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469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经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并分析其作用。

概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结合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内容分析其提出的革命目标,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梳理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基本史实,分析认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

概括国民大革命的过程,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日本侵华:

1915年1月,日本利用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的失利: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易错提醒】 五四运动的原因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是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概况

阶段

时间

中心

城市

主力

形式

第一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第二

阶段

1919年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1)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表现

(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微点拓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史料实证】 五四运动的意义

史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史料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研读]

(1)史料一关键词句“形成了……”“实行……”说明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2)史料二关键词句“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体现了五四运动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思考]

提示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

提示爱国主义情感。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民主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阶级基础。

(3)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5)追求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民主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2.诞生——中共一大

(1)时间:

1921年7月。

(2)地点:

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轻巧识记】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史料实证】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史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节选)

史料二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研读]

(1)史料一中中共一大提出了消灭阶级差别、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2)史料二中中共二大从实际出发,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思考]

提示中共一大提出消灭阶级差别、消灭私有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目标,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提示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认清了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反映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

 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展开一系列罢工运动。

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标志: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

(1)以国共合作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

1.进程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2)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失败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革命失败。

【思维点拨】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

其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史料实证】 国共两党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史料一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

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史料二 1926年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如同狂风暴雨冲击着旧世界,国民革命军犹如秋风扫落叶般撼动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研读]

(1)史料一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当前革命的需要及共产国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2)史料二借助国民革命的宣传标语和北伐战争形势图展现了国民革命的目标和北伐战争的成果。

[思考]

提示必要性:

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民主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共产国际的倡导。

方式:

党内合作。

提示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最主要功绩:

歼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部主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提示由于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尤其是帝国主义干涉、破坏中国革命,寻找其代理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2)主观原因: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活动一再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1.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

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

选D。

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

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2.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