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531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5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全套整理一轮复习世界下册19171945最新

世界现代史概说

考点回眸

第一章:

近十年来,高考命题在本单元多有涉及。

自1992年以来,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考查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类。

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四月提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十月革命道路、“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匈牙利和土耳其反击帝国主义干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等。

问答题则考查了新经济政策和印度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

其中1992年全国卷考查了包括本单元“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内的一系列印度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要求“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

纵观近年来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考查,高考命题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这是因为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正确理解涉及了多项学科能力,也体现了考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

总体上看,本单元内容历年高考命题涉及较多,几乎每年高考都有题目。

主要集中在“一战”后的国际关系,30年代大危机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等,从考查方向看这些考题主要侧重了对具体历史概念、知识点的考查。

另外,本单元与其他历史时期联系综合的题目较多,特别是有关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选择题:

1998年考德意法西斯上台特点对比及德国侵略步骤;1999年考“一战”后奥匈帝国新成立国家;1999年考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2000年考西班牙内战性质;2001年春季考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经济政策比较,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的社会背景;2001年上海考德日法西斯历史渊源相似点比较;2002年考巴黎和会英法矛盾的焦点及罗斯福新政模式。

材料解析题:

2000年春季高考考查了关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以及德国撕毁和约的历史。

问答题:

1997年: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

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1999年:

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

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

2001年:

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2001年(上海):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

”请你依据有关事实略加说明。

第三章:

从1995年起本单元年年都有题目涉及,题型以选择题最多,问答题也曾单独命题,尤其是上海卷考查的特别多。

1995—2002年高考涉及的本单元选择题一共有17题,其中上海卷就占了12道题。

考查的重点有“慕尼黑阴谋”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德军突袭波兰、德国的版图、法国的沦陷、苏德战争、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意义、具有转折意义的反法西斯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战争期间召开的重要会议、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

试题切入点丰富,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为主。

因为本单元内容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根据当前形势的分析,估计本单元命题频率仍很高,特别是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相联系,人们在战争中吸取教训,以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

从这一角度命题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特点,2002年上海高考卷的第36道问答题就着眼于此,同时体现了对考生在新情境下应用能力的考查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第一章:

本单元高考试题尚未考查过的重要内容仍然很多,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及其评价等。

因此,命题选材的空间仍然很大。

建议考生加强对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等重要内容的复习。

第二章:

本单元中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不多,仅有:

1.20年代的美国、日本(已被列入阅读课内容)。

2.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3.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必定仍将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最重要的内容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及国际关系,特别是欧洲格局变化和各国关系命题的概率最高。

单元复习时应注意:

1.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理解基础知识的内涵,深入掌握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相对完整的综合知识结构。

如罗斯福新政等。

2.强化概括分析能力,如“一战”后的格局变化发展特征等。

3.随着综合测试要求加强,单元复习中既要注意与其他章节内容、与中国史内容的结合,同时适当探索政、史、地三科内容上的综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三科综合不必花太多的精力,注意在复习中渗透即可。

第三章:

高考试题尚未考查过的内容有以下一些: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②苏联的“东方战线”;③具有转折意义的几次战役;④德军进攻苏联;⑤日军偷袭珍珠港;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投降;⑦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其中①②两个知识点再联系战争后期的国际会议中苏联与美国在战后利益分配中的争夺赋予新材料,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对苏联的全面认识,从而作出科学的评价。

③可以联系中国战场上的转折在选择题上考查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或是与其它战役一起考查归类判断的能力。

⑤可以从历史的以及当时欧洲战场形势和中国战场的形势去考虑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从而考查考生纵横联系分析的能力。

1、世界现代史的含义

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

它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2、分期

(1)现代世界史(1917年—1945年)是新的世界大战酝酿和展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时期。

1917——1922:

一战后的世界动荡与革命时期

1923——1929:

20年代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和平时期

1929——1939: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2)当代世界史(1945年—至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期;是当代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时存在的时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化和扩张的时期。

1945——50年代初:

