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651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docx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实用

Thinkmoreaboutyourcompetitors.悉心整理 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

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PPT出示:

  

(1)王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

“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朗读正字音。

注意:

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

(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

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

(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

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

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

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

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

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可战士们回的去吗?

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

盼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们回来了吗?

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

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

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

(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

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

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

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

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

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

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

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

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

(板书:

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

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

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

战争未止,听见战士:

思乡盼归。

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

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

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

(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

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

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

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

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万里长征、未还)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

(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

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

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

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

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

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__?

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

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

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

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

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

通过分析,去体会。

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

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

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

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

《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sè(堵塞)sāi(塞车)

  还hái(还是)huán(归还)

  将jiāng(将来)jiàng(将领)

  教jiāo(教书)jiào(请教)

  度dù(度过)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奏()泰()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

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

这道题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

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

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

①上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

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

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

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

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

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

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

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记?

李将军列传》说: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

”后一解释较合理。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

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

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

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

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师: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

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

这是怎样的边关?

(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

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

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

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

(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

  师: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

(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

(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

你读懂了什么?

(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2021年《出塞》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

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