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226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docx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一起学《论语》19.12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一起学《论语》19.12

子张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原文】

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

“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白话】

子游说:

“子夏的门人小子们,对于洒水扫地、应对宾客、礼仪进退等方面,还是可以的,然而不过是细枝末节之事;根本之处都没有,又能如何呢?

子夏听到了说:

“唉!

言游说错了!

君子之道,谁是宜先传授的呢?

谁是其后倦教的呢?

用草木来打个比方,分其品类是用来区别它们。

君子之道,怎么能诬妄传授呢?

那些始终一贯的完美教法,大概只有圣人能做到吧!

 

【释词】

子游:

即言偃,下文称作“言游”。

孔子弟子。

门人小子:

指子夏的弟子。

钱穆:

“小子即门人。

如曾子有疾章‘吾知免夫小子’即门人。

此处‘门人小子’兼言,因下文洒扫应对进退,乃指子夏门人中年轻一辈言,故特加此二字。

当:

对于。

洒扫:

洒水扫地。

钱穆:

“洒当为灑,以水挥地及墙阶,令不扬尘,然后扫之。

”《曲礼》: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向而扱之。

应对:

应对宾客,指接待宾客时的礼仪、言语等。

钱穆:

“应是唯诺,对必有辞。

进退:

礼仪进退。

钱穆:

“进退,凡抠衣趋隅,与夫正立拱手,威仪容节,皆幼仪所当学习。

抑:

表示转折语气,可看做“然而、但是”。

末:

末节、小道,指不是根本处。

钱穆:

“子游讥子夏失教法,谓此等皆末事,不教以本,谓礼乐文章之大者。

本:

根本,即大道,指先王之道、圣贤之道。

如之何:

又能如何。

噫:

表示感慨。

孔安国:

“噫,心不平之声。

过:

错。

钱穆:

“两人言教学之法实无大异,读者若据‘言游过矣’四字,便谓子游之言全非,则失本章之旨。

君子之道:

指礼乐大道,即圣贤之道。

《正义》:

“即子游所谓‘本’也,此当视人所能学,而后传之。

孰:

谁。

倦:

倦怠,指倦于教。

钱穆:

“谓君子之道传于人,宜有先后之次第,宜先则先,宜后则后,非专传其宜先者,而倦传其宜后者。

故非末则先传,而本则倦教。

”《正义》:

“谁当为先而传之,谁当为后而倦教,皆因弟子学有浅深,故教之亦异。

譬:

比如。

诸:

之于。

区:

犹“类”也。

《注疏》:

“譬之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也。

”马融:

“言大道与小道殊异。

”《正义》:

“草木区别即浅深之喻。

”按:

草木有品类之分,有大小之分、高矮之分等,指学者的情况不同,其所学内容有大小之分,而人也有接受能力的不同。

别:

分别。

焉可诬也:

怎么能诬妄传授呢。

诬,诬妄。

钱穆:

“言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一概以教,专以高且远者语之,则是诬之而已。

君子之道,不如此。

”《正义》:

“今子游所讥,则欲以君子之道,概传之门人,是诬之也。

有始有卒:

本末圆融,先后一贯,终始如一。

《注疏》:

“卒,犹终也。

”孔安国:

“终始如一,唯圣人耳。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曰:

子游习于礼乐,以学道为本,而以洒扫应对进退为礼仪之末,故讥子夏为失教法。

戴溪曰:

子夏之意,以为学者当有次第。

盖学者等级不同,善教者亦须量其人而授之君子之道。

《四书诠义》曰:

子夏之答,只言我非不教以本,但学者所至,未可以语大本,由末及本,次序当然,不得以无本见讥耳。

子游长于礼乐,岂竟不知洒扫应对进退中,原寓精义入神之理者?

但恐子夏泥器艺而遗道德,故云然耳。

《论语注疏》曰:

此章论人学业有先后之法也。

言偃有时评论子夏之弟子,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

子夏言,我之意,恐门人闻大道而厌倦,故先教以小事,后将教以大道也。

大道与小道殊异,譬之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也。

君子之道,当知学业以次。

人之学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终始如一,不厌倦者,其唯圣人耳。

朱子曰:

子游讥子夏弟子,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

(子夏)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

但学者所至,自有浅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

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

君子之道,岂可如此?

若夫始终本末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然,岂可责之门人小子乎?

《论语集说》曰:

子夏教门人小子以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乃初学者入德之序。

言游哂之,以为所务者末而不能其本。

子夏辨焉,谓子游之言误矣。

君子之道,孰为可先而传之,孰为可后而倦不传,但教之所施,当有次第而不可以躐等也。

譬之草木之不齐,犹有区以别之,况夫君子之道?

苟不量夫学者所至之浅深,而概以其远且大者骤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其可哉?

至若本末始终、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然,非初学者之事也。

程子曰: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陈祥道曰:

子夏之门人,其事则止于洒扫,其言则止于应对,其容则止于进退,教之以渐也;子游讥之,责之以顿也。

君子之教人,渐而不顿,孰当先传,孰可后倦。

列子曰:

“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

夫见舆薪未足为善视,然非舆薪之见不足以致其明;闻撞钟未足为善听,然非撞钟之闻不足以致其听。

”洒扫应对进退,未足为善学,然非洒扫应对进退不足以致其本。

此《学记》所谓“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

然则君子之道焉可诬也,若夫有始以致其本,有卒以致其末者,惟圣人而已。

子夏以有始有卒为圣人,则以致其本者为难能,此其所以为子夏欤?

