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596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39《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指导

0039《货币银行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

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一国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1、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2、规定本位货币材料

建立一种货币的基础是先要确定用那种材料作为本位货币。

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

3、规定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准备制度

1)金准备制度

2)外汇准备制度

4、货币层次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是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

1)M0—流通中的现金

2)M1(狭义货币)——现金C和活期存款D

3)M2(广义货币)——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4)M3—M2+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1、金银复本位

金银复本位是指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为币材,铸造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货币制度,即金币与银币同时并行的制度。

2、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币材的本位币制度。

按照兑换黄金的形式,金本位制分为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

1、信用的本质: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偿还和付息是信用最基本的特征。

2)信用是关于债权和债务关系的约定。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2、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

是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支付或预付形式提供的信用形式。

2)银行信用:

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3)国家信用:

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4)消费信用是指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二、金融工具

1、债券

债券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债务融资工具,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权利的债权凭证。

2、股票

股票是所有权凭证(其他金融工具都属于债权凭证),它代表的是对股份公司净收入和资产的要求权。

3、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

三、金融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1、特征:

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

2、传统金融工具:

债券,股票,商业票据,支票

3、金融衍生工具:

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

四、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照交易对象的期限长短,可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

货币市场是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以长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是以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按市场工具来划分,资本市场通常包括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2)按照交易对象的类型:

本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3)按照交易程序: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或称初级市场,是有价证券由发行者向投资者转移的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或称二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在投资者之间流通的市场。

2、证券的销售方式

证券承销有包销和代销,其中包销还包括全额包销和余额包销方式。

代销和包销含义简略。

在包销条件下,证券发行不出去的风险由承销者承担,在代销条件下,该风险由发行人自行承担。

在包销条件下,证券承销人的收益主要是买卖差价,在代销条件下,收入主要是佣金和手续费。

第三章金融中介与金融机构

金融中介:

是指为从事金融活动及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两大类。

一、资金融通的两种方式

1、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短缺单位直接在证券市场上从资金盈余单位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和债券。

2、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去,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证券投资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单位手中。

三、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1、构成: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商业银行以吸收社会公众的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活动,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3)专业银行是指从事专门经营范围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包括投资银行、抵押银行、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等。

投资银行是专门从事工商企业股票与债券投资活动,代办发行或包销证券,并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发行自己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有些国家的投资银行也被允许接受定期存款。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

传统业务和派生业务两大类。

2、政策性银行

①国家开发银行

②中国进出口银行

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四章利率与利率理论

一、利率的定义、计量、分类

1、定义: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

3、利率的分类

1)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3)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二、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一般因素

1、平均利润率

2、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

3、资金供求关系

4、物价总水平

5、银行的成本

6、国家政策

三、利率管理体制的两种类型:

管理利率和市场利率

四、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投资和储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从而建立了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的理论。

1)利率水平取决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2)均衡利率是灵活变动的

理论缺陷是:

忽视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变动产生的影响。

2、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从货币因素出发讨论利率的决定,主张利率是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均衡状态决定的,是一种货币现象。

1)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两大因素决定的

2)均衡利率的变动

均衡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一些因素发生变动,相关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亦移动,而会产生一个新的均衡利率。

第五章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的含义与种类

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业务,是其经营的基础。

1)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

2)存款业务

a)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

c)储蓄存款

3)借款业务及其他负债

2、资产业务的含义与种类

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形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对资产的运用。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主要是有三大类:

现金资产、贷款或贴现(即信贷资产)、投资。

3、中间业务的含义与种类

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金融业不断超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方式、金融服务技术、金融市场组织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大量革新与创造活动。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基本方针)

1、安全性原则

2、流动性原则

3、盈利性原则

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

因此,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

商业银行必须在这三者之间的进行协调配合,做出最佳选择。

四、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的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活动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2、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创造出来的。

在广泛使用非现金结算的情况下,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只需保留一部分存款准备,就可以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

通过商业银行的放款业务,派生存款就被创造出来了。

各银行的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可以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

派生倍数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关系。

3、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放款规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存款派生倍数呈反比。

(2)提现率(现金漏损率)与商业银行存款派生倍数呈反比。

(3)超额准备率与可贷资金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只要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就会削弱其存款派生能力,二者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

第六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一、中央银行的体制类型

1、单一制

单一制中央银行是在国家单独设立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在机构设置上一般采取总分行制。

我国就实行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

2、二元型

3、跨国型

4、准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是指中央银行服务于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履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责。

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对一国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利益从事金融活动,实施金融监管。

三、《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

四、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而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予偿付的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第七章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应量定义

货币供给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是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所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给的债务总量。

二、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

MS=B*K

货币供给由两大因素决定:

基础货币:

B,货币乘数:

K。

1、基础货币:

B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总和。

它表现为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2、货币乘数:

K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是指基础货币变化以后,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变化的倍数,它反映的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因素

1、黄金、外汇储备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黄金、外汇储备变动是受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的影响。

如果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即增加黄金、外汇占款这项资产业务的规模,则会直接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基础货币增加。

反之,则引起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基础货币也随之减少。

2、政府债权净额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政府债权净额的变动是受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资产增加,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从而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的增加;相反,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资产减少,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从社会流入中央银行,从而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的减少。

3、商业银行贷款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增加,意味着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使基础货币量增加;相反,中央银行对银行部门的再贷款、再贴现减少,将使基础货币量同额减少。

