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179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1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docx

苏科版初中物理9上说课稿

最新苏科版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稿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

《杠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介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

什么是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学会画力臂的方法,做好探索性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四) 教具准备

演示用:

带密封瓶盖的瓶子、瓶盖起子、教学活动图片。

学生用: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共12组)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依据目标为导向、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

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三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主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动机、感知教材

以电脑动画图片展示形式以及学生现场动作展示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机械,如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剪刀等,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告知学生这些机械的名称叫杠杆。

(二)、讲授新课——实施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培养能力

⒈杠杆的概念:

首先学生通过观看屏幕动画——人用一根硬棒撬石头,让学生感受这种

杆的使用,得出杠杆的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

转动,这硬棒就叫做杠杆。

⒉进一步认识杠杆

在观看动画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

分别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在了解过程中通过看图让学生会找出一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⒊学习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电脑模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过程,教会学生作图。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的是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 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

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课本表格中,并计算出F1·L1与F2·L2。

5、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6、评估、交流与合作

回忆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有没有记录力臂时出现疏忽的现象。

若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四) 归纳总结

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小结

a、 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

b、 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六) 布置作业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后做适当的练习与作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目是节后1-3题。

五、说板书设计

把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系统的、按顺序设计好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滑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6号,我说课的题目是《滑轮》,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安排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

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功率、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在第十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线装滑轮组.

能根据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滑轮的结构

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学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是使用效果、实质,滑轮组的好处,如何组装滑轮组?

是这节课的重点。

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

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独立的实验能力。

但因本节课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结论的得出,所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组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说教法

演示、讲解、学生实验、并配合多媒体动画

四、说学法

观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做到前后照应。

利用升旗仪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介绍滑轮。

这样的引课,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二)新课教学实施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1、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

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

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

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

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

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分析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

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提出猜想:

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会有什么不同?

②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

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③动滑轮省不省力呢?

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过程与实验一相同,学生探究实验,测的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规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动滑轮的本质。

(3)滑轮组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对定滑轮、动滑轮已有初步的认识,滑轮组的出现已是呼之欲出,为使学生能够对使用滑轮组的好处和特点有更深的印象。

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展示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种种不便之处。

提出猜想:

如何克服困难。

探究设计:

依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学生设计装置。

教师进行点评。

合作交流:

学生与教师集体讨论分析滑轮组的特点:

①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

②使用滑轮组时,物体由几股绳承担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

(不考虑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

达标测评

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1、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不省__,但可以改变施力的___,是等臂杠杆,不费距离。

2、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以__但不能改变施力的__,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要费物体升高高度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展示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种种不便之处。

2、提出猜想:

如何克服困难。

 3、探究设计:

依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学生设计装置。

教师进行点评。

4、合作交流:

学生与教师集体讨论分析滑轮组的特点:

①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

②使用滑轮组时,物体由几股绳承担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

(不考虑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

实践性作业

1、完成课后自我评价部分的练习

2、观察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说明其作用

3、自己设计几种滑轮组比较其作用有何不同

六、板书设计

1、定滑轮

定义:

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

作用效果: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实策:

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定义:

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作用效果:

可以省力半,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

定义: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

作用效果:

既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力和方向

用力规律:

使用油轮组时,重物由几段绳子吊着,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七、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师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记住结论,“学会”套用公式解题这个层面上,更应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学”。

让学生在体验平台上,手脑并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既能动地认识和生成了科学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又学到了科学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进而真切地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真正的去感悟科学,这不正是我们在物理新课堂中所追求的目标吗?

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我自己尝试中,也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3节。

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

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

(5分钟)

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

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前者可以不“消耗”什么东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些什么东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

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

(二)新课教学: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10分钟)

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

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

(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

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

(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

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

(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

对什么物体做功?

在什么过程做功?

例:

某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后提到3米高的二楼,该同学对水桶做功如何?

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15分钟)

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S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摒弃“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意义非凡,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例:

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20N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

(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SCosα=20×10×1/2=100J)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

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

至于指出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写出公式后马上开列“注意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快很方便,但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死记硬背。

另一种方法是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即借助启发式教学。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静止物体,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动,运动8m时突然将此力反向,但大小不变,一直把物体推回原处(即全过程总位移为0),能否用W=F.SCosα算出此力在全过程中做的功等于零?

总功为多少?

通过将运动分成如图的AB、BC、CA几个阶段,可以得出全过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于0,从而明白W=F.SCosα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同时还初步学会处理“变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将运动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恒力”。

⑸在讨论公式时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积来分析几个特殊情况的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

α=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α=180°时,物体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为负。

3.如何突破“负功”这一难点。

(10分钟)

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

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

力F做负功-FS 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例:

一同学竖直上抛一物体,请问在上升、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如何?

(三)巩固本节学习的新知识。

(5分钟)

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

(四)布置作业。

板   书

1.功的概念: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力和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功的计算式:

⑴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W=F.SCosα。

讨 论:

a.当0°≤α

b.当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c.当90°

⑶注意点:

a.功是标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

c.公式的适用条件

4.功的单位:

焦耳(牛。

米),符号J.

1J=1N×1m           1J=1N×1m

 

《功率》说课稿

秀全中学陈小阳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机械能和能源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本章前面主要介绍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关系,进入功率这节,体现了功和能之间转换的效问题,并更多是对实际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2、教材的编写思路:

功率是衡量机械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围绕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怎样计算功率及功率和能量的关系展开,首先从不同的物体做功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得到功率的定义式。

其次,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最后从能量的角度,阐述了功率的实际意义。

3、教学的特点:

第一,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第二,渗透方法;第三,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教材处理:

(1)对于功率概念的引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用与速度概念类比的方法得出,这样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自然可以理解

(2)恒定功率和恒定加速度启动机车两种模型的建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推导分析,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3)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理解功率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

高一物理力学部分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容易厌学,教学中多结合实际例子,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生已经学过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力、功和能量等相关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3、学生的特点:

(1)学生平时对机器的认识知道,容易关心它的做功多少,通过实际例子的分析,应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我们更关心的是做功的快慢而不仅仅是做功的多少,这就是功率的意义

(2)学生从直觉出发误认为机器大、速度快,他们认为力大是根本。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一个动力机器有它的额定功率,机器工作时受额定功率的限制,这是根本,而力和速度是可变的。

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P=FV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P=W/t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能用来解释汽车上下坡换挡和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

2.难点:

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五、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导入新课、学生通过类比主动构建、学生讨论后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通过反馈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