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知识宣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115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肝知识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乙肝知识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乙肝知识宣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乙肝知识宣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乙肝知识宣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肝知识宣传.docx

《乙肝知识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知识宣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肝知识宣传.docx

乙肝知识宣传

乙肝知识宣传

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有那些?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来自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里繁殖,然后入血。

乙肝病毒在全身其他器官组织中也有繁殖,如小血管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肾脏、白血球、胰脏、肌肉、生殖细胞(指精子),肠子上的肌肉(平滑肌)里都有少量病毒。

所以乙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不能供血,死后器官是不适宜捐赠的,因为它们都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2.我国的乙型肝炎传染源有多大?

我国人口多,又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7.5亿人被感染,其中大约有1.2亿人是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在病毒携带者中,大约2000万-3000万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因此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也是我国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

因此我国乙型肝炎传染源是十分庞大的,大约有1.2亿,占世界之首。

3.乙型肝炎是怎么传播的?

其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不是经胃肠道、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它是通过血液传播的。

乙型肝炎病毒从血液及体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这些病毒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就可以造成新的感染。

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4.什么是母婴传播?

母亲为乙型肝炎携带者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胎儿期、围产期(怀孕满7个月至出生后7天为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对自生儿童的传播。

专家估计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30%-40%,源于此类母亲的传播。

这种感染是十分危险和严重的。

因为被感染者的90%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在围产期传播的宫内传播,即指胎儿期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占围产期总传播率的5%-10%,这类传播在胎儿满6个月开始,随着月龄的增加,宫内感染率逐步上升。

除宫内感染外,90%以上的围产期感染是分娩过程中的感染。

既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皮肤擦伤,分娩时母血中的病毒从新生儿皮肤的破口中潜入儿体而感染,因此,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医学上叫暴露后免疫,即病毒感染先于疫苗免疫。

出生后72小时打第一针是不行的,因为病毒已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并逐渐繁衍,加大其增值速度,疫苗免疫就要失败。

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如何?

虽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的直接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但乙肝病毒与肝癌是关系密切的,尤其家族性肝癌大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子女在幼年期大部分被感染,并且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嫁娶后,新一代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大约40%,造成世代肝癌高发家庭。

有人认为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实际上不是。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癌,大致需30-50年,因此婴幼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发生肝细胞癌的主要人群。

国外报道婴幼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为30%,我国肝细胞癌的年病死率为14.82/10万。

推算全国每年18.2万人死于肝癌,而肝癌病人中的大部分血中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因此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关系密切。

6.怎样预防乙型肝炎?

我国乙型肝炎的预防任重而道远,全体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中之重。

除新生儿免疫外,学龄前儿童是非新生儿免疫中的重点人群,必须接受乙肝疫苗免疫。

第三层就是乙型肝炎高危人群的免疫。

这三层人群都免疫了,才能使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在近期内下降。

乙型肝炎预防有两种措施:

一种是在生活上注意不要受乙肝病毒感染。

另一种是用乙型肝炎疫苗或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预防。

7.什么是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是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表面抗原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所以疫苗是十分安全的。

乙型肝炎疫苗所诱导的抗体是可以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可演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故乙型肝炎疫苗又可以间接预防肝癌。

所以在新生儿期及儿童期打满三针乙肝疫苗后,可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8.乙型肝炎疫苗给什么人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适用于全部人群。

  第一类新生婴儿是接受乙肝疫苗免疫最重要的人群,因为在此时期如果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90%可以变成无症状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后果十分严重。

30%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来源于新生儿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且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大。

所以新生儿免疫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中之重。

自2003年起,我国政府已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并规定所有新生儿必须接受乙肝疫苗免疫,这是儿童的权利,也是父母的义务。

第二类重点人群是6岁以下的儿童。

这类儿童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30%-70%的人也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成年后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第三类人群是医生,尤其是外科、妇产科、牙科、耳鼻喉科,从事血清检测的实验人员以及全体护士。

如果没有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的人都应当注射疫苗,除了保护自己外,还可保护病人的安全。

另外,家里有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家庭成员除生活上注意外,都应当打乙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感染。

第四类人群是重体力劳动、生活拥挤、容易造成劳动损伤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渔民等。

第五类人群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肿瘤手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肾透析患者、经常要输血及血制品的血液病患者,他们的身体多不佳,抵抗力很低,一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果十分严重,应当打高剂量的乙肝疫苗。

第六类人群为军队、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如运动。

9.乙型肝炎疫苗有几种剂量?

