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01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docx

七年级下复习资料DOC

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隋唐社会

1、隋朝的重建统一: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

统一全国:

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过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达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2、大运河的开凿: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

目的: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基本情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布局如下:

海河~(永济渠)~黄河~(通济渠)~淮水~(邗沟)~长江~(江南河)~钱塘江。

意义:

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消极后果:

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3、隋的灭亡:

灭亡原因: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民不聊生,导致了农民起义。

灭亡时间:

618年,李渊起兵,后隋朝灭亡。

(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

二、辉煌的大唐王朝(618~907)

1、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2、隋唐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有新的创建。

(1)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三省。

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权。

尚书省下设、户、礼、兵、刑、工六部。

(2)科举制:

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代开创,唐朝完善,直至清朝末年被废除。

特点:

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

目的:

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作用:

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而官员作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3)用人制度的改革:

秦汉时,采用推举制,隋唐后,采用科举制。

推举注重门第,庶族子弟受排挤,容易被世族门阀控制。

而科举制不重门第,为大批庶族子弟参政广开门路。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天下英雄尽入如彀中矣!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举措:

评价:

626年即位,年号贞观。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在位20多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主要统治措施:

A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B知人善任:

深知“为政之要,惟在”,用人不拘一格。

C虚心纳谏:

朝廷上下,敢言直谏,蔚然成风,是贞观政治的一大特色。

“人镜”魏征。

2、唐太宗的统治观:

君民关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臣关系~“元首”和“股肱”关系;

用人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B上(太宗)问魏徵曰: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达。

四、从武周政权到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90年,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治。

措施:

继承了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任用贤能之士。

作用:

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作用:

经过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评价唐玄宗:

开元年间,有所作用,使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后期,怠地政事,淫于酒色,纵情享乐,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3、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安史之乱发生,唐朝从此由盛转衰,907年灭亡。

五、唐代的边疆各族

1、民族关系:

唐朝重视民族关系,倡导民族平等和团结。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就是这一政策的鲜明体现。

2、民族政策: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民族,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设立与内地不同的行政设施,长官都由当地人来担任,可以世袭,政府一般不过问其内部政务。

这种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称为“羁縻州”。

意义:

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促进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3、文成公主入藏:

基本情况: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首领称为“赞普”。

7世纪时,松赞干布作了吐蕃首领。

640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作用: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述了这一场景。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人民友好交往的证明。

六、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都长安:

今天的陕西西安。

结构:

分宫城(皇帝和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政府机关所在地)、外郭城(居住区和商业区)。

特点:

A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

(白居易“百十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B是中国古代坊市制的典型代表(坊是住宅区)。

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是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C人口达百万,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

2、玄奘西行:

唐朝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今印度)取经。

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长安慈恩寺,写有《大唐西游记》一书,是研究中亚、西亚等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3、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鉴真东渡:

是唐代高僧,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传佛学。

在日本平城京建坛授戒,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作用:

除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遣唐使:

唐朝时候,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交流。

高宗、玄宗时,规模最大,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大功绩。

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度等影响了日本。

日本的建筑、服装、习俗等颇有唐代遗风。

(唐风洋溢奈良城)

第二单元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

1、这一时期总的政治格局:

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原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直到960年北宋建立。

在这段时间时,汉族中央王朝与若干少数民族(辽、西夏、金)并立。

2、北宋:

建立:

960年,原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通过武力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将兵权收归中央;

B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与宋太宗重建了中原统一王朝。

灭亡: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将东京洗劫一空,北宋灭亡。

3、与北宋并立的辽、西夏、金(结合地图)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宋辽关系:

先战后和。

采取“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治汉人“政策(南北面官制),1005年,

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友

好关系。

宋夏:

先战后和。

宋金: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契丹

耶律阿保机

916年

上京

西夏

党项

元昊

1038

兴庆府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115

上京

 

(辽的都城上京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金的都城上京位于今黑龙江阿城南;兴庆府在今银川)

4、南宋与金南北对峙:

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称帝,史称南宋。

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偏安江南。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是抗金的旗帜,他训练了军纪严明的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

而宋高宗和秦桧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绍兴合议的签订及影响:

原因:

南宋和金都不堪承受连年的战争。

时间:

1141年,达成绍兴合议。

内容:

宋高宗向金称臣,两国西以大散关,东到淮水为界,宋向金交纳贡银。

影响:

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基本格局。

在相对和平的形势下,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经济更有长足进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行业

具体表现

农业

农具的进步:

曲辕犁和犁刀的使用;秧马;龙骨水车;牛转翻车很适合南方水田的灌溉和播种。

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的杰出创造;

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南宋时期,棉花也来到了江南。

茶叶开始耕种。

手工业

丝织业

两浙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

江浙出现了个体“机户”