郑汝谐曰:

子游所谓末者,洒扫应对进退之仪也;所谓本者,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理也。

子游之教求其速成,裂本末而二之;子夏之教必以其渐,举本末而一之。

教之以末,而其本实具焉,此则存乎其人,久而自得之也。

若曰不教以末而直以其本者告之,此诬也,无是理也。

譬诸草木,其始也栽培灌溉之而已,非可一旦求其敷华成实,耸干凌霄也。

草木之生犹当如是区别,孰谓教人而不然也。

至于始终具举、本末一贯,乃圣人之事,必责天下学者皆为圣人之事,可乎?

此子游之失也。

张栻曰:

此篇所载子夏之言无非切要,而此章尤为能阐明圣门之阃(kǔn)奥。

孰先传,孰后倦,谓君子教人具有次序,盖其道本末一致,岂有以为先而传之,岂有以为可后而倦不传?

但学者资质闻见,如草木区分之不同,故所得有浅深之异,而君子之道本末实一致耳。

若夫始末兼举而无余憾,则是圣人矣,非学者事也。

今夫小子习为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是之谓小学;由是而致其知则存乎其人,是之谓大学。

至于充之而尽,亦初不离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

若以此为末而别求所谓本,则是析本末为二体,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不相管属,其为弊盖有不胜言矣。

以子游久在圣门,而其差犹若此,甚矣论学之难也!

钱穆曰: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近小,后教以远大,所谓循循善诱。

若夫下学而上达,本末始终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能。

刘宗周曰:

子夏笃信谨守,其教人多由规矩节目中入,而本原性命之地容有未及者,故子游但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当之,非谓其善于洒扫应对进退也。

洒扫应对进退,末也,而有本焉。

曰“无本”云者,正恐其局末而遗本也。

若夫会道器于一原,即始即终,神而明之,则圣人而后能之。

子游亦见得洒扫应对进退便是形而上者,但欲子夏即末探本也。

子夏之解,谓本末固是一体,然须圣人便合下理会到,此自学知困勉以下,只可就事事物物中逐节磨炼,使之收拾放心,变化气质,用力之久,有涣然融会处,便是知本也。

子夏所见,最得圣门教法。

圣人罕言命与仁,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如一贯之呼必俟其学将有得而后及之,若曾子以之示门人,便须道忠恕而已矣。

浅深上下,各因乎人,何尝执有成法?

所谓成德达财,时雨之化然也。

合而观之,子游之见即博约之教,子夏之见是循循善诱处。

洒扫应对进退,须是诚心中流出方是道,慎独工夫便做在此处。

唐文治曰:

洒扫,慎行也;应对,慎言也;进退,慎威仪也。

《礼记·学记》篇曰: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杂服即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子夏之教法也。

《易传》:

“蒙以养正,圣功也。

”合本末为一贯,此子游之教法也。

言君子之道,孰者先传,孰者后传,视学者程度之浅深,如培植草木之法,各以其类区别也。

若不问其浅深,而概以高且远者教之,则是诬之而已。

君子之道,岂可如此?

《大学》曰:

“事有终始。

”若始教之时,而即贯彻乎卒业之事,由洒扫、应对、进退以上达乎天德,此惟圣人之教法为然,大贤以下,未敢轻言也。

此章说者皆谓子游注重大学功夫,子夏注重小学功夫,非也。

子游盖言小学、大学一贯之道,子夏盖言小学、大学渐进之功,故教高明之士,当师子游之意;教沉潜之士,当遵子夏之法。

《论语义疏》曰:

唯圣人有始有终,学能不倦,故可先学大道耳。

自非圣人,则不可不先从小起也。

熊埋曰:

凡童蒙初学,固宜闻渐日进,阶粗入妙,故先且启之以小事,后将教之以大道也。

《论语正义》曰:

《大学》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大学》教人之法,虽圣人亦不外此。

然圣道体备,学其本而末已赅,学其末而本不废,故能终始如一。

“如一”者,一贯之谓也。

 

【附录】

程子又曰: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

故君子只在慎独。

又曰: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

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

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

又曰: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又曰:

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按:

下学而上达。

《论语集注》曰:

程子第一条,说此章文意,最为详尽。

其后四条,皆以明精粗本末。

其分虽殊,而理则一。

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

盖与第一条之意,实相表里。

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也。

《读四书丛说》曰:

盖子游但言门人虽知洒扫之末,不即举大学之本以教之;子夏则言教之当有序。

子游未尝讥子夏教洒扫之非,而子夏亦未尝言不教以大学也。

《集注》以威仪容节与正心诚意对言,则末专就事说,本专就心说。

盖《大学》行之之目有八,而诚意正心为本。

诚意正心固非小子所可进,此即是先就事上令知其所当然而为之,未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此古人之学所以实,而先后次序自不可逾。

《论语学案》曰:

朱子讥子静曰:

他之说,却是使人先见这一个物事了,方下来做,工夫却是上达而下学,与圣人下学而上达都不相似。

然说他才见了便发颠狂,岂肯下来做?

若有这个直截道理,圣人那里教人步步做上去?

又朱子门人尝过子静,且言师门教法,子静为诵天尊地卑一章曰:

某教法如此。

愚按朱子讥子静分明子夏之见,而子静不免以有始有卒之圣尽概门人小子也。

学者辨之。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大义》《论语正义》《论语集说》《论语集释》《石鼓论语答问》《四书诠义》《读四书丛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