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87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精品导学案.docx

第12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精品导学案

第2节滑轮

一、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的种类;

2、通过探究、画图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的种类

学习活动1:

仔细研读课本P82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展示评价1:

使用时滑轮位置叫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叫动滑轮;举例说出生活中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例:

(二)通过探究、画图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习活动2:

按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拉,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1

2

3

展示评价2: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沿不同方向拉力的大小都相同,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即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

②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杠杆。

学习活动3:

按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1

2

3

 

展示评价3: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使用动滑轮能,但不能。

动滑轮的实质:

①找出动滑轮的支点,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大小关系。

②得出结论:

动滑轮实质是杠杆。

(三)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阅读教材83页,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活动4:

根据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滑轮组,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比较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F与物重G,以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提升的高度h的关系。

实验

钩码重G/N

弹簧测力计

拉力F/N

钩码升高的

高度h/m

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m

承担物重的

绳子股数n

1

2

展示评价4: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

(1)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2)使用滑轮组时,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为n,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与物重G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如果考虑动滑轮自重为G0,则该关系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提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

三、课堂达标

1、如图所示,是某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____滑轮(选填“定”或“动”),使用____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

2、用右图所示的滑轮提起重物,请回答:

①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则物重G为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m,拉力做的功为,如果直接将重物提升同样的高度,则需做功为;②若G=300N,则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_____N时可使重物G匀速上升;③如果物重G=180N,不计摩擦,绳端的拉力是F=100N,动滑轮重为N。

3、请在图中画出用滑轮组提升水桶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4、一根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00N,一个人站在地上,想用这根绳子提起1800N的重物,请在图中画出绳子的绕法。

四、你知道吗

1、在绕线时,每个滑轮的轮槽只能绕过一根绳子,并且由内到外,依次绕线,画线时要用刻度尺画直线,因为滑轮组下的重物(以及动滑轮)受重力,将绳子拉直,所以要画直线。

2、对同一滑轮组,若绳子的起点在动滑轮上,则有奇数段绳子承担物重,若绳子的起点在定滑轮上,则有偶数段绳子承担物重,即滑轮组绕线规律是:

“奇动,偶定”。

五、我有话说

学习活动5:

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5:

我本节课的收获是:

我还存在的疑问是:

第2节液体压强

教师寄语:

勇于超越自己,从学好每一堂课开始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4、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5、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中心任务:

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大小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1.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请同学们观察右图和课本9.2—1插图,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比一比谁完成的最快!

(1)容器底部的橡皮膜突出,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器侧壁的橡皮膜突出,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体对容器侧面产生压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步学习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

(1)如何利用液体压强计测量不同方向液体的压强?

(2)如何利用液体压强计测量不同深度液体的压强?

(3)如何探究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压强的大小?

(4)根据图例与生活经验,你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初步总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步学习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方法。

(1)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哪些公式变形?

______________

(2)水下20cm深处液体的压强有多大,试通过计算说明。

4.认识连通器

看课本相关部分,组内讨论,解决下面问题。

(1)什么是连通器?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连通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什么?

(3)认识连通器的应用,解释船闸的工作过程。

二、合作探究: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1)微小压强计探头的薄膜受到_____的作用时,U型玻璃管内出现高度差,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薄膜所受________的大小。

实验次数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盐水

液面高度差/cm

液面高度差/cm

1

5

朝上

2

朝下

3

朝左

4

朝右

5

10

朝上

6

朝下

7

朝左

8

朝右

(2)

 

(3)规律总结: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_________,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液体内部的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_有关。

2.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推导完后交流,看哪些同学推导的既对又快。

讨论:

液体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跟所取的面积有关系吗?

3.计算课本例题。

组内同学针对例题的问题认真思考、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正确!

4.甲乙两个烧杯里面装有煤油,煤油的深度都是0.2m,乙的底面积是甲的3倍,哪杯煤油对底面的压强大些?

哪杯对底面的压力大些?