各适于什么人?

当前我国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疫苗有5微克/支,适于儿童使用;10微克/支,适于青年、成年人使用。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疫苗剂量越大,免疫后抗-HBs的阳转率越高,抗-HBs在血液中的水平越高,使全程免疫后对人体保护效期加长。

10.如后进行疫苗免疫?

首先要了解免疫对象的健康状况,认真阅读疫苗说明书上的禁忌症,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检查疫苗出厂期及失效期,过期的疫苗不可以使用。

船舷破碎、装量不足、有沉渣、过度混浊的疫苗也不能用。

提倡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使用后进行销毁处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1.哪些人不能注射乙肝疫苗和无需注射乙肝疫苗?

首先是发烧的人不能注射疫苗,退烧后再注射。

其次是过敏体质的人,即对许多东西都过敏的人要慎用,实施免疫时要备有肾上腺素,以防意外。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乙型肝炎患者用了乙肝疫苗也是不能诱导出免疫反应的。

但疫苗对此类人群也没有有害反应。

对于抗-HBs阳性,并且水平较高的人无需再免疫,因为他们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

但果抗体水平很低,仍是疫苗免疫的适宜对象。

12.乙肝临床症状有哪些?

  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6周,但也可能长达6个月。

小孩感染常常无症状。

但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儿童可以成为病毒慢性携带者。

有症状的患者会感到虚弱无力,并出现胃部不适和其他流感样症状。

还会出现尿色变深或灰白色粪便。

常见黄疸(皮肤发黄或巩膜黄染)。

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

需经实验室血液检查方能确诊。

成人大多数急性感染均能完全康复,但很多儿童却会变成病毒的慢性携带者。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康复后(并未变成慢性携带者)对该病具有终生免疫力。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肿大、肝区叩打痛、黄疸、尿色深等症状和现象。

应做肝病检查和乙肝血清学检测。

13.五项病毒学指标的意义是什么?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急、慢性感染的最重要指标,阳性则肯定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在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中都呈阳性。

但也有极小部分人虽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却查不到表面抗原,因为病毒变异或在血中的浓度太低,当前的试剂查不出来。

e抗原:

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力强的指标。

血清中病毒含量高,少量的血就可以有传染性,也表示病毒在肝脏中正处于旺盛繁衍期,肝脏内及血液内有大量病毒存在。

表面抗体:

表面抗体是表面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抗体,他不能和表面抗原同时存在。

表面抗体的出现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终止,是康复的信号,是防止乙型肝炎再感染的信号。

我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抗体,有了它就不怕乙型肝炎再感染了。

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我们想获得的指标。

e抗体:

是针对e抗原所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对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是没有意义的。

但它告诉我们,乙型肝炎病毒在肝脏中的繁殖水平可能下降了,传染性降低了。

并且有可能是走向康复的开端。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e抗原的消失和e抗体的出现,应视为好兆头,证明治疗已达到某些效果,也是临床治疗医生所追求的效果。

应该注意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加,e抗体阳性率也增加。

e抗体(抗-HBe)阳性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程的结束,对人体的损害并未停止。

因此肝硬化、肝癌等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病仍有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应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

核心抗体(抗-HBc):

核心抗体是核心抗原诱导出的抗体,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早出现的抗体,也是消失最晚的抗体。

少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只出现核心抗体,其他均不能测出。

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靠指标,但它不能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14.乙肝疫苗应该接种多少针,接种部位?

