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464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模拟题)

一、试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一步觉醒的。

答:

(1)“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文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早期维新派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都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个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二、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

戊戌维新运动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变法维新思想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其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在改良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试述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意义以及革命派的局限性。

答: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主要内容:

(1)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论战意义:

(1)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革命派的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不具体也不具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四、如何认识辛亥革命胜利的局限性。

答: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有很大的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阀也混进革命阵营,并把政权交给了同样是封建势力代表的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组织松懈,派系复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注意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五、试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2)提倡新道德,宣扬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3)进行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意义:

(1)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破除了封建教条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六、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答: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临时书记,成为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

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以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按照列宁建党原创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成立意义:

(1)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

(2)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革命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其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3)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进而把中国的解放事业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连接起来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七、试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以及危害。

答: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实施错误的“左”倾教条主义,使土地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挫折。

主要错误:

(1)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3)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4)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5)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主要危害:

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最大恶果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使红军损失惨重。

八、试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答:

随着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主要有:

(1)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各界人士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抗日救国。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提出在抗日的同时还要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政策。

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3)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等爱国民主人士在共产党人的参与下,发动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4)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于9月1日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转为“逼蒋抗日”。

(5)1939年,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九、试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内战。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被迫进行进行自卫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打响。

各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主要表现: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如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

(4)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十、试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答: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个民主党派和各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3)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十一、试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十二、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洗刷了近百年的屈辱,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姿态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

(2)结束了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3)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历史,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动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造福各族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十三、试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及意义。

答:

理论贡献: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工业与农业并举、重工业与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把造成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统一意志和个人精神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作为目标;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保护生产力。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4)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方面:

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5)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坚持“两个务必”的作风。

(6)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7)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8)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十四、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答: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3)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十五、试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及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意义。

答:

(1)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他联系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人闹事问题、民主党派问题等,系统地阐明了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他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2)意义:

科学地、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六、试述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3)实行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总之,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