(g=10N/kg)

三、梯度训练

A组

1.计算压强公式有:

p=F/s和p=ρgh,对于这两个公式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者只适用于固体,后者只适用于液体

B、前者对固体、液体、气体都适用,后者一般只适用于液体

C、两者对固体、液体、气体都适用

D、后者只可用来计算气体的压强

2.有四种不同年代的潜水装置,它们潜入海水的最大深度如图所示,其中能承受海水压强最大的是()

3.往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木块,水不外溢,放入后,水对杯底的压强、压力与放入前相比较()

A、压强不变,压力不变

B、压强增大,压力增大

C、压强不变,压力增大

D、压强增大,压力不变

4.将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上一块橡皮膜,倒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橡皮膜向外凸出。

然后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玻璃管下端距水面高为h1,此时酒精柱高度为h2,橡皮膜下号变平。

若水和酒精对橡皮膜的压力分别为F1、F2,则()

A、F1=F2,h1

B、F1=F2,h1=h2

C、F1

D、F1>F2,h1

5.如图所示,放在桌面上的三个不同形状的容器,它们本身质量相等,底面积相同,并装入同种液体,液面高度相同。

(1)三个容器中液体的重力()

A.相等B.GA>GC>GBC.GA>GB>GC

(2)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A.相等B.FA>FC>FBC.FA

(3)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A.相等B.PA>PC>PBC.PA

(4)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

A.相等B.PA>PB>PCC.PA

(5)三个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

A、相等

B、FA

C、FA>FC>FB

6.一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其横截面如图所示,内装一定质量的水,若把它倒置,则水对容器地面的作用情况是()

A、压强减小,压力增大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增大,压力增大

D、压强增大,压力减小

7.如图所示,瓶中水从小孔A、B处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______有压强,从B孔流出的水喷得更急些,说明液体的压强随着_____增加而增大。

8.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上有一圆孔用薄膜封闭.

(1)若容器左右两部分分别注入密度相同的液体,右侧的液面比左侧的液面高,薄膜向左突起,由此说明液体的压强与_________有关.

(2)若容器左右两部分分别注入密度不同的液体,右侧的液面与左侧的液面等高,薄膜发生形变,由此说明液体压强与______有关.

10.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通,中间有阀门K控制,甲、乙两容器中装有水,且两容器中水面相平。

当阀门K打开后,管中的水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1.如图,平底茶壶的质量是400g,底面积是40c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试求:

(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

(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你认为下列解题过程中有无错误,如有,请指出其中的错误指出并加以改正。

解:

(1)∵茶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水对茶壶底的压力F1=G水=m水g=0.6×10=6N;

(2)茶壶的重力G壶=m壶g=0.4×10=4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2=G水+G壶=6+4=10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F2S=10/1=10Pa,

12.如图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2,重为5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45N,深40cm的水.求:

(1)距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

  

(2)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强.(g取10N/kg)

B组

1.如图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pB,pC分别表示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pA=pB

2.如图是几种不同渠堤的截面图,其中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是()

3.小组同学用水、盐水、两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和指针式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压强计指针顺时针偏转的角度越大,表示压强越大。

他们的研究情况如图(a),(b),(c),(d)所示,(图(a),(b),(d)中的容器内均装满液体且ρ盐水>ρ水)

(1)根据图___________可验证:

当深度相同时,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

(2)根据(b),(c)可验证:

_____________,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图(b),(d)可验证:

当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

(4)若在图_________中的容器内轻轻放入一木块,压强计指针偏转的角度会增大。

(选填“(a)”、“(b)”、“(c)”、“(d)”)

4.一钢精水壶的质量为1kg,平面壶底的面积是0.04m2,壶的深度为均为20cm,容积为4×10-3m3,壶中装满水置于水平桌面上。

求:

(1)水对壶底的压强是多少?

(2)壶底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5.一油库装煤油的油罐中盛有4m深的煤油,在距底部0.5m处发现有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形漏油孔,求:

(1)煤油对罐底的压强多大?

(2)小孔处煤油的压强多大?

要想堵住这个孔,至少需要在罐壁处施加多大的力?

(煤油的密度ρ煤油=0.8×103kg/m3,取g=10N/kg)

 

第二节液体压强

三、梯度训练

A组

1.B

2.D

3.B

4.A

5.

(1)B

(2)B(3)B(4)A(5)A

6.D

7.侧面深度

8.pA

9.深度密度

10不流动连通器原理

11.4.704N2450Pa

12.2.94×103Pa5000Pa

B组

1.D

2.D

3

(1)ab

(2)同种液体(3)液体内部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c

4.1960Pa1225Pa

5.3.2×104Pa2.8×104Pa35.168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