孩子出生后按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三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一个月时接种第二针,六个月时接种第三针;成人和儿童按照0,1,6月程序进行接种,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侧肌肉注射,小年龄儿童也可大腿外侧肌肉注射。

15.扩大免疫人群,全面控制乙肝。

为加速控制乙肝,必须双管齐下,对新生儿及其他人群同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

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由于人群普遍获得了抵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因而避免了人们对乙肝的恐惧心理,减少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有关科学研究揭示乙肝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5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石油乙肝病毒感染造成的,换句话说,接种疫苗预防乙肝,可同时预防原发性肝癌。

16.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专项基金,保障经费投入,制定本地区的防治战略规划,多部门协调,共同做好肝炎控制工作。

提高新生儿尤其是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推动其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保护易感人群,降低病毒携带率。

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与治理整顿,加大对血液、血制品和医疗机构消毒的监督管理力度。

实施安全注射,提倡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严防一次性注射器被再次使用。

加强饮食卫生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肝炎的传播。

做好饮水及粪便卫生管理,严防饮用水及水源被粪便污染,在农村要进行改水改厕,做到粪便无害化,加强水源保护,实行饮水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开展肝炎发病及流行情况的监测、疫苗接种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深入了解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与规律,为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合理分配资源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7、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什么时候应该做血清学检查?

为什么?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伴有HBeAg阳性者,要在1岁和6岁时进行血清学检测,以了解其是否产生了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如果没有,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因为这些孩子受再感染的危险性是HBsAg阴性母亲孩子的10倍。

感染后容易变成HBsAg携带者。

18、为什么有些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或反应性差?

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不产生表面抗体,称为无应答,注射后产生表面抗体但滴度≤IOmIU/mL为弱反应。

无应答或反应性差在免疫人群中一般不超过10%,免疫应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年龄因素。

如40岁以上成年人、老年人对疫苗的应答较儿童差,疫苗剂量也是重要因素。

一般讲低剂量疫苗的应答较高剂量疫苗免疫应答差。

肥胖者、免疫缺陷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对疫苗免疫应答都较差。

对无应答或反应性差的人常需进行加强注射,或加大接种剂量。

19、肝炎病毒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1)甲、戊型肝炎急性期病人粪便里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一旦污染了饮水、食物、菜蔬、瓜果、河里的贝壳类、虾、蟹或日常家庭用具,没有感染过这两型肝炎病毒的人,饮用被甲、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饮水、吃生的污染蔬菜或接触污染的用具,病毒随饮食进入体内,形成感染。

(2)乙、丙、丁型肝炎传播方式与甲、戊型肝炎不同,病毒主要在血液里,其次为月经、唾液、阴道分泌物和精液。

这些含有病毒的体液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随血流入肝,造成感染,所以它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血传。

20、儿童肝炎有何特点?

首先,儿童期患病毒性肝炎,以甲型肝炎为主,而且多为黄疸型。

起病较急,常有发热、腹痛。

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且肝脾肿大也较显著。

大于6月龄的儿童发生重型肝炎较多,除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外,小儿肝炎一般病程较短,恢复尚彻底。

婴幼儿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后,易成为病毒的慢性携带者。

感染年龄越小,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机率越大。

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的婴儿,80%可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30%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且HBsAg转阴困难。

这些病毒携带者还易重叠或同时感染其他病毒,如HDV的感染,可使肝病加重。

21、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预防乙型肝炎可采取两种措施:

在生活上和集体环境中尽可能不用未检测乙型肝炎指标的血液及血制品。

不到黑窝点去献血。

、不要从事男同性恋和宿娼活动。

不要用不洁的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牙钻、内窥镜等介入性医疗仪器。

不要用不消毒的剃须刀、穿耳针、纹身针等进行美容活动。

不要和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毛巾、牙刷、被褥等,以防生活接触性感染。

另外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提高自生的免疫抗体水平。

22、慢性HBsAg和HBV携带者能否自然转阴?

机率有多少?

自然转阴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由于是慢性HBsAg携带者,可携带数年、十几年或数十年,因此阴转的机率不是很高。

阴转率的个体差异很大,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年龄、性别、感染的时间长短及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且与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等状态有关。

一旦病毒的DNA与被感染的肝细胞基因合二为一(称为“整合”)时,这时病毒复制可能停止,但血清HBsAg可能持续阳性,且易发生恶性癌变。

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基因变异也是长期携带病毒的原因之一,因为变异后的病毒,机体免疫能力不能识别出变异病毒,因此造成终身携带。

23、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健康的身份证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障。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凭证,也是儿童入托、入学和成年后就业、出国的健康身份证。

2006年颁布的《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在办理入托、入学时,要求教育和疾控部门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对无证或未按规定完成接种者,必须进行补种,否则不准入托、入学。

全国人大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