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44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巨大贡献。

3.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语言,学习议论文写作中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文化传承与理解:

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祖国、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培养学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乐于奉献的品德。

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1.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

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

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2.背景展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

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3.文体知识——悼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开头述其哀(悲痛):

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敬仰):

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分为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1)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

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①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②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

③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

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④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⑤最后另起一段,写“××同志永垂不朽”或“××同志千古”。

(2)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字。

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某一点优秀品质。

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4.对恩格斯的评价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

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还就宗教、女性、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5.马克思名句辑录

(1)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6.恩格斯名句辑录

(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字词知识

(1)诽谤(fěibànɡ):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2)诅(zǔ)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3)繁芜丛杂:

丛生的杂草多而乱。

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4)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5)豁然开朗:

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6)坚忍不拔:

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2.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一系列报纸后面都注明了时间,这些时间具有连续性,这些报纸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

由列举的一系列报纸及标注的时间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因屡被驱逐而停止,这些报纸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说明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马克思正是由于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活动,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

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

他创立革命理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4.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文章第2段相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5.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

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6.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结合运用,使悼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逝世感到无比悲痛,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极富感染力。

2.本文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请简要分析一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本文是一篇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马克思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是: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

7.作者说: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时隔多年,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会是空白吗?

那不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了吗?

你怎么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心里形成空白。

(2)由于马克思的逝世,革命理论的研究将出现一段空白。

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3)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空白说”只是局限于当时,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伟人,一直在实践、发展并丰富着马克思理论,“空白说”很有局限性。

一、语言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如果  因此  从而  何况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甚至  何况

D.即使  可是  从而  而且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太多的话语都是苍白的,唯一的信服是那无可争辩的事实,以及这繁芜丛杂的事实后面隐藏的不可变更的历史规律。

②近日,白礼西在接受新华网“十九大精神进企业”报道组专访时坦言,“创业难,守业更难,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坚忍不拔。

③有些人只顾追逐个人利益,却不知道浅尝辄止,这样,很容易踏进陷阱,给自己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④参观展览犹如给这些发行员的心灵放了个假,每个从展厅出来的人心情都豁然开朗。

⑤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华为公司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经过惨淡经营,销售业绩出现井喷式增长,超越苹果手机,成为国产高端手机的“一哥”。

⑥当下,共享汽车模式早已粉墨登场,随着共享单车率先走向风口,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共享”产物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掩饰所需的精神力量,虽然总是而且必然会遭到虚伪的卑鄙性质所玷污,然而,却常常很受许多见识不凡的人物推崇。

②然而,它们有时候是受很不一样的动机指使的,在这种场合,它们虽然仍旧是伟大与可敬的,不过,却可能是极端危险的。

③对恐惧的克制力和对愤怒的克制力,总是伟大高贵的力量。

④最大无畏的勇气也许会被利用来进行最不正当的阴谋。

⑤在重大的挑拨激怒中,表面的平静与好脾气有时候也许隐藏着最坚定与最残忍的复仇雪耻的决心。

⑥当它们是受正义感和慈悲心指使时,它们不仅是伟大的美德,而且也增添其他那些美德的光辉。

A.③①④⑤⑥②B.③⑥②④⑤①

C.④⑤①②⑥③D.④⑤⑥③②①

5.下列各项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王子健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的性格和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没多大关系,觉得只要有一份好心就可以了。

但是,这的确忽视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位盲童,盲童需要的是志愿者和他多说话多沟通,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如果是相当内向的,发言很少或者是一言不发,②_________________,服务就失败了。

所以,这一类朋友就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能够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之后,再参加志愿服务为好,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7.用“马克思”作为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

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

”回顾起自己这些年流浪求学、颠沛流离的遭遇,黄旭华在心里默默许下了誓言:

“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

1958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

毛主席下令: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

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靠自己摸索。

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靠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

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

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

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

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

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

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

临别时,母亲叮嘱:

“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

”黄旭华含泪答应。

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

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位,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

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大海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镇定自若,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

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

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

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1994年因其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却说:

“中国的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做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本文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尽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10.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的是哪些方面的精神?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

第一空要填的关联词语与后文中的“也”相照应,故只能选“即使”,第二空前后应是转折关系,而后面的两层意思应为递进关系。

答案:

B

2.解析:

①繁芜丛杂:

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等繁多杂乱。

使用正确。

②坚忍不拔: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使用正确。

③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此句中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④豁然开朗:

从昏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