四、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

(1)财富总额

财富总额的增长将会使流通中的货币、活期存款的数额都增大。

但是由于这两种资产的财富弹性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比率将发生变化。

流通中的现金同支票存款的比率将随财富的增加而下降。

(2)资产的相对预期报酬率

如果支票存款利率提高,或银行对支票存款提供较多的服务,那么会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下降。

(3)风险因素

当预期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人们持币待购,这时通货比率将提高。

(4)社会的支付习惯及银行体系的运作状况

当人们对支票这种媒介还缺乏了解时,可能更习惯于用现金来进行交易。

这时,通货比率就高,反之则低。

此外,当银行体系的转帐结算效率高时,通货的使用范围就会压缩到较低的水平。

第八章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一般价值形态的需求,是社会公众在其收入或资产总额中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一部分实际量。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动性偏好:

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2、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1)交易动机:

决定人们为了进行日常交易,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2)预防动机:

决定了人们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往往保留一部分货币余额以备不测。

3)投机动机:

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人们根据对利率变动的预期,为了在有利时机购买证券进行投机而持有的货币。

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这三种货币需求的总和就是货币总需求。

3、对货币需求特征的分析:

1)交易性货币需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基本特征。

①可测性。

它是可以预计的,因此是相对稳定的。

②凯恩斯认为这部分货币需求多少取决于收入,它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点。

①变幻莫测,极其不稳定。

②投机性货币需求是货币的资产需求。

③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r)。

第九章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

通货紧缩:

一定时间内物价水平的广泛、持续下跌。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需求拉上的成因有两种理论:

货币主义者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强调货币因素,由需求拉上而导致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失控。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

成本推进说认为,正是由于成本的上升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并导致了收入水平的下降。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

工资的增加、利润的增加等。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4、结构型通货膨胀

即使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1、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利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改变全社会的总支出,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需求管理政策一般是针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一种抑制手段。

1.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

(1)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压制总需求。

(2)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刺激储蓄,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2.运用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

(1)增税——利润和收入减少,投资和消费支出也相应减少。

(2)削减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隐患。

(3)削减转移支出——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抑制个人收入增加。

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主要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所得政策

所得政策是政府借助于管制手段,限制成本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具体措施一般包括工资管制和利润管制两个方面: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定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即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3、经济增长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通过保持物价的稳定,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持平,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每年黄金、外汇储备不发生增减变化。

5、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及选择

不管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有几个,但就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而论,对上述各种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兼顾。

三、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都必须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法律规定的一定比率存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定存款比率的增加或减少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获取资金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

它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优惠利率

3、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如指令性计划,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干预。

4、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制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中间金融变量。

1)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

①变量的可测性;②变量的可控性;③相关性。

2)中介目标的种类:

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

三、重点习题

(一)判断题

1.纸币所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错)

2.支付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错)

3.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对)

4.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效。

(对)

5.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对)

6.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基础货币,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错)

7.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错)

8.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目的是盈利性。

(对)

(二)单选题

1.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层次划分划分口径,M1是指(C)。

A、现金B、活期存款C、现金与活期存款之和D、储蓄存款

2.(A)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

A、经常项目B、资本项目C、平衡项目D、错误与遗漏

3.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C)?

A、马克思的利率论B、流动偏好论C、可贷资金论D、实际利率论

4.在我国,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是(A)。

A、同方向B、反方向C、无任何直接关系D、A与B都可能

5.一年以内的短期政府债券称作(D)。

A、货币债券B、公债券C、政府货币债券D、国库券

6.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呈一致性关系的是(B)。

A、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B、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C、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D、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7.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也不流通紧闭,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汇票,这属于(B)货币制度。

A、金块本位制B、金本位制C、金汇兑本位制D、银本位制

8.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后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时(A)

A、利率B、存款准备金率C、贷款计划D、公开市场业务

9.(B)膨胀是引起财政赤字和银行信用膨胀的主要原因。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C、社会总储蓄D、社会总需求

10.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世纪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市(B)

A、单一银行制B、总分行制C、持股公司制D、连锁银行制

11.有价证券的二级市场是(A)

A、证券发行市场B、货币市场C、资本市场D、证券转让市场

12.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是:

(D)

A、货币政策中介指标B、货币政策工具C、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货币政策目标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制度的基本类型有(ABCE)。

A、银本位制B、复本位制C、金本位制D、银行券制E、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

2.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中正确的是(CE)。

A、利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B、利息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

C、利息属于信用范畴D、是本质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E、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3.限价政策的主要手段有(ABCDE)。

A、制定反托拉斯法B、制定“工资——价格”指导线

C、收入指数化D、管制和冻结工资与物价E、运用税收手段

4.当代金融创新的体现是(ACD)

A、新技术在金融业广泛应用B、金融制度创新

C、金融工具不断创新D、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E、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

5.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细分为(AD)引起的通货膨胀。

A、工资推动B、预期推动C、价格推动D、利润推动E、财政赤字推动

6.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ABDE)

A、工商企业之间存在的信用B、银行与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

C、以商品的形式提供的信用D、市商品买卖双方可以相互提供的信用

E、是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同时发生的信用

7.在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中,正确的包括(CE)

A、利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中B、利息属于信用范畴

C、利息的本质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D、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E、食利阶层的剥削形式

8.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ABD)

A、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B、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

C、以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D、多种金融机构并存E、以非银行金融业为主体

(四)简答题

1.货币有哪些主要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什么是银行信用?

它有哪些特征?

银行信用:

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调动了社会各界闲置资金,并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

(2)信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3)信用的发生集中统一,可控性强。

3.影响货币均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因素是利率机制。

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

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