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54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

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约运费。

(3)劳力和技术:

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本钱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训练)和科技兴旺的地方。

(4)工农业根底和协作条件:

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

工业布局要留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状况: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

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

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渐渐加强。

缘由:

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

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大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养的影响渐渐增加。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本钱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原料产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

需消耗大量能源。

②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能源基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

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本钱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③主要工业部门: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②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

一般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

技术要求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高等训练和科技兴旺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

集成电路(微电子)、周密仪器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2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训练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

高凹凸(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

凹凸高(水平较低的进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三低(兴旺国家或兴旺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压力大——掌握人口(中国实行打算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鼓舞生育、承受移民(中国靠进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经济(落后地区向兴旺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斗、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沟通。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治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最相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消失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浇灌都转变了下垫面性质,转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浇灌:

转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

影响河流含沙量。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4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打算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殊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

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缘由:

①小农经营。

缘由: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缘由: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缘由: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缘由:

季风气候,水旱灾难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缘由: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

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分,耕地宽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兴旺,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

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

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

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柔,草类茂密。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进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拓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

欧美兴旺国家、大城市四周。

(2)区位条件:

(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暖和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③人口密集,经济兴旺,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宽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

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

种植业为畜牧业供应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供应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构造,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敏捷的生产选择,依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

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

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

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

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5

一、城市的空间构造

1、城市功能分区——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兴旺,人流量大;付租力量强。

★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大路经过。

(3)住宅区:

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

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立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

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

(1)城市规模: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构造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

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

大城市:

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由于气候更凉快)。

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打算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

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大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集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进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

水道通航时—兴,水道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完毕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进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

3、兴旺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消失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缘由: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进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进展不合理:

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进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

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城市化消失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急,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大路,建高架大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