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14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 期中试题.docx

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2.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数字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世卿世禄②门阀地位③才能道德④文化文章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3.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

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8.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5.“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

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6.1895年,日本人终于签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美国:

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

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③法国:

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④德国: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8.“石头、剪子、布”是中国儿童常用的一种比输赢的猜拳游戏。

某高中生将此游戏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相联系尝试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请你对以下结论进行判断()

结论一:

该游戏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双向制约关系

结论二:

该游戏能够体现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平衡

A.结论一、二都正确B.结论一错误,结论二错误

C.结论一、二都错误D.结论一正确,结论二错误

22.小明学习了1787年美国宪法后,根据分权与制衡原则设计了如下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看法最合理的是

 

A.正确,体现了美国政府将国家权力分割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

B.正确,反映了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C.错误,违背了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在权力的天平上大于另外两项权力的原则

D.错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会,立法权应大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9.卢梭在《民约论》中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

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

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10.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指出有几个错误

A.1个B.2个C.3个D.4个

11.从下图提取的信息,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为

A.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已从两极转变为多极     

B.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其他国家的崛起而震惊    

C.画家认为“世界秩序”是由核武器拥有国决定的;后起的核武器拥有国相继出现,对两个超级大国构成了威胁

D.画家用漫画的手法讽刺所谓新旧世界秩序的差别不过是核武器拥有国家的多少和它们拥有核武器的多少

12.古代民谚: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

8.“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12.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2、观察下列图表,1895-1913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D.民众自发的抵制日货运动

13.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方案

26.《大预言:

2049的世界》认为: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

”下面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C.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工业革命D.葡萄牙和西班牙对外贸易发达

14.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3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

15.宋明理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

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

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制天命而用之。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16.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确立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的构想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有学者说:

“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是

A.确立君主立宪制B.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运动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

18.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致良知

20.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C.《美国1787年宪法》D.《拿破仑法典》

28.“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9.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A.无限的扩张性B.统治的残暴性C.极端的掠夺性D.竞争的激烈性

3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B.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8.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戊戌变法时期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23.“英国在不得不忍痛失去那一片殖民地领土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后来居上,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

标志着材料中的“儿子”在现代民主化改革中迈下最坚实的第一步是

A.《大宪章》的发表               B.1875年宪法的颁布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1787年宪法的制定

2.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

“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测向技术

4.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5.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36.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

34.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28.19世纪初期,日本最大的封建主是(  )

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16.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怎样才能被录取?

( )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23、宗教改革后的西欧一些国家如德意志、英国等,其宗教变化的相似点在于(  )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34.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

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  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33.康有为说: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但最后戊戌变法却失败了,造成中日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封建势力比中国封建势力落后B.中国人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改革领导者力量不同D.国际环境不一样

35.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37.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38.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3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40.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论文主题可能是:

()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

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5.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32.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目的是

A.论证教权高于王权B.论证王权高于教权

C.论证王权高于议会D.论证“法在王上”

2.下列不是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背景的是

A.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B.教会的神权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矛盾加深D.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3.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天赋人权的思想D.社会契约的理念

4.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

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A.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

B.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C.“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6.“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就是我们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

”引文的出处及理论依据分别是

A.《人权宣言》、《社会契约沦》B.《权利法案》、《论法的精神》

C.《人权宣言》、《论法的精神》D.《独立宣言》、《社会契约论》

7.在一次历史知识竟赛中,主持人问选手:

“18世纪后期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选手的正确回答应是()

A.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

B.华盛顿等人的呼吁

C.《独立宣言》的发表

D.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8.《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什么民主思想?

()

A.平等思想B.平等与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D.社会契约论

9.美国《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其最为突出的历史意义为

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B.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的原则

C.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D.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

10.法国大革命中制定的《人权宣言》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它在政治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指()

A.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B.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封建特权

C.将启蒙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人权宣言》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的前言

1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12.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

1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很需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1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15.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用另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君民共主C.主权在民D.民贵君轻

20.《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是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里说“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的关键性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地批判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17.下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

而发行的纪念币。

这部重要文献

A.表明国王失去一切权力

B.标志着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确立

C.使英国成为制度完备的法制社会

D.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25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

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1)上图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涉及哪些领域?

(3分)

(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

“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4分)

(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5分)

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5分)

31.(1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5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2分)

31.

(1)经济: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每点1分,共2分)

政治:

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每点1分,共2分)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任答l点,1分)

(2)相同点:

其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