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051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 和答案.docx

中大普通地质学真题和答案

中山大学考研2015年普通地质学678

2014年12月28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

(共25分)

1、晶体与准晶体;

答:

1)晶体是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中成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2)准晶体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

准晶体的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2、冰期与间冰期;

答:

1)地球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变化是频繁发生的: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对应的时期称为冰期;

2)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3、潜水与承压水;

答:

潜水: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饱和水,具自由的表面,该表面称为潜水面(地下水面),其特征为:

一般情况下分布区域补给区一致。

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具有静水压力。

4、侵蚀基准面与地方性侵蚀基准面;

答:

1)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申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2)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5、地质灾害:

答:

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破坏自然形貌与生态的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二、问答题。

(共125分)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及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

(10分)

答:

1)已知地壳中大约存在有92种元素。

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和分布都是极不均匀的,最常见的仅十余种。

地壳中10种最主要化学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它们共占地壳总质量的99.96%,其中O、Si、Al、Fe、Ca5种元素即占91.26%。

2)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有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云母、粘土、方解石等,其中石英、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矿物占92%,而石英长石含量高达63%。

 

2、河流搬运沉积物的方式与特征。

(10分)

答:

河流搬运物质的方式有底运、悬运和溶运三种。

底运又称牵引搬运,是指河床中的砂与砾等较粗物质,以滚动、滑动、拖移的方式沿河床底的搬运。

如水流速较小,只有相对较细的颗粒沿河床底部滚动和滑动;如水流速较大,便有较多颗粒在河床底部移动,并相互碰撞。

有的颗粒(主要是砂)因互相碰撞而被瞬时性推举向上而向前运动,以及因受到紊流的涡旋作用而短暂上浮,呈跳跃式前进。

底运物是磨蚀河床的主要工具。

2)悬运粘土、粉砂等细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它是河流搬运物质的主体。

洪水或暴雨后河水变得浑浊,即为悬运物骤增的结果。

悬运物对河床没有明显的侵蚀作用,只在当紊流停止时,它们才沉落下来。

3)溶运易溶岩石及矿物溶解于河水中,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

每升河水中溶运物质约为150-300mg,其中以钙、镁的碳酸盐类最多,钾、钠的氯化物较少。

在沙漠地区,河流中氯化钠和硫酸钙等溶运物含量显著增高。

 

3、风化作用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15分)

答:

1)风化作用的种类: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A物理风化作用:

又称机械风化作用,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份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它的过程主要方式有矿物岩石的热膨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卸载作用)、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B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它的主要作用方式有熔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C生物化学作用:

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所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

它的主要表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及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引起岩石的解离,还有根劈作用。

2)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气候、地形条件、岩石的特征。

A气候在自然界,气温的高低及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明显地受所在地区的纬度、地形以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的控制。

在不同地区,岩石风化的性质与特点不同。

在两极及低纬度的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水的活跃程度低,植被较少,风化缓慢而微弱,冰劈作用极为突出,岩石易破碎成为具有棱角状的粗大碎块。

在干旱区,仍以物理风化为主导,化学风化较弱,岩石多风化成为棱角状碎屑;由于雨水少,蒸发强烈,易溶矿物也难于溶解。

在湿热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进行得快速而充分,风化作用的深度达数十米以下,形成巨厚的风化层。

B地形包括地势的高度、地形的起伏程度以及山坡的朝向等因素。

C岩石的特征如岩石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解理的发育状况等对风化作用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4、深海沉积物的类型与特征。

(15分)

答:

深海是位于洋底上的水域。

深海底水体平静,沉积物供应量少,沉积速度缓慢。

有三种沉积类型:

软泥、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金属泥和锰结核。

1)软泥

软泥又分为生物软泥和红色粘土。

软泥的分布特点受气候,深度影响。

生物软泥含有丰富的(常占50%以上)生物骨骼,主要是浮游生物骨骼,以及泥与粉砂物质。

生物骨骼的成分或为钙质、硅质,前者如有孔虫、翼足虫,后者如放射虫及硅藻。

红色粘土主要由粘土构成,含大量火山碎屑,生物很少,CaCO3含量微弱,颜色为红色。

2)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

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碎屑物与泥质物沉积而成的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浊积岩。

浊流沉积:

分布于活动性大陆边缘。

一个完整的浊流沉积称为鲍马层序,是由下列五个沉积单元组成的。

自下而上为:

A粗粒递变层(砾-砂岩,发育冲刷面及印模);B平行纹层状砂岩,具粒序性;C丘状波纹层状粉砂岩,发育前积层理(斜层理);D水平纹层状粉砂岩-页岩,可含生物化石;E块状泥岩。

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层序。

砂质物分选良好,水平层理普遍发育,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

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等深沉积岩。

等深流沉积:

