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19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案.doc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大学生毕业后“堕落”的分析。

2.把握作者“三个方子”的精神实质。

3.使学习者在问题意识、业余兴趣、保持信心三方面均有所悟。

【教学要点】

1.作者提出“三种防身的药方”的具体内涵及其解释。

2.“三种防身的药方”所隐涵的价值观念。

3.平和、真诚、娓娓叙来的文章风格。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进程】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岁。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

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

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

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

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

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20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

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选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二、课文分析

大学生乃至大学毕业生,虽然都已经是成人了,但因阅历、经验的不成熟,总还脱不了接受教训、劝谕的角色。

自有大学以来,此种教训、劝谕,可谓多矣!

但收效却很难一概而论。

因为多的是以大人物的身份、用大口气、讲大道理,对则对矣,好则好矣,而往往难于避免空洞、教条,于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真诚感人者实不经见。

本文是个例外。

胡适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0年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后来又任校长),有长期在大学任教的经验。

他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并且,以他平和而谨严的性格,他对学生既不会疾言愠色,亦不会放任不问。

他的所长恰恰是作谆谆之教,循循善诱,以理悦人,以理服人。

最重要的,是他抱有拳拳之心,真个为国家、民族、下一代人、学校、学术、科学、文化着想,而不含私欲,其情也真,其言也信,故而有效。

可以想象,在一个新的学年的末梢,学生毕业礼前夕,作为也曾是“新青年”的胡适,忙过一整天,晚间才为第二天的演讲准备讲稿,可谓一灯如豆,百感交集。

这位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贡献了心血的著名教员,想到这一两个星期里,不仅北大,全国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年级,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想到自己少年离家,求学于美国,多年来,亲历目睹,对万千学生的这一关坎,可说颇具感慨。

学生的生活是被特殊优待的生活,在学校时,他们可以幼稚一点,也不妨吵吵闹闹,社会即便不能纵容,也还能够容忍,不必严格地要他们为其行为负责。

现在国家百事蜩螗,又一批有知识却不无幼稚的青年学子要走上社会,去用自己的肩膀来挑起委实不轻的担子了。

历年来,既有学生从此走上康庄大道,或艰苦奋斗而志不坠,也有颇具前途的根苗却从兹步入茫茫人海,淹没于芸芸人群,事无所成,亦验证其学无所成。

良可叹息!

于是作者在衷心祝愿新一届毕业生成功的同时,也不由不依据自己的经验,为他们写下几句,既是临别的赠言,又是对着全国的学子发言,于是有此文章。

我们看到,这可不是一般的赠言,不是含混的祝福,不是空泛的嘱咐,作者自负得很──“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

”岂可等闲待之!

文章首先指出,毕业生们,无论走哪条就业之路,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

是的,“堕落”,作者说得很重。

危言耸听?

不是的。

在作者看来,学生离开学校,设若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或者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成为庸人、顺民,就是堕落!

这标准悬得不低,千百万匹夫匹妇,都是如此过活,为什么独独要求大学生不可以?

因为在作者眼中,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民族的希望,文化的承传者,对己身的要求必须有所不同。

这一段可称当头棒喝,不由人不对下面所谈之“救命的药方”心存期冀。

为防御毕业后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被抛弃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或称“防身的锦囊”。

而两年后,又到了学生毕业时,又要给学生赠言,作者“心里要说的话,想来想去,还只是这三句话:

要寻问题,要培养业余兴趣,要有信心”。

直到1960年,他在台湾成功大学送给毕业生的,仍然是这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但把它概括为更加形象难忘的“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可见此“方”不是即兴得来,偶发一噱。

而是这位“医家”念兹在兹,经多年反复“提纯”、“精选”而成;不必屡试不爽,也当得起“验方”了。

这方子分别是:

其一,“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里写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可见这“问题丹”获得众医家一致认可。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近代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一书中说:

科学始于问题。

胡适倒不以科学研究上的成功立论,他的着眼点在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故用“恋爱一个女子”作比,又强调:

“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极言其重要。

其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在工作就业不如意(不是薪酬不如意,负担重不如意,而是今天所谓“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要保持求知(也是求智)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只有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即是说,应以高尚的、健康的业余爱好,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

而这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其三,“总得有一点信心”。

这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项。

在世事不如意之际,“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

”胡适先论“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

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又改造佛典里的一句话以成激励:

“功不唐捐!

”再细述科学家巴斯德的事迹,强调应该对学问、学术,抱“有绝大的信心”。

不难看出,这位启蒙先驱是借此阐发他的一以贯之的理想。

他对学生的企盼,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一生对各种学问都有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多谈问题,晚年致力于“业余”研究《水经注》──以致有人惋惜他为此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岂不知那正是他在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对政治也逐渐丧失信心的情况下,追求其精神生活的一种表征──都是明证。

应当说,每个人卒业后的境遇和机缘各有不同,不见得都能完满实现上述三个理想。

但预先服下这三味药,打了这类预防针,时时心存此念,自会终身受益。

本文虽不是演讲的实录,而是一篇拟写的演讲稿,但其口吻,其结构方式,其遣词造句,都是瞄准演说词而为。

知情者言,胡适在美国上学时曾专门练过演讲,早在学生时代,他的演说已经十分出名。

胡适的演讲水平十分了得,一派国士风度,带点南方口音的官话(近似普通话),缓疾相间,轻重有序,尤其是结末的几句,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之声。

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是那篇1960年6月18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演讲的《防身的三味药》──以一位长辈的殷殷告诫,满怀热诚真挚、推心置腹地勉励学子,演讲词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语言生动,出神入化,似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文白相间、警语迭出。

从本文亦可略窥一二。

作者以师长、名家身份,面对自己教过的学子,却毫无盛气凌人之气,而是口气平和,字里行间蕴藏着诚恳与真情,谆谆嘱咐,娓娓而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使人感动奋发。

这不但是为人的根本,也正是为文的根本。

三、课堂讨论

1、步入社会之后,人何以会“堕落”?

–抛弃求知欲望

–抛弃理想人生的追求

2、如何防止“堕落”?

–要寻问题。

–要培养业余兴趣。

–要有信心。

3、面对今天的实际,胡适的这三条对你有什么启示?

4、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之后,你将何去何从?

四、课堂小结

(一)思想内容

1、本文是胡适于1936年对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演。

作者由衷地对新一届毕业学生作出

的临别赠言,又是对着全国的学子提出希望。

2、“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可概括为更加开放、更加使人难忘的“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问题丹”

–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胡适着眼点:

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

“兴趣散”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在工作就业不如意的情况下,要保持生活的理想主义,只有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信心汤”

•在世事不如意之际,“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

•胡适用“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

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今日的努力,必定有

•将来的大收成。

(二)写作特点

1、平易、亲切是胡适一贯的风格:

白话文电报“胡说”

2、感人之处:

–不说空洞教条。

–平易关切,不含私欲,其情也真。

–设身处地从大学生所想出发,其言也信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