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969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docx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它是什么,从广义上它是什么?

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后继者所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狭义: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P2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

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第二个方面:

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什么?

P32.

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P29.

精神(或意识)。

5、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P3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P32.

(1)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坚持了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及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P33.

(1)对立: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2)统一:

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实践观P35-39.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什么是规律?

P40.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什么?

P42.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4-4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

P4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3、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P47-49.

矛盾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两点论:

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抓住次要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

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4、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是什么?

P50.

(1)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一般,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待殊性是矛盾的个性、个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统一:

,共性与个性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任何一般都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另一方而,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启示。

P50.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一般,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待殊性是矛盾的个性、个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任何一般都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另一方而,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则变为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学说,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掌握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世界的关键。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因情。

实践证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而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当前,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6、量变质变规律的几个问题P51.

(1)质、量、度的含义:

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2)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质变是事物原有的质的规定性的破坏,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的显著的变动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的不显著的变动状态。

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几个问题P51-52.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即“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3)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即“肯定¾¾否定¾¾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辩证法的五对范畴P53.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

19、辩证思维的四个方法P57.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吗?

P65-6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唯物论和唯心论认识路线的区别是什么?

P67.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2、认识的本质P67.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3、认识的过程P69.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其中,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24、什么是感性认识?

P69.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有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25、认识的目的

(一)真理观P73-80.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点: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任何真理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会产生客观实际的结果。

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比照,从而确定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

(2)价值观P80-82.

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其中最本质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各种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

2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为什么?

P9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

首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28、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包括:

社会经济结构(含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指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结构(含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

29、社会发展动力P113-124.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30、社会发展主体P128.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1、人的现实本质是什么?

P129.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2、什么是商品?

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

P145.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P15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4、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商品的二因素P145.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第二个问题:

劳动的二重性P146.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第三个问题: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8-150.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5、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什么?

P155.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和其它商品所不同的是,劳动力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索。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就是劳动力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和其它商品所不同的是,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消费的过程中,其价值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36、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什么?

P160-161.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的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7、什么是资本积累?

P163.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P166.

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职能。

39、剩余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

P155.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来维持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

(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保证有连续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延续下去;

(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保证劳动者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第二个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58.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个问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70.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第四个问题: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P174.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但它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在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五个问题: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P178.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40、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P170.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1、帝国主义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垄断的含义P185.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第二个问题: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P185.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第三个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8-190.

含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如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提供津贴、补助,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等。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第四个问题:

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P195.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P195.

凭借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P196.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其主要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44、资本主义发展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P200-204.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工资水平也都有所提高。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大资本家大多数为食利者,不参加实际生产过程的经营管理,却从事各种投机活动。

一些资本家尽管也参与企业管理,或兼任董事长,或兼任总经理等职务,但他们在高级管理层所占比重已经下降。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

(2)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3)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个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4)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第二个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04-206.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三个问题: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4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为什么?

P239.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46、社会主义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P23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个问题: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3.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