南宋时期,海南岛出现棉纺织工具,棉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制瓷业

景德镇窑成为制瓷业中心(瓷都)

造船业

造船技术居世界前列。

商业

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纸币~会子。

(产生原因:

宋代商业繁荣,贸易活跃)

 

2、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

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东汉末年~东晋初期→唐代中叶~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原因:

在这几个历史阶段,北方长期战乱不休,南方政局相对安定;

      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和先进经验。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等。

形成定局:

南宋时期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三、宋代的城市生活:

1、宋代城镇的发展:

①发展原因:

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渐活跃的商业,使城镇数量在为增加,人口不断增长。

②名城:

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程度超过长安。

平江府(苏州)、鄂州(武昌)区域性城市涌现。

③宋代城市的特点:

突破以往的封闭格局,面貌一新;坊(居住区)和市(商业交易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商家沿街设铺,既有闹市,又有许多分散的商业点,市民购物方便。

商店营业时间延长,有日市、夜市,还经营鬼市。

④《清明上河图》:

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尺竿头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2、市民衣食住行:

 

衣料:

麻布(大众)

      丝织品(富)

      棉布(出现)

主粮(北方:

粟麦;南方:

稻米。

肉类(北方:

羊;  南方:

猪)

饮料:

茶、酒

房屋:

城市以瓦房为主,

农村茅屋。

家具:

靠背椅、高桌子

百姓:

独轮车、畜力车

官宦:

轿子

 

3、市民的文化生活:

①出现了商业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趋势。

②瓦舍勾栏作为市民的娱乐中心遍布城市。

③市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民间传统节日也十分丰富。

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

①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大汗国;1206年,蒙古各部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蒙古大汗国正式建立。

②进行西征:

最远抵达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西征的两面性:

既有对外扩张的一面,客观上也加强了中西联系。

③其他扩张:

1227年,灭西夏,1234年,与南宋联手灭金。

2、元朝的建立及统一全国:

①建立和统一:

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军占领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统一全国。

②统一的进步意义:

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全国性的大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战败被俘,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留下了传诵千古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元朝的内外政策:

对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大都市,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最好的见证。

马可·波罗陆来海去说明了什么?

成吉思汗向西扩张,重新沟通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因此能够东来。

17年后的海去说明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加强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4、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分化政策:

①目的:

为了维护特权,强化统治,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②内容:

把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实行民族歧视。

③影响:

激化了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之间的矛盾,结果却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2)行省制度:

①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②内容:

A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B全国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C西藏作为元朝的特别地方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D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③作用:

这样,元朝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上,把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统一置 于中央的管辖之下,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

一、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

二、1、明朝的建立和灭亡: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被李自成起义军所灭。

三、2、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①地方上:

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行政)、按察司(司法)和都指挥司(军事);又相继推出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法规,加强了对农村和城镇基层的直接控制。

②朱元璋在中央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后又高殿阁大学士。

③明成祖时设内阁,又委任宦官,以箝制内阁。

通过内阁制度,明朝的皇权空前强化。

④利用专门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

⑤大兴文字狱。

3、清朝的建立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改国号为清,清军南下,入主中原。

4、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①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极大限制;②康熙时,设直接控制的南书房,皇权得到强化;③雍正时,创立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皇权达到顶峰。

④大兴文字狱。

]

5、明清两朝的文字狱

A开始:

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就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B目的:

明代是出于统治者的多疑,而清代则是为了严厉镇压反清思想。

C影响:

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使中中国知识界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6、对明清专制统治的评价:

明清两朝专制的强化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

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总之,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表明传统社会的灭亡已不可抗拒。

就是在明清之际,东西方发展差距第一次被明显拉开。

二、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代表事例: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三个事例。

1、戚继光抗倭:

①起因:

从元朝末年开始,亡命海上的日本武士不断侵扰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明朝时,称为“倭寇”,明朝中期,倭患极为严重。

②戚继光的主要事迹:

是明朝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他训练了“戚家军”,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抗击倭寇,于1564年扫除了倭寇残余,基本解除了长期危害中国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倭患。

(岳飞和文天祥抗元,属于国内民族间的斗争,是爱国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起因:

17世纪20年代,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17世纪,荷兰独占台湾。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船队抵达台湾,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③台湾府的设置: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归属中国版图。

④评价郑成功:

打击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气焰,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

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民族英雄。

3、雅克萨之战:

①起因:

沙俄东扩,入侵我国的黑龙江流域,修筑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

②两次雅克萨之战:

1685和1686年,康熙帝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军和谈。

③《尼布楚条约》:

1689年,双方签订了条约。

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以后再议。

 

意义: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政府都承认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影响:

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三、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1、康乾盛世:

疆域:

