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N篇.docx
《教师读书笔记N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N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读书笔记N篇
《有效教学论》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
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
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
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
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
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
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
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
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
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
这样写:
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
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
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
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书心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
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
”“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
”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
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
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
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
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
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
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
1.细心观察,为总结评价提供真实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有心人,面向全体,分层观察,做到心中有数,总结评价时才能言之有物,具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2.留足时间,使总结评价得以课内完成。
为取得评价效益,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保障。
一般来说,总结评价所用的时时,少则2—3分钟,多则3—5分钟,一节课如能做到总结评价完成,布置作业后,就铃响下课,效果最佳,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赞赏。
3.把握要点,让总结评价内容具体而全面。
很多人都同意这个公式: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才。
因为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它,设计教学程序要考虑它,所以总结评价时更不应忽略它。
(1)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揭示规律,使知识得到升华。
(2)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进行鼓励性评价。
4.方法灵活,使总结评价取得最佳效益。
课堂总结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一般要按总结评价的几个方面,遵循评价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多向信息交流等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把个别的优点和长处化作集体共有的精神财富。
总结评价搞好了,会使全体学生在认知和情感领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造成一个爱集体、爱学习、团结互助的好学风,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八法》读书心得
启发式教学可谓课堂教学的“点金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这个“点金术”,才能确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果和高效率。
1.认清特点,把握关键。
每个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必须认清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把握住关键“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对此解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人们概括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师要造成学生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
后来,《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从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论述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现代教学对于启发式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怎样做到:
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我们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排斥和抛开传授知识,而是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有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
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启发式教学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实践证明:
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
了解实际包括: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启发才会有方向性、针对性、有序性、层次性,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席话,才能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促进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分析、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明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抓住主要矛盾,在要害处进行启发。
启发式教学要启在主要问题上,发在解决的关键点,这就必须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齐抓。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矛盾的斗争和不断转化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在复杂的矛盾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必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善于捉住和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不能把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量齐观,均衡处理,而是分清各种矛盾的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个主要矛盾。
启发要启在关键外,抓住要害问题进行。
当然,抓主要矛盾是有序的,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客观要求,一个个抓下去,环环相扣,这样就会使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处处闪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教学民主,多向传递。
教师的教学作风是民主型的,还是专制型或放任自流型的;教学信息是单项传递交流,还是双向甚至多项传递交流,这直接关系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作风能够民主化,就能形成一种师生心理相容的局面,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在良好愉快的环境中,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功能。
否则,师生心理相背,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师生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
同时,启发式教学不仅提倡教师在讲解中进行启发,而且更倡导采用多向交流形式进行启发,例如,既运用讲授法进行启发,又运用问答、讨论、直观等方法进行启发,使教学呈现多项交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民主、多向传递过程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反馈强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时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
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做出及时而准确评价:
对于正确的给以肯定,对于错误的予以纠正,及时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5.树立目标,奋发斗志。
目标奋志启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如果一个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就不会产生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
目标奋志启发要求做到: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理想,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树雄心、立壮志,产生顽强的斗志,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属于间接动机。
诚然,学生热爱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要靠直接动机的引发,但间接动机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激励学生苦学不辍、勇往直前的巨大内驱力。
6.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
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乳交融,共起作用,这样,教学活动方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取得成功。
创境激情启发要求教师做到:
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
7.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呢?
教师要学会“设疑”。
具体做到:
在“巧”字上设疑。
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在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
时机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
地点巧,表现在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
在“关键”处设疑。
设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无疑”处生疑。
设疑启发,还要注意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感有疑,从而引起思考,引导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8.类比联想,比喻引趣。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与知识之间,通过已知比未知,唤起学生的联想,求得对问题的解答,这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类比联想启发,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引导他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比喻也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激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对照化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进行学习。
十六、《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
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
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
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
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
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
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