分布于被动性大陆边缘。

3)金属泥和锰结核

金属泥是富含重金属的泥状沉积物,1965年首先在红海海底约2000m深处发现了金属泥,随后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洋脊上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金属泥,这些金属泥的产出部位的海水都有温度高、含盐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

金属泥的形成可能有两种途径:

一是地幔物质沿列古代上升,从上升的岩浆中分泌出含重金属元素的热水溶液,其温度可达400℃,另一个则是沿裂隙下渗的海水受热后,从岩石中融滤出重金属离子。

锰结核呈浑圆状,不规则球状或土状,直径小于1cm至20cm,平均约为8cm。

一般为淡褐色至土黑色,软而多孔,密度为2.1~3.1g/cm3。

其内部通常围绕核心呈同心圈状构造,核心为生物骨骼微陨石、红粘土、矿物或岩石碎片等。

锰结核中常含Cu、Cd、Co、Ni、Mo等元素。

锰结核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底沉积物的表层。

锰结核中的金属来源于大陆岩石的风化剥蚀以及海底火山喷发,他们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并被以胶结方式凝聚的锰结核所吸收。

 

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的划分及其岩石组成。

(15分)(2013)

答:

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

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

A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的成分接近中性火成岩;其下地壳岩石成分相当于基性麻粒岩,上地壳岩石成分相当于花岗岩,地壳表层则为沉积岩;陆壳形成的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

洋壳岩石主要由玄武岩和橄榄岩组成,构造简单。

B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

地幔是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C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现在一般认为,地核是由Fe和少量Ni、S的混合物所组成。

6、试述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成因。

(15分)

答:

书中找

7、威尔逊旋回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及实例。

(20分)(2012、2015)

答:

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

1)萌芽阶段

在张引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变薄,地壳张裂,形成大规模的地堑或地堑群。

地堑中堆积巨厚沉积物。

沿断裂发生火山活动,从地幔中分熔的岩浆涌出后形成高碱质的火山岩。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为现代火山与地震的强烈活动带。

2)幼年阶段

大陆继续被拉张,岩石圈进一步变薄,分熔的物质大规模上涌,原先的大陆裂谷变成海湾式的狭窄盆地。

如:

红海、亚丁湾。

3)成熟阶段

先前形成的狭窄洋盆被进一步扩张没形成广阔的大洋。

大洋的中部为洋脊,两侧对称发育大洋地壳或稳定大陆边缘,堆积巨厚的海相沉积物。

其现代代表是大西洋。

4)收缩阶段

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在海沟附近,部分洋壳物质被刮削下来,逐渐堆积成增生楔。

在俯冲带的上盘板块,发生强烈的火山作用、地震作用及构造变形,形成安山质火山岛弧或火山弧。

在低应力俯冲型的弧后地区,形成弧后火山质碎屑岩盆地或边缘海。

其现代实例是西太平洋。

5)结束阶段

大洋板块的进一步俯冲,是大洋岩石圈逐渐缩小,称为狭窄的残留洋盆。

在俯冲带附近,继续形成增生楔,继续伴有强烈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

现代实例就是地中海.

6)大陆碰撞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并出现强烈的地震带、大规模的花岗岩带。

现实的实例就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造山带。

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而海洋每一次开闭过程就是构造活动的一次表现过程。

它控制了地球表层活动与洋陆演化格局,为板块构造理论的的总纲和精髓。

为了纪念威尔逊的卓越贡献,地质学界将海洋开闭的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8、下图(见下页)为我国华南某地的区域地质图,据图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25分)

答:

该地经历的地质构造发展史的顺序是寒武纪-奥陶纪O——泥盆纪D——石炭纪C——白垩纪K——第四纪Q。

1)寒武纪和奥陶纪是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纪之后由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地壳整体上升接受剥蚀。

两个地层在上升过程中生成褶皱(背斜),经历了造山变质作用,形成了硅质条带状板岩、页岩、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等,且伴随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花岗闪长岩γ31。

2)志留纪时期,陆地处于上升期,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地层遭到剥蚀,而志留纪地层因为未能接受沉积所以缺失。

3)到泥盆纪初期,由于海西运动,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所以泥盆纪地层和其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在泥盆纪中期,发生了断层运动,伴随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二长花岗岩γ52,并伴随有黑钨矿化现象。

且由物理沉积作用形成了石英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由复合沉积作用生成了灰岩、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

4)后继续沉积,泥盆纪与石炭纪是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纪处于沉积环境,由于物理沉积作用生成泥质粉砂岩,有化学沉积作用生成了石灰岩。