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时期

50年代中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苏争霸时期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现代史包含的基本矛盾

(1)现代世界史:

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等等。

(2)当代世界史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

还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内的矛盾;

民族独立国家之间和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的矛盾,包括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

3、基本线索(四个)

(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曲折

(3)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4)现代国际关系演变

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一直在欧洲。

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地位成为世界霸主。

“一战”后,英法欧洲列强受到削弱,美日崛起,苏俄诞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共处成为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解体,基本反映了“一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轨迹。

英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受到了来自美国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霸权转向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斗争,二次大战就是这一矛盾的产物。

这时的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转向它的两侧。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以现代化的观点来把握这段历史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趋势。

具体地说,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进程。

20世纪上半期,对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

正是在这种动荡中,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取代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当代世界现代化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

(1)“一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

国际联盟的成立,殖民政策的调整(宗主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原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开始用妥协的方法解决矛盾,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对“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些调整是初步的、极其有限的。

不足以起到全面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美国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现代化突破性进展的重大事件。

它开创了资本主义类型国家的现代化新模式,即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两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则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反动。

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本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特征

战后初期:

动荡与革命

俄国首先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经济恢复缓慢,人民革命高涨,为稳定统治秩序,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十年代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年代:

稳定与繁荣

由于战后新秩序的确立,二十年代资本主义政局稳定,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英法衰退、美日崛起、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围绕战后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帝国主义战胜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英美逐渐掌握了战后欧洲的主宰权,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德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使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存在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三十年代:

危机与战争

1929年到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国内政治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出现两极分化,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美英法等国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法西斯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争夺世界霸权,大肆侵略扩张,亚非欧一些首先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掀起了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西方民主国家害怕遭到法西斯进攻,对法西斯侵略扩展采取了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气焰,使局部性的地区战争逐步滑向世界大战

二战时期:

世界大战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大战,最终形成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人民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的世界——动荡与革命

(1917年—1922年)

本阶段知识结构

俄国十月革命与向社会主义过渡(1.1)

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略)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2)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略)

资本主义的恢复与调整

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2.1)

第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思考:

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于俄国?

(1)客观上:

·物质基础:

俄国已经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封建军事帝国主义),这是十月革命发生的物质(经济)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是中等水平的帝国主义国家,农业占优势,经济上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金不足,对外国资本有严重的依赖性,使俄国成为外国资本的输出场所,因此他既是参与瓜分势力范围,发动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国家,又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对象

政治上俄国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与封建农奴残余的结合,

·薄弱环节: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突出)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也不一定就发生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往往发生于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

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和沙皇专制的双重压迫,与沙皇专制的矛盾极其尖锐

农民受双重压迫,日益破产,与资产阶级和沙皇专制矛盾尖锐

沙皇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境内尖锐的民族矛盾

外国高利贷资本的统治使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

沙皇俄国的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尖锐

沙皇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尖锐

·有利时机:

战争引起革命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从国际范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2)主观上:

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工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便于发挥战斗力,又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

·理论基础:

列宁主义形成

·组织基础:

有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群众基础:

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事件,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要学会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范畴中综合分析把握历史现象的原因的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初期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产物。

从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看,主要表现在:

①革命前夕的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反动的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国家。

俄中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显得落后而迟缓,农奴制的残余仍较严重,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大。

这使得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表现得集中而尖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俄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俄国成为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衰弱的俄国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大战给俄国带来惨重损失。

不仅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使俄国的经济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沙皇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更加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士兵和群众和反战情绪和革命热情日益高涨。

“战争引起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③俄国无产阶级具有特殊的优势。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人数虽不多但相对集中,因此组织性、革命性、战斗性强。

俄国无产阶级还有了自己的政治上坚强而成熟的政党——以列宁为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俄国无产阶级还有广大的农民作为革命同盟者。

这一切使俄国成为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沿和中心。

④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条件。

《四月提纲》标志着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指导已经完成,七月事件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诱因。

