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892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x

论萧绎的文学观

-----------------------Page1-----------------------

维普资讯

论萧绎的文学观

袁慧兰

摘要:

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的内涵

审美上主张cc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关键词:

萧绎文学观文笔说中和之美

齐梁文学承晋、宋之余绪,加之皇帝的大力提倡,呈欣审美理想有相似之处。

萧绎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文笔”

欣向荣之景象。

《南史·文学传序》云:

说与“中和美”二方面。

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

降及梁一、“文笔”说

朝,其流弥甚。

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萧绎非常注重文学的审美追求,讲求文章的形式美和音

乎俱集。

0韵美,重视情感。

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出了

《南史·梁武帝本纪论》亦日:

新的阐释。

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关于兹。

0“文”、“笔”的名称起源很早,汉《书·司马相如叙

于此可见当时文学发展的盛况及其原因。

诗文创作的兴传》中有“文艳用寡,子虚乌有”,这里的“文”指的是赋

盛势必会引起对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探讨,相应地也会带来颂。

《汉书·楼护传》中也有“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各种文学理论的撞击和争鸣。

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之语,这里的“笔”指的是奏章。

看来,早在汉代就有了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

一则启心“文”和“笔”的概念。

但此时“文”与“笔”的界限还很

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

宜登公宴,本非准不明显。

的。

而竦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

此体之到了南朝,人们对文学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源,出灵运而成也。

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文”、“笔”的辨析被正式提出来了。

宋《书·颜竣传》

职成拘制。

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

中云:

唯睹事例,顿失清采。

此则傅成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太祖(宋文帝)问(颜)延之:

“卿诸子谁有卿风?

似,可以类从。

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对日:

“竣得臣笔,测得臣文……”0

心魄。

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这里已将“文”与“笔”作对立的概念看待。

这与当时

也。

0人们对汉语声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

范晔在《狱中与

这里“今之文章”就是指齐梁文学,当时文学大致出现甥侄书》中说: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

…年少

三类风格,第一类效法谢灵运体的,但“酷不入情”;第二中谢庄最有其分,文笔差异,文不拘韵故也。

”0他首次将

类数典用事,枯燥无味;第三类则雕藻浮艳,在形式上与“文”与“韵”联系在一起。

永明声律论的兴起使有韵、无

“宫体诗”有不少联系。

与这种文学创作类别的形成相适韵成为区分“文”、“笔”的主要标准,如刘勰《文心雕

应,在诗学理论上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所代表的派别:

龙·总术》云:

一是比较公允的中问派,以萧统为代表,提出“文质彬彬”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说,以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注重文辞美,同时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

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0

注意恪守尺度,注意道德之善;二是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指出:

表,谨守儒家诗教理论,强调诗歌要“彰君子之志,劝善惩“文”、笔“”以有韵、无韵为分,盖始于声律论既兴

恶”成“王化”之本,反对那些内容上“吟咏情性”“深心之后,滥觞于范晔、谢庄。

……就永明以前而论,则文笔非

主卉木,远致极风云”之作,对形式上专注“丽靡之词”而世俗所分之名,初无严界,徒以施用于世俗与否为断,而亦

“随声逐影”之作大加排斥;三就是“宫体诗”派,以萧纲难于晰言,就永明以后而论,但以合声律者为文,不合声律

为代表,这是齐梁时代的主导诗派。

认为“立身先须谨重,者为笔。

0

文章且须放荡”,极力地反对濡钝”“阐缓”“浮疏”的但是到了梁代,文学语言日益骈化,即使是实用性的文

京师文体,主张文章应注重抒发情志和描绘形象。

章也少有单行散句者,“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显然

处于诸种文学理念争鸣的背景下,萧绎在文学观上既注已不再适合这种实际情况。

萧绎作为当时的辞赋名家,自然

重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与萧纲的文学思想有一致之处;同会对“文”、“笔”的这种划分标准及其局限性有所认识,

时,又强调文学的“中和”之美,与萧统的“文质彬彬”的他在金《楼子·立言》中认为:

-----------------------Page2-----------------------

维普资讯

中国古文学研完

古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有四。

夫子门徒,转相师受,“菁华”之作。

这_文学主张与萧统“夫文典则

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于辞赋,则谓之文。

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观汝诸文,殊与意会”的观点颇为

通其理者,谓之学至于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一致。

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这种要求文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方面均须至而不过的

