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27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政治下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思品教案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1—1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二、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三、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四、教学方法:

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举例:

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

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新授:

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

为什么?

(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

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

(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

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

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1、大家属于人民吗?

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

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

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A、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

提问:

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

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C、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

(举例: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D、看漫画,思考问题

a、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

(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b、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

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

(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2、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案例分析:

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

(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

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

(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

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什么权利?

(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教学后记:

&1—2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二、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三、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四、教学方法:

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

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

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

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

板书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a、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

(有)

b、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

(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c、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

(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

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提问:

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

其危害是什么?

结论2: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

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

(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

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

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5、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

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

(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

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

&2—1公民的义务(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

”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

哪项是法定义务?

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

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

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

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

1、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

小珊应该纳税吗?

有人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有人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

你的意见呢?

教师小结: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

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2、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A、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B、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C、“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

(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

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1、义务的含义

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2、公民道德义务的含义及其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3、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4、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三、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

(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

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教学后记:

&2—2公民的义务(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请学生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说过: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课: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1、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A、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B、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人道主义)

2、相关链接——“五爱”

3、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

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

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

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

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

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4、实践活动:

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

结论一、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1、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A、阅读材料

B、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C、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

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2、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

3、实践活动:

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

结论二、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1、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A、阅读材料

B、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C、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

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D、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2、实践活动:

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

结论三、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

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

(三个结论)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3—1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

人格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

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教师讲述引言中的情景,简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疑问。

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板书)

1、生命健康权、人格权(板书)

概念:

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在人格权中处于首要地位。

活动:

情景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三个情景分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健康权。

要求:

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

(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

以上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

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

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2004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

教师小结:

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包括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自由权等。

人格权是与生俱来,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不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而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民的人权中居于首要地位。

学生看P25“相关链接”的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体会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看法。

提问:

人格权对我们公民来说有什么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根据教材P24的内容回答。

2、人身自由权(板书)

活动:

侵犯人身自由权的情景分析

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人身自由权明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要求:

(1)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分析讨论:

下列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教师依据P26页的内容讲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

教师小结: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

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它权利的基本保障。

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

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权,也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板书)

活动:

使用童工的案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实行特殊保护。

要求:

(1)阅读P26页案例回答:

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2)教师可以出示有关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

(3)教师可根据P27“相关链接”的内容,讲解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5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提问: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的吗?

教师归纳:

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都规定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

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教学后记:

&3—2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引导学生知道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义务,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同时注意自我保护。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积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会用法律武器与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作斗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关爱他人生命、助人救人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理智处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健康权,不仅是行使权利,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

教学难点:

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

导入新课:

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公民权利,生命健康权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

一、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板书)

活动:

情景分析

目的:

通过情景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生命健康权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要求:

学生阅读两段材料(见教材28页和29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28页上的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

(2)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

(3)分析教材29页的三个情景中哪些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

为什么?

(4)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5)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说明如何更好的珍爱生命,行使好生命健康权?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健康权,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作为青少年,应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认识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一种责任,要提高重视自身安全和健康的意识。

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二、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板书)

1、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定义务(板书)

活动:

小哲伤害案

目的:

通过对小哲伤害案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害人就是害自己,遇事应冷静,应通过合法手段解决问题。

要求:

学生阅读材料(见教材30页)思考:

(1)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家庭造成什么后果?

(2)这桩惨案带给我们了什么教训?

(3)“进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阔天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惨案的发生?

教师指导总结:

我们自己有生命健康权,而其他人也有生命健康权,我们不但要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也要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定义务。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让人为荣啊!

活动:

同学落水之后

目的:

通过对同学落水之后三种不同做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要主动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要求:

学生阅读案例(见教材35页),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

(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

并说明理由。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指导、归纳。

2、远离暴力文化(板书)

马基雅弗利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

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

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的”。

漠视生命、暴力昭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但人文教化的缺失和暴力文化的泛滥是暴力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书报等(统称暴力文化),对于青少年无疑是毒品。

2003年冬,中国震惊全国的特大杀人案侦破,29岁的杀人犯黄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杀死青少年17人,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