综上所述,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如马克思预计的那样,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要从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中深刻理解列宁的这句话: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为什么在一个只是资本主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的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障碍,与此同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

他们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因为英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法国、德国仅次于英国。

俄国是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的,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俄国正是这样一个国家。

列宁这一论断是在“一战”期间提出来的。

它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客观物质条件不够充分,而主观条件极其成熟的情况下爆发并取得胜利的。

如何认识“相对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俄国相对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对于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①落后的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沙皇政府把资本帝国主义和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各种罪恶因素集中起来,以最野蛮的形式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沙俄统治者同少数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同封建农奴制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广大劳动群众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错综交织,空前激化。

“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使得群众的革命攻击力量异常强大”。

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造成了俄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

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长期依附于被全体人民痛恨的沙皇制度,二月革命中仓促掌握政权,缺乏军事实力和政治经验,容易被革命人民所推翻。

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产生工人贵族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经济落后,俄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像西欧资产阶级那样用超额利润来培植强大的工人贵族阶层,因此工人阶级受到修正主义的毒害比较轻,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④由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给俄国造成了比其他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严重的破坏。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加剧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使千疮百孔的俄国反动统治经不起强大的革命冲击而顷刻垮台。

⑤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直到20世纪初还存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序幕和阶梯。

推翻沙皇统治的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在最大限度上广泛动员了各阶层群众,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为无产阶级领导劳动群众不停顿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而这一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突破了。

  需要注意的是,“落后”性固然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完成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任务时容易成功,但在夺取政权后,从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就比较艰难了。

列宁一再强调:

“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后胜利,即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的革命是开头容易,继续困难;而西方的革命是开头困难,继续容易。

2、革命的过程(城市中心道路)

·二月革命:

1917年

成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

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是主要政权,但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如何理解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的并存?

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1.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在革命起义过程中诞生的,它不仅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而且具有临时工农革命政府的性质,是“工人政府的萌芽”。

在二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天,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唯一存在的实际权力机关,完全可以掌握全部国家政权。

但当时一是由于二月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常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列宁被迫侨居瑞士,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二是由于广大工农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从思想觉悟上和组织程度上都还跟不上急剧转变的形势;三由于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坚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主张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要在一旁“监督”就可以了,从而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以建立。

临时政府是由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大地主代表组成的资产阶级政权,它对内极力维护旧秩序、旧制度;对外坚持将帝国主义战争进行到底。

2、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初期,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但是它没有掌握武装,它是依靠苏维埃的支持而存在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机关且只是补充的、附属的、监督性的机关,但它得到广大武装工人、士兵的拥护,掌握左右局势的实际力量。

3、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情况。

当时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虽然窃取了政权,却没有力量解散苏维埃而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单一国家政权;小资产阶级政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把持了苏维埃的领导权,帮助资产阶级抢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两个政权并存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出现的奇特现象,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不稳定的状态,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把政权集中到一方:

或者集中在临时政府,或者集中在苏维埃。

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列宁的《四月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这一重大问题,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方针和具体计划。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指出俄国革命的任务是要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为什么二月革命后革命有可能而且必须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胜利呢?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通过和平途径还是通过暴力途径,这要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

“工人阶级但愿和平地夺取政权”。

但是,一般情况下,“资产阶级不会对无产阶级实行和平的让步,一到决定关头,他们就会用暴力保卫自己的特权”、因此,根据一般规律,只能实行暴力革命。

为什么二月革命后革命有可能而且必须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胜利呢?

①最重要的是“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了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而资产阶级还没有掌握武装,不能用暴力镇压人民。

②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各政党活动自由,布尔什维克党可以公开进行教育群众的工作。

列宁说:

“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交战国,都没有俄国这样自由。

都没有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种革命的群众组织。

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这样容易地和这样和平地把国家政权交给真正大多数的人民,即交给工人和贫农”。

③群众在革命中创造了现成的政权形式工兵代表苏维埃。

由于苏维埃实行直接选举制,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这就使苏维埃领导权的转移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