5)二叠纪P,海西运动晚期,陆地抬升,伴随花岗质岩浆入侵形成二云母花岗岩γ53,未能接受沉积而导致二叠纪缺失,三叠纪和侏罗纪也是未能接受沉积而缺失。

6)白垩纪初期,由于燕山运动造成了南雄断裂,由物理沉积作用生成了陆相碎屑岩,并伴随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生成火山岩。

白垩纪地层与其下伏地层属于不整合角度接触。

7)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在古近纪E时,地壳抬升,导致古近纪和新近纪皆因未能接受沉积或有部分沉积但是被剥蚀掉而缺失。

8)到第四纪,地壳下降,接受沉积,Q与其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由物理沉积作用形成了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中山大学考研2014年普通地质学678

2014年1月5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

(共25分)

1地质作用;

2、克拉克值;

3、同质多象;

4、晶体;

5、雪线;

6、矿物的条痕;

7、解理;

8、地层;

9、毕鸟夫带;

10粘土矿物。

二、填空题(2分,共20分)

三、选择题(2分,共20分)

四、简答题(10分,共30分)

1、地质年代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确定相对年代?

答:

1)地质年代是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它有两层含义:

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成为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称为绝对地质年代。

2)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

A地层层序律: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称叠置原理),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①叠置原理:

下老上新。

②原始水平原理:

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

③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沿水平方向逐渐消失或过度到其他成分。

说明:

①据公理性质,不证自明;②只能用于同一地方;③对沉积岩而言。

B生物层序律:

是根据化石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不同年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种类的化石,同时生物的进化是有规律的,地层年代越新,含有的生物越高级这种关系称为生物层序律。

C切割律:

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侵入岩(对侵入岩而言)。

2、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P88

答:

全球地震带分布很有规律,绝大多数沿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发育,部分发生在大陆内部的活动断裂带。

全球一共有四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

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日本群岛。

然后分成两支:

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

集中80%的地震,其基本位置与环太平洋火山带位置相同。

B地中海-印尼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

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基本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

C洋脊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D陆内变形带近代研究表明,大陆内部分布有一些范围比较小的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碰撞影响带(断裂带)和陆内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

其特点是地震频繁,震级大,震源深度小,一般不超过20km,破坏性很强。

2)我国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

A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带沿近南北方向分布,从东北长白山经渤海湾、黄海到东南沿海、台湾,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中-浅源地震为主,有的震级较大。

其中,东北是我国唯一有深源地震的地区。

B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地震带是纵贯我国中部、沿南北方向延伸的一个地震带,属于板块活动在陆内的影响区。

受太平洋、欧亚、印度三大板块的联合夹击,时有强烈的地震发生。

此区太古宇及元古宇岩层广泛发育,刚性强,易于破裂发震。

在西南区段,受印度大陆朝北俯冲作用的影响,地震频发发生,震级大,破坏性强。

C我国西部地震带等是新近断裂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时有大震发生。

地震多集中在高山和盆地的交界线上,震中位置远离板块活动带,发震原因属于板块剧烈碰撞引发的远程效应。

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盆山交接带、昆仑山山缘、青藏高原等地。

 

3、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

答: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陆上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

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学者的分类也有差异。

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分别介绍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类型。

1)滨海矿沙

当陆上碎屑物质被径流搬运至河口、海滨地带,或者原地残存的物质和海底产物经波浪、潮流、沿岸流反复分选,其中一些化学性能稳定和密度较大的有用矿物,在特定地貌部位富集到具有经济意义时便成为滨海砂矿。

此类矿产开采方便、选矿技术简单、投资小,是开发最早的海底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的种类很多,Cronan(1980)将滨海砂矿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每大类包括若干种。

据统计,滨海钛铁矿产量占世界钛铁砂矿总产量的30%、锡砂占70%、独居石占80%、金红石占98%、金刚石占90%、锆石占96%。

一个滨海砂矿往往是由一种或几种矿产为主、有时伴生有若干种有用矿物的不同组合。

我国是世界上滨海砂矿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矿种多达60多种,总探明储量达数亿吨。

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磷钇矿、铌铁矿、钽铁矿及石英砂等。

我国滨海以海积砂矿为主,其次为海/河混合堆积砂矿,多数矿床以共生─伴生组合形式存在。

2)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

石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自然界中以液体存在称为石油,以气体存在称为天然气。

我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和南海的近岸地带,这里分布着许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层厚达数千米,估计油气储藏量可达数百亿吨,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石油之海”。

目前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七个,它们分别是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浅滩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南海北部湾盆地和南海的莺歌海盆地。