文。

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思想方式正来源于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孔子所谓“哀而不

用。

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辨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伤”正是其远源。

这种“中和之美”的文学观也正表现出萧

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可贵。

笔退则非谓成绎儒家思想的根柢。

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惟须综而论之,萧绎一方面肯定梁代文学的新变,在创作上

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0与梁代文学的先锋代表萧纲同声相应,另~方面又主张有选

在这段经典言论中,萧绎首先对古今学者进行分类,认择地学习古代,追求文章的“中和美”。

他以自己的才华声

为古代学者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传授儒家经典的,称之为望和远离京师、镇守西府的地缘政治条件,形成了自己独特

“儒”,二是如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写作辞赋的文学观。

的,称为“文”。

今则分为四类:

一是谨守儒家经典的注释:

“儒”,二是博穷子史、记诵富博的“学”,三是擅长写作①李延寿:

《南史·文学传序》,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公文的“笔”,四是长于写作美丽而富于情感的诗歌之类的年,第1762页。

“文”。

其分类重点突出了“文”的特殊性质和地位。

他认②李延寿:

南《史·梁武帝本纪》,北京:

中华书局,1975

为内容上“吟咏风谣”,情感上“流连哀思”、缠绵悱恻的年,第226页。

则称之“文”,强调了“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感③萧子显:

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

中华书局,1972

染力,当然其中也折射出萧绎情感中蕴涵着比较深沉的伤感年,第908页。

情绪。

“吟咏风谣”,有继承诗《经》传统精神,重视民间④沈约撰:

宋《书·颜竣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

歌谣,注重现实的因素在内。

这与当时贵族文人爱好和学习第1959页。

哀婉动人的吴声、西曲的时代风尚有关。

随后详细从辞藻、⑤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第

音律、感发等方面来具体说明其特征,“绮毅纷披”,指辞1页。

藻华丽且富有色彩之美;“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指声律⑥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北京:

人民文学

和谐,具有音乐美;“情灵摇荡”,指作品具有强烈的感发出版社,t958年,第655页。

作用,与钟嵘的“摇荡性情”,有相似之处,都是要让读者⑦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

感发志意、催人奋进,或则唏吁嗟叹,念人生之无常。

文学第240页。

的这些特征在魏晋时期已有所反映,如曹丕有“诗赋欲丽”⑧《金楼子》卷四,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

之说,陆机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之论,但都⑨严可均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十七,北

没有象萧绎这样如此集中、如此明确的表述。

京:

中华书局,1958年。

二、“中和之美”论⑩严可均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

萧绎隋采飞扬”的文学观,并不是一任情思肆无忌惮十,北京:

中华书局,1958年。

地流荡,而是有所约束的。

相较萧纲而言,他的文学思想是参考文献:

内敛的。

其著作《内典碑铭集林序》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文[1][梁]沈约.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学特性:

[2][梁]刘勰.文心雕龙[Mj.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非一;时事推移,属词之体或1958.

异。

但繁则伤弱,率则恨省。

存华则失体,从实则无味。

或[3][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3.

引事虽博,其意犹同;或新意虽奇,无所倚约;或首尾伦[4][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

中华书局,1958.

贴,事似牵课;或反复博涉,体制不工能使艳而不华,质[5][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注[M].北京:

人民文

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质,约而能润,事随学出版社,1981.

意转,理逐言深,所谓菁华,无以问也。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

中华书局,

他认为随着时代、世风的变化,论文的标准并不是单一1983.

的,而是会相应发生改变。

这一观点与刘勰在《文心雕龙·[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时序》篇中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脉相社,1983.

承,都强调了社会现实影响和决定着文学的发展。

文章接着[8]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为文章词藻过繁会使文意显得单薄,语言过简又难以表述1994.

清楚;文采过分则有损于思想内容,过于质实则会使文章了[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

无韵味;引用事例典故要尽量避免繁缛,内容上追求新奇也1997.

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只有做到在形式上文采鲜丽而不过分浮[1O]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华,或质朴而不粗俗;内容上广博而不繁杂,或精炼而不简2000.

陋,文质相符,通畅圆顺,形式与内容俱美,才可称得上是(袁慧兰,浙江省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