数据线固定于二次衬砌表面,与该断面的其他数据线集中到一起引入主光缆。

地震监测断面为主洞YK10+681、YK11+300,其具体布置见图8-3。

(2)位移监测

位移监测断面为主洞YK10+676、YK10+681、YK10+686、YK11+050、YK11+295、YK11+300、YK11+305,,其具体布置见图8-3。

8.2.2.15爆破与震动

将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新浇筑混凝土表面上,测量爆破时对新浇筑混凝土震动的最大震速。

对于新浇筑混凝土的震速要求,不得超过表8-6规定值。

表8-6

混凝土龄期(h)

震速限值(mm/s)

12~24

6.25

24~48

12.5

48~120

25

在最邻近爆破地点的现有建筑物所量测的爆破冲击噪音不得超过130Db,使用有线频反应的最大冲击记录仪记录的爆破时空气超压不得超过0.005MPa。

有关震动记录资料应随时提供给监理工程师检查,必要时应提供复印件。

8.2.3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基准

根据既有成功经验,拟采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三级监测管理并配合位移速率作为监测管理基准,见表8-7。

即将允许值的三分之二作为警告值,允许值的三分之一作为基准值,将警告值和允许值之间称为警告范围,实测值落在此范围,应提出警告,说明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位移值超限,警告值和基准值之间称为注意范围,实测值落在基准值以下,说明隧道和围岩是稳定的。

表8-7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0<UN/3

可正常施工

(UN/3)≤U0≤(2UN/3)

应加强支护

U0>2UN/3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

UO-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

具体监测资料的反馈程序见图8-10。

图8-10监测资料的反馈程序

现场监测时,可根据监测结果所处的管理阶段来选择监测频率:

一般III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放宽些;II级管理阶段则注意加密监测次数;I级管理阶段则应加强监测,通常监测频率为1-2次/天或更多。

8.2.4量测数据的处理及应用

(1)拱顶下沉、周边收敛测试数据按表8-8格式记录。

表8-8测试数据记录表

项目序号

时间

测量

总位移(m)

变形速度(mm/d)

距开挖面距离(m)

工序及施作时间

初读数

第一次

第二次

(2)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在位移―时间曲线趋平缓时应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当最终位移值超过允许位移的80%且无明显减缓趋势,以及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时间~位移曲线图和距离~位移曲线图

当变化速率大于10~20mm/天时,需加强支护系统;当变化速率小于0.2mm/天时,认为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3)根据周边位移、拱定下沉量测成果确定预留变形量。

(4)根据周边位移、拱定下沉量测成果确定最佳衬砌施作时机。

①各测试项目显示位移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