3)磷钙石和海绿石

磷钙石又称磷钙土,是一种富含磷的海洋自生磷酸盐矿物,它是制造磷肥、生产纯磷和磷酸的重要原料。

另外,磷钙石常伴有高含量的铀、铈、镧等金属元素。

据估计,海底磷钙石达数千亿吨,如利用其中的10%则可供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海绿石是一种在海底生成的含水的钾、铁、铝硅酸盐自生矿物,一般呈浅绿、黄绿或深绿色,可以从中提取钾,也可用作净化剂、玻璃染色剂和绝热材料。

4)锰结核和富钴结壳

锰结核又叫锰矿瘤、锰团块或多金属结核,发现早期曾称其为铁锰结核。

它主要是由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并富含铜、镍、钴、钼和多种微量元素,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盆底表层。

估计世界深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约为(15~30)×1011t,是最有开发远景的深海矿产资源。

富钴结壳是一种生长在海底硬质基岩上的富含锰、钴、铂等金属元素的“壳状”沉积物,其中钴的含量特别高。

钴是战略物资,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结壳往往产于水深不足2000m的半深水区,开发技术和成本都比锰结核低,是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深海金属矿产类型。

5)海底热液硫化物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富含铜、铅、锌、金、银、锰、铁等多种金属元素的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常与海底扩张中心热液体系相伴生。

自60年代初首次在红海发现热液重金属泥以来,在世界海洋底已发现130多处海底热液活动区。

海底热液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层状重金属泥,另一种是块状多金属硫化物。

前者以红海最典型,称为“红海型”;后者主要产于洋中脊的裂谷带,称“洋中脊型”。

6)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

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

因95%以上的天然气水合物由96.5%的甲烷和3.5%的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被冻结成固相,故又称固态甲烷或甲烷水合物。

冻结作用使天然气水合物的体积大大缩小,如果充分分解,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出150m3的甲烷气。

 

五、论述题。

(共50分)

1、何谓断层?

如何识别断层?

研究断层有何意义?

(15分)

答:

1)岩石断裂,并且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

2)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断层存在的证据如下:

A擦痕、镜面、阶步,它们都是岩块运动时收到阻力而产生的。

擦痕、镜面、阶步、反阶步都是断层滑动的证据。

擦痕的方向平行于岩块的运动方向。

阶步中从缓坡到陡坡的方向指示上盘岩块的运动方向,反阶步中陡坡的倾斜方向指示本盘岩块的运动方向。

B拖曳褶皱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弯曲。

因断层性质和滑动方向不同,拖曳褶皱具有不同形态,根据其形态能判断断层的运动方向。

C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被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不一,常见于正断层中。

后碎块圆滑,常呈拉长状、透镜状,乃至浑圆状,现实他们遭受过旋转摩擦与滚动,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因碎块来自断层两侧岩石,顾仔细追索其中某种成分碎块的分布,有助于推断断层的动向。

D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作用,先破碎后研磨而形成的泥状物质。

常与断层磨砾岩共生。

E密集节理断层面的发育常受先成节理的控制,所以断层面两侧往往有先存节理,它在近断层处密集,离开断层逐渐变稀以致消失。

这种节理的方向大致与断层面平行。

F地质体错断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走向突然错断,以致不同的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位相互接触。

此种错断关系可用于辨认倾滑断层或走滑断层的相对滑动方向。

G地质体的重复和缺失走向断层能破话地层的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

走向断层造成的地质重复是非对称式重复,

性质

地层与断层倾向相反

地层与断层倾向相同

地层倾角>断层倾角

地层倾角<断层倾角

正断层

重复

重复

缺失

逆断层

缺失

缺失

重复

H地形证据由断层两侧岩块的差异性升降而形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

如果正断层横切一系列平行的山脊,其上升盘的山脊便展现出三角形的横切面,称为断层三角面。

两个断层三角面之间的沟谷谷底明显高出上盘断块所构成的地面,该沟谷称为断层悬谷。

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在晚近时期活动的证据,属于新构造运动的产物。

I泉水出露和矿化现象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故沿断层延伸地带常能见到一系列泉水出露或矿化现象。

3)研究断层对找矿、找地下水以及工程水利建设都非常重要。

因为断层是矿液的通道,他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赋存部位;另一方面,断层也可以破坏已形成的矿体,只有根据断层性质才能推断矿体的延续情况。

断层也是地下水循环的通道,在断层中常常有丰富的地下水赋存。

在许多地区找水的成败就取决于是否能够找到晚近时期活动的断层。

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对地基的断层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以确定较优的工程基地,保证工程的稳固性。

2、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5分)

答:

1)野外调查。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野外调查便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质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实验室。

2)仪器测量。

目前主要采取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的以及信息技术的方法来提高对物质的分辨能力、穿透能力、鉴定能力、模拟能力、遥感能力。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达0.1m,对于矿物中原子、离子的排列能够直接进行观察。

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可以精确测定组成岩石的各种元素含量,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可以测定地质作用发生的时间。

3)理论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