北到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及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越葱岭,西北达马尔喀什湖北岸。

2、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

①在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

A清初,达赖受清朝册封。

B康熙时,派清军入藏平定了西藏的叛乱。

C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

职责:

是代表清政府,会同达赖、班禅,监理西藏事务,并监督达赖、班禅圆寂后的转世程序。

作用:

驻藏大臣制度,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清朝的统一。

②在蒙古,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③在新疆,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和卓木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④雍正帝时,在贵州、云南、广西一带实行改土归流。

原因:

为了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防止土司叛乱。

内容:

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

乾隆时,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

作用:

“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割据状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⑤在东北,康熙帝发动雅克萨之战,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⑥收复了台湾,设立台湾府进行管辖。

回顾: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唐朝:

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设立羁縻州,加强了唐朝对地区的统治;

辽朝:

“双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有利于主动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元朝:

民族分化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清朝:

在云贵广实行改土归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时吴、北魏孝文帝

关于台湾、西藏是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

台湾:

①230年,孙权派卫温抵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最早的历史见证;

②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清政府派兵进入台湾,并设立台湾府朝廷管辖。

西藏:

①元朝时设立宣政院,西藏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②明朝高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A时间:

1405~1433年,郑和奉朝廷之命,先后七次下西洋。

B基本航线:

从刘家港出发,突起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一带。

C航行的支持因素:

经济雄厚,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使用。

D规模:

随行人员达27000多人;船队宏大,百余艘宝船还有其他的辅航船只;船队满载金银货币、瓷器等各种货物以及珍禽异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E特点: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

F作用: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G评价: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说明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

2、明朝贡使:

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以外国进贡、中国回赐的方式朝廷。

3、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①明朝万历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清初,汤若望制定了《大清时宪历》。

五、闭关锁国

1、闭国锁国政策的逐渐形成:

①明朝的海禁:

经历了海禁(洪武年间,禁止对外贸易)~松驰(郑和下西洋)~严禁(倭寇骚扰)~开禁(倭寇平息)的对外政策。

②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经历了海禁(清初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开放(解放台湾)~闭关(乾隆时期,实行闭关,以广州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2、闭关锁国的原因:

①防范自卫的产物。

倭寇的侵入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

②自然经济为根源: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

③自大心理的反映。

君臣们对天朝的地大物博与繁荣昌盛极尽夸张之词,并沉醉其中,对外部世界懵懂无知。

对西方殖民者深怀戒心,却又妄自尊大。

3、闭关锁国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严防海疆不受侵扰,有维护民族主权的需要。

但是消极的,它并不能削弱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最终仍然无法防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不加分辩的关闭国门,君臣对外部世界懵懂无知,安享太平,奢侈无度;同时,导致中国与世界日益隔离,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结果。

 

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二)~隋唐宋元明清

一、史学成就~《资治通鉴》

1、作者:

北宋司马光编写

2、体例:

编年体通史。

书中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3、内容:

以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有助于君主明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特点:

被视为和《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

二、思想意识形态

1、佛教的中国化9西汉时佛教传入我国)

①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认为人活着就是苦的,只有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为忍受现实苦难提供了精神慰藉,因此很有吸引力。

②中国化的原因:

佛教在不少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冲突,传入不久即开始自身改造,以顺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宋代以后,中国化的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教的兴盛:

形成于东汉。

主张:

通过炼服丹药和修身养性,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唐宋时期,皇帝利用道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道教空前兴盛。

二、文学成就

1、唐诗:

①李白:

“诗仙”

②杜甫: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③王维

④白居易:

2、宋词:

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体诗歌。

北宋著名词人:

①柳永: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月残月。

②苏轼:

突破“词为艳科”创作出了意境豪放、气象恢弘的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著名词人:

辛弃疾。

主题:

抗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元曲

关汉卿:

《窦娥冤》

4、明清小说

 

小说

作者

时间

内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百余年的历史。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描写了北宋晚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好汉

反抗官府的故事。

《西游记》

吴承恩

是一部浪漫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艺术成就

1、书法:

隋唐时期:

①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②草书:

张旭和怀素的被誉为“狂草”。

北宋:

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

元代:

赵孟 

2、绘画:

初唐:

阎立本(人物画)

盛唐: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文人画:

强调神韵、忽略形似。

元代:

文人画成主流。

赵孟  、黄公望

3、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自隋唐民世俗生活相贴近。

宋代以后,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日益增多。

4、音乐舞蹈

①湖北随县出土的成套青铜编钟表明我国古代音乐在春秋、战国已达到较高水平。

②大型宫廷乐舞有初唐的《秦王破阵乐》和盛唐的《霓裳羽衣舞》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学成就:

三大发明、三大科技著作、三大